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梅
【摘 要】修辭法造詞是一種古代造詞法的一種,它為漢語詞匯的豐富與發(fā)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是一種適應漢語特點的能產的造詞法。運用修辭學造詞法造出的新詞,大多為雙音節(jié)詞,十分具體、生動、形象,有很強的表現(xiàn)力。修辭造詞法種類很多,本文主要對比喻、借代和用典三種雙音節(jié)造詞法進行了重點介紹,希冀引起相關更多的注意。
【關鍵詞】修辭;雙音節(jié)詞;造詞法
1 引言
造詞法,就是創(chuàng)造新詞的方法,是一項非常復雜且極具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在我國漫長的文字發(fā)展史中,我們的先人創(chuàng)造了許多創(chuàng)造新詞的方法。如詞法學造詞、句法學造詞、修辭學造詞、語音學造詞和綜合法造詞等。其中修辭法造詞就是運用修辭手法來創(chuàng)造新詞,它為漢語詞匯的豐富與發(fā)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是一種適應漢語特點的能產的造詞法。運用修辭學造詞法造出的新詞,大多為雙音節(jié)詞,十分具體、生動、形象,有很強的表現(xiàn)力。眾所周知,古漢語的修辭手法有很多,如比喻、夸張、排比、雙關等等,那么古漢語雙音節(jié)詞用到的修辭學造詞法主要有哪些類別呢?
2 修辭學造詞法的類別
2.1比喻造詞法
比喻,就是將一種事物比作另一種事物的修辭方法。這也是自古以來使用頻率最高、范圍最廣、內容最豐富的一種修辭方法。使用比喻的修辭格,可以將復雜的東西以簡單化,把抽象的東西具體化,更為重要的是,它可以造出大量生動的雙音節(jié)詞語來。一個比喻的修辭格需要滿足的條件是必須具備本體、喻體和喻詞。比喻分為明喻、暗喻和借喻,使用明喻和借喻創(chuàng)造雙音節(jié)新詞的方式比較普遍。
2.1.1明喻構造的雙音節(jié)詞。明喻就是直接將某事物比作另一事物。這類雙音節(jié)詞的前一部分是喻體,后一部分是本體。這類造詞法在描述人身體特征、神情狀態(tài)時用的較多,這類詞通常本體和喻體都是有名次充當?shù)?。如“劍眉”,比喻眉毛很直,像劍一樣。常用來形容男子長相英俊,氣質不凡。這里,“劍”是喻體,“眉”是本體。類似的還有“蛾眉”,指眉毛像蠶蛾那樣細長而彎曲,常用來形容女子美麗彎曲的眉毛。語出《詩經.衛(wèi)風.碩人》“螓首蛾眉,巧笑倩兮”。此外這樣的詞語還有“杏眼”、“柳腰”、“虎背熊腰”等。
除了形容人身體特征之外,這類造詞法也有反映生活的。如“龜齡”,古人認為龜是長壽的靈物,如曹操《觀滄?!贰吧颀旊m壽,猶有竟時”。因此,造“龜齡”一詞,用以形容人的長壽。北宋張孝天《鷓鴣天 為老母壽》有詞“通犬子,祝龜齡,天教二老鬢長青”。
古漢語中的雙音節(jié)詞還有很多是由動詞作為本體的。如“瓦解”,指瓦片破碎了,常用來形容某個組織或集團破裂了,分解了。北宋文天祥有詩云:“人心已去,國事瓦解”。在這個詞中,“瓦”是喻體,指“像瓦一樣地”,“解”則是動詞性本體。類似的還有“狐疑”,狐貍生性多疑,所以常用來形容人喜歡猜疑。顏師古說:“狐之為獸,其性多疑,每渡冰河,且聽且渡。故言疑者,而成狐疑”。改詞中,“狐”是喻體,“疑”是動詞性本體。這樣的詞語還有“蠶食”,比喻慢慢吃掉、消滅。李斯《諫逐客書》“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yè)”。又如“鯨吞”、“壁立”、“雷動”、“粉碎”、“蜂擁”等。
上面介紹的雙音節(jié)詞都是前一個音節(jié)是喻體,后一個音節(jié)是本體的。古漢語中還有很多詞恰與之相反的,即前一個音節(jié)是本體,后一個音節(jié)是喻體的。如“云?!保言频臓顟B(tài)比作“大?!?,這里,“云”是本體放在前面,“?!眲t是喻體放在了后邊。又如“麥浪”,相容麥子像波浪一般起伏不定。宋歐陽修有詩云:“鴨鳴日出林光動,野闊風搖麥浪寒”(《游太清宮出城馬上口占》)。類似的還有“淚珠”、“蠶蟻”、“眉月”等。
