【摘要】歷史課堂的有效性是貫穿初中歷史教學的靈魂,如何做到有效教學完成教學任務,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從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創(chuàng)設情境,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培養(yǎng)學生合作探究體現學生主體地位;以及多加表揚肯定,讓學生在學習歷史中獲得成就感四個方面來談談自己的體會。
【關鍵詞】初中歷史課堂;有效教學;方法
初中歷史長期以來被定義為副課,就拿我自己來說,1996年從歷史系畢業(yè)教書,心中也和其他人一樣,一開始激情滿懷,在課堂上從不拿課本講課,自己私下也挺佩服自己,認為學生心中對我也很仰慕,但十多年的教學沒讓我感受到什么是有效教學。
隨著近幾年來課題的提出,加上自己本身一直 擔任著這門學科,心中漸漸對歷史課堂有了新的認識。與同組的同事也著手進行研究,近一年來,我認為只要立足于“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本”,在課堂上讓學生動起來,讓歷史課堂真正實現有效性,這才是我的職責,我的教學生涯的目的。那么如何在歷史課堂中實現有效性呢?
一、培養(yǎng)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培養(yǎng)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是提高有效教學的一個重要因素,歷史新課程改革要求全面發(fā)揮歷史教育的功能,尊重歷史,追求真實,吸收人類優(yōu)秀文明成果,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陶冶關愛人類的情操。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好的關鍵是好學,因此,歷史教學成功的關鍵在于教師對于學生歷史學習興趣的激發(fā)和培養(yǎng)。如何培養(yǎng)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結合教學實踐,在教學中,教師要準備一些歷史小故事,用豐富的內容吸引學生,用靈活多樣的形式打動學生,把學生引入歷史學習的天地。例如:孔子有一個學生叫顏回。他出生貧寒,上學的生活十分的苦。他每天早上吃的稀飯,中午吃的是糠。但是他為了讓其他的同學不去幫助他,他說自己的生活很好。當別人問他中午吃什么:他說吃的什么兩碗米飯一碗湯。這樣的生活當然不錯呀。其實他中午吃的兩碗糠,然后把油放在嘴上,看起來吃的好的食物。當同學了解到這些情況是為了不傷他的自尊,決定采取把錢放在路上讓他撿。當他看到這些錢時。他沒有拿。寫了一句好在此:天賜顏回一定金,外財不發(fā)命窮人。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有高尚的品德。同學之間要和睦相處。這樣,孔子及弟子的所有活動都被學生記憶背誦下來,并延伸到諸子百家。這樣不僅可以活躍課堂的氣氛,而且可以在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讓他們用更全面的眼光來分析歷史問題,并且在課堂中學生也學到了做人的標準,增強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yǎng)。
二、創(chuàng)設情景,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傳統教學都是老師滿堂灌,學生被動接受,一堂課下來,老師累的筋疲力盡,學生卻無精打采。在近一年的研究中我和同事把課堂即興改為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讓學生全員“動”起來。鼓勵他們質疑。例如:我在講授“三顧茅廬”時,采用扮演角色體會情境的教學方式。課前找五個同學分別扮演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門童,向五個同學交代演出的內容:劉備如何三次拜訪諸葛亮,張飛、關羽如何顯得很不耐煩,最后劉備終于請到了諸葛亮并成就了一段佳話等。學生結合平時從廣播、電視等平臺中獲取的相關知識自編臺詞,我?guī)椭薷模瑫r進行簡單的布景設計,學生邊看演出邊體會劉備為成就大業(yè)而三顧茅廬的辛苦。
學生們喜歡穿越劇,在這一課中他們既體會了穿越并且還提出了很多問題。假設我們大家在學習中都像關羽、張飛那樣不耐煩,劉備還能成就霸業(yè)嗎?中國的歷史該是什么樣呢?我們的人生道路該怎樣走呢?我們“自己的歷史”別人是不是還可以拿來“穿越”演呢?問題一個個提出來,一堂課下來,學生想想都害怕,尤其是扮演關羽、張飛的同學。只有這樣的“問題”,才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才能促使他們自覺投入到對有關歷史問題的探究中去。這樣的問題設計才具有其存在價值,才能作到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合作探究,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有效的課堂教學在于學生參與學習的廣度、深度與效度。這就要求教師在預設教學時,必須留給學生充分自主學習的時空,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的學習方式與生成狀態(tài),必須極力營造民主和諧樂學的教學氛圍,形成課堂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生動活潑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為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我將課堂的學習活動分為六個階段:
