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培燚
摘要: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人們越來越重視培養(yǎng)中學生的能力和素質。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教師應該突破傳統(tǒng)應試教育的束縛,構建和諧愉快的課堂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探索精神,培養(yǎng)學生以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認識事物的能力。改變“師道尊嚴”的傳統(tǒng)習慣,在課堂上與學生充分溝通,營造和諧的課堂教學氣氛,實施情境化教學,以此提高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興趣和思維能力。
關鍵詞:中學歷史;教學實踐;認知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03-0035
一、在課堂教學中強化研究性學習意識
實施研究性學習的過程需要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常常圍繞著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而展開的,由教師針對當前學習狀況提出,經過學生直接參與探討,并最終實現(xiàn)問題解決而結束。對于歷史教學中的一切難點、重點問題,教師要盡可能與生活實踐相結合,營造趣味化歷史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探索型學習階段,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習歷史知識需要有興趣和求知欲支撐,是促進同學們進一步思考研究問題的內在動力,學生的求知欲越高,他的主動探索精神越強,就能主動積極進行思維,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創(chuàng)設良好文化氛圍,以合作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為主,充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僅促進學生的發(fā)展,而且也促進教師的發(fā)展,教師在從教書匠向學者型、研究型教師轉變的過程中,隨著教學理論、教學策略和經驗的累積和增加,自身的整體素質得到了提高。教師在教學中可采用引趣、激疑、懸念、討論等多種途徑,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欲望,以幫助學生走出思維低谷。在講授新課時,可根據(jù)重要內容創(chuàng)設具有生活情趣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產生懸念,急于要了解問題的結果,而使學生求知欲望大增。在遵循教學規(guī)律的基礎上,采用生動活潑,富有啟發(fā)、探索、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法,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為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活動奠定基礎。在歷史教學實踐過程中,倡導研究性學習,就是要讓學生自主地去發(fā)現(xiàn)、去思考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在歷史課堂上把社會生活中經常遇到的現(xiàn)實問題與歷史知識結合起來分析,引起同學們注意,激發(fā)探索興趣,學生如果帶著探索問題的強烈欲望來接受教師所傳授的歷史知識,有利于強化記憶效果。
二、引導學生確立唯物主義歷史觀
把歷史情境與課堂環(huán)境融合是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培養(yǎng)中學生利用歷史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要為中學生加強歷史知識,鞏固強化記憶和應用能力訓練,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唯物主義歷史觀。課堂上要改變觀念,調控師生教學關系,構建和諧教學環(huán)境和文化氛圍。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以歷史知識的傳授為主,偏重于傳授學科中固有的知識,而新型教學環(huán)境有利于實現(xiàn)教學資源的優(yōu)化組合,對歷史課堂教學進程實施有效的調控,使學生在特定的歷史情境中發(fā)現(xiàn)問題及其內在的規(guī)律,從而實現(xiàn)對相關歷史知識的進一步理解和有效應用。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學習的一系列教學行為。課堂管理不僅包括教師對學生的管理,還包括教師的自我管理與情緒調節(jié),教師對教學內容的管理,以及教師對課堂環(huán)境的管理等等。歷史事件發(fā)生于特定的時空條件即歷史環(huán)境中,所謂課堂環(huán)境,主要指師生生活于其中的,并能影響其行為的一切內、外部條件的總和。教師掌握必要的心理學知識對教學工作大有益處,它可以促進教師對自身的認識,有利于提高教育實踐水平。搞好課堂管理,教師首先要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解決上課不專心的問題。其次要幫助學生認識歷史問題發(fā)展的軌跡,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歷史知識以及記憶的規(guī)律,剔除記不牢或死記硬背的問題。教師幫助學生調節(jié)情緒,消除心理壓力,指導學生輕松探索學習。
三、在互相交流學習過程中夯實基礎
教學過程中可以將互助合作學習作為一種學習方式加以引入,是體現(xiàn)素質教育思想和要求的較好的學習方式,應該貫穿在整個歷史教學活動中。新課程改革旨在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改革傳統(tǒng)教學理論嚴重脫離實際的狀況,使學生將學到的歷史知識主動運用到實踐過程中。這也是提出互助學習和研究性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帶動學生從強化學習歷史知識開始,進一步研究探索歷史形成的文化背景和現(xiàn)實環(huán)境。讓互助學習和研究性學習帶給學生無窮的樂趣,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教師就應該充分利用指導學生互助學習的機會,營造生活化歷史教學情境,提高學生運用的能力。歷史知識的應用不僅是把學過的知識反復背誦,更主要的是運用所學歷史知識分析生活中發(fā)生的問題。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一些值得探索的歷史問題,這樣學生一方面能夯實歷史基礎知識,另一方面又能在學習過程中鍛煉思維能力。通過互助學習,教師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狀態(tài),有利于實施因材施教,可以用來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發(fā)散性,使學生體會到學習歷史的重要性和成功感,在實踐中使學生體驗到歷史知識的魅力。提高中學生的認識能力,擴大歷史基礎知識的應用范圍,加強歷史教學的探究意識培養(yǎng),構建和諧、愉快的歷史文化氛圍和研究性學習環(huán)境。
四、結合歷史教學提高中學生的認識能力
在歷史教學過程中,盡可能利用一切機會,加強社會實踐鍛煉。學生通過對各種社會實踐活動的參與,了解并親身取得了第一手資料,可以用所學的歷史知識予以分析解決,不斷增強學習信心。歷史學習強調理論與社會生活實際的聯(lián)系,特別關注當前的社會生活問題,歷史知識的重要性以及對當代生活的影響只有在實踐中更能體會到。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生活,親身參與社會實踐性活動,經常組織學生到社區(qū)等公共場所,幫助人們宣傳講解一些相關歷史故事。要開展研究性互助學習,必須培養(yǎng)同學們的實踐能力,主要包括對歷史知識的熟悉能力和分析認知能力。
在教育教學改革探索過程中,改變傳統(tǒng)教學觀念,以素質教育為核心,以強化實踐能力和促進自主學習為主,把同學之間的互助合作學習引入歷史課堂。通過合作學習,可以提高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同學們在互相探索學習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掌握了更多的基礎知識,因為有廣泛交流的機會,實踐認知能力也得到了鍛煉。課堂上結合歷史學科的特點和同學們的實際情況,進行組合調配,引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共同學習、互相促進,最終全面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
(作者單位:內蒙古包頭市學校后勤服務管理中心 01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