2.1.2借喻構造的雙音節(jié)詞。借喻構造的雙音節(jié)詞本體和喻詞都不出現(xiàn),整個雙音節(jié)詞可以看做是喻體的整體形式。如“魚肉”,本意是指兩種食物,但在古漢語中卻是一個雙音節(jié)詞,表示“任由欺凌”的意思?!妒酚?項羽本紀》“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焙蟆棒~肉”常用作動詞,表示“禍害”的意思。如“魚肉百姓,以盈其欲”(《后漢書 仲長統(tǒng)傳》)。類似的詞還有“骨肉”,本指人體的基本組織,構成雙音節(jié)詞后指至親的人。此外還有“手足”指兄弟,“領袖”指“代表人物”等。
2.2借代造詞法
借代是借用與本來事物或現(xiàn)象相關的部分來指代事物的一種修辭方法。使用這種修辭方法創(chuàng)造的新詞就叫借代造詞法。它主要有以下一些用法:
2.2.1借人或生物的某些生理特征來指代相應的人或物。這種造詞法應用較多,比較常見。如“黃發(fā)”,是指人上了年紀之后,頭發(fā)逐漸變少發(fā)黃,是老年人的一個身體特征,后就用“黃發(fā)”代指老年人。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有“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的句子,這里“黃發(fā)”指老年人,“垂髫”指兒童。又如“赤兔”,本是一種寶馬身上的顏色,借代過來表示寶馬。類似的還有“汗血”,指一種名貴的馬身上出的汗像血一樣紅,后來就用馬的這種特征借指該馬。
2.2.2借人或事物外在的某個特征來指代相應的人或物。如“布衣”本是指一種粗布衣服,由于過去平民百姓都十分貧窮,穿不起綾羅綢緞的衣服,只能穿粗布麻衣,因而用他們身上穿的衣服的特征來代指他們。后世便以“布衣”作為普通貧苦百姓的代稱?!盾髯?大略》中有“古之賢人,賤為布衣,貧為匹夫”。又如“青衣”古代則主要是宮女、婢女穿的衣服,因而用“青衣”來代指宮女、婢女。古代,達官顯貴之家的大門常常是朱紅色的,因此,常用“朱門”代指富貴之家。如杜甫有詩:“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庇秩绻糯淖x書人一般到十八歲的時候戴帽子,因此,是否戴帽子也被看做是否成年的特征,古人的帽子稱之以“冠”,所以,就常用“冠”來借代人。如“弱冠之年”等。
2.2.3借某些特殊的處所來代指相應的人或物。古人對于住所的位置是十分講究的,住在哪個位置一般就代表了其地位的尊卑,所以,古人借代居住的位置來代表人。如“東宮”,本義就是東邊的宮殿,但在古代,東邊的宮殿是位置除了中宮外最好的宮殿,所以并非一般人都可以居住的,只有地位僅次于皇帝的人才夠資格,而在古代有此地位的人只有“太子”,所以,“東宮”就特指“太子”。如孔穎達對詩經“東宮之妹”的注解,“太子居東宮,因以東宮表太子”。又如“萱堂”本義指母親的居室,后來便代指母親。如宋代葉夢得有詩云:“白發(fā)萱堂上,孩兒更共懷”。后人也常用“令堂”、“高堂”來表示對母親的尊稱。
2.3用典造詞法
用典造詞法就是在文中引用一些故事或傳說中特殊的字詞或代表性的人或物來代表這個典故。如“垂青”這個詞,本是來源于阮籍青眼看待嵇康的故事,于是后人就用這個詞來表示受到優(yōu)待或重視。如元谷子敬《城南柳》有:“柳眼垂青顧,認得俺東君是主”。這樣的詞語還有“中肯”,本來源于《莊子 庖丁解?!贰凹冀浛萧熘磭L”一句,表示庖丁解牛的技巧非常熟練。其中“肯、綮”都是指要害處,后人便用“中肯”這個詞表示抓住了事物的關鍵。如《明史 張居正傳》:“間出一語輒中肯,人以是嚴憚之”。此外,還有“化蝶”、“聞雞”、“染指”、“墨守”等詞語,都是來源于典故造詞法。
3 結語
當然,除了上述三種修辭造詞法外,還有委婉、隱語、割裂、夸張、諧音等眾多的造詞方法,古人使用這些修辭造詞法創(chuàng)造了大量生動、形象的雙音節(jié)詞,從而極大地豐富了我們漢語的詞匯,增加了漢語的表現(xiàn)力。
參考文獻:
[1]沈孟穎.《修辭方式的滲入與新詞語的創(chuàng)造》[J],《山東大學學報》,2008(3).
[2]沈錫堯.《借代造詞法研究》[J],漢語學習,2012(2).
[3]查仲云.《修辭造詞法在新詞語中的體現(xiàn)》[J],煙臺大學學報,2004(3).
[4]王建莉.《修辭在雙音節(jié)詞中的作用》[J],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