第一步:揭題示標。本階段的學習活動能用簡潔明了的語言引出課題并板書,導入課堂學習,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能根據《課程標準》、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制定準確、具體簡明扼要的學習目標,出示出來。
第二步:學習指導。本階段的學習活動為教師根據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和教材制定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和學生要完成的任務,以及學習方法的指導,引導學生緊張、高效的學習。
第三步:自研共探。本階段的學習活動主要放在課內,即在學生個體活動的基礎上集體探求知識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個體活動中不能解決的問題得以解決。學生通過討論、質疑、交流,讓已會的學生來教不會的學生,促使學生相互合作、互相幫助。
第四步:學情展示 師生、生生平等對話,解決預習中沒有解決的疑難問題。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的表達和表現機會,善于發(fā)現學生預習中思維的偏差,重在思維方法的點撥。并靈活調整教學安排,增減教學內容,老師要善于將課本題拓展、引伸,圍繞核心知識、選編補充題。教學要求是:先學后教,會的不教,以學定教。
第五步:歸納總結。師生共同回顧課堂所學內容要點,特別是方法總結。針對反饋情況,布置相應的鞏固練習。
第六步:鞏固提升。以適量的不同梯度的練習來檢測反饋當堂所學內容的掌握情況,學生按教師提供的課堂練習或作業(yè)進行自測自結。分必做題、選做題和思考題,要留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獨立完成,教師視情況進行個別輔導,可安排能力強的學生輔助個別學困生完成訓練。做到當堂訓練,當堂反饋,當堂解決問題,不留尾巴,做到“堂堂清”。
四、多加表揚肯定,讓學生在學習歷史中獲得成就感
在教學中,我注意抓住學生的閃光點,針對學生的不同學習態(tài)度、學習習慣、學習方法、等進行激勵性評價。這種激勵往往要根據學生不同的個性、特點、學習水平,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境而異,做出針對性的評價。例如在每節(jié)課的學習環(huán)節(jié)中,將一些簡單內容設計成問題提問那些基礎差的學生,這些問題他們肯定能順利回答出來,這時教師及時表揚,讓其他同學用熱烈的掌聲為他們喝彩,讓以前聽慣批評的他們覺得自己也有很多值得表揚的優(yōu)點,他們感覺自己也能抬起頭,挺起胸,充滿了自信,慢慢消除厭學情緒,同時也就喜歡歷史這門功課。我們班郝冬冬同學原來從不敢回答問題,但通過我的多次表揚,現在每節(jié)課都積極主動地舉手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同學們都說他變了一個人。對于優(yōu)秀學生,教師在表揚的同時可以設計一些有一定難度的題目來提問他們,讓聽慣表揚的他們正視自己,知道自己還有許多不足,自己還需要努力。這種因人而異的激勵方式可以讓每一位同學正確地給自己定位,制定出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并且向這個目標努力奮斗。
課堂的有效性是落實課程改革要求,是提升教師素養(yǎng)要求,通過實踐活動可以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可以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提升初中歷史教學的有效性途徑有很多,但最重要的一點是要以學生為本,要讓學生真正在歷史學習獲得進步,只有把握好這一關鍵點才能真正做到教學相長,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課題類別:重點資助課題,課題名稱:初中歷史課堂有效教學的研究,課題編號:ZJKYKT2015—012,課題主持人:李小芹
【參考文獻】
[1] 余文森. 有效教學十講[M].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9.
[2] 李炳亭. 我給傳統課堂打0分[M]. 山東文藝出版社, 2010.
[3] 蔡林森. 教學革命-蔡林森與先學后教[M]. 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