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梓烜
摘 要:余秋雨是我國著名的散文作家,他的文章十分獨特,充滿文化的厚重感,《文化苦旅》則是他一部非常優(yōu)秀的作品。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堪稱當代文學的藝術瑰寶,深刻的探究文化的走向和各種社會現象,展現了余秋雨深刻的文化感悟力、深厚的史學功底和文學知識。
關鍵詞:文化苦旅;文化內涵;自然景觀
為了更好的體會我國文化的韻味,余秋雨辭去職位,走出書房,開始游歷祖國的大江南北,他看過長江,去過黃河,走過文明的廢墟,他邊游歷邊記錄邊思考,最終成就了這部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作品——《文化苦旅》。
1.自然背景下的文化內涵
余秋雨通過游歷我國的自然景觀,借助山水自然尋找中國文人的腳印,探尋中國的文化走向。他到過蒼茫的沙漠,去過敦煌的莫高窟,壯觀的石洞、屹立的石像、神秘的壁畫,他靜靜的觀看著敦煌近千年來的變化。他看過莫高窟的輝煌,也看過王道士將千年的藝術瑰寶交與外人,致使無數文物流向國外,歷史的深邃蒼涼可感而知。他也去過江南的小鎮(zhèn),江南的自然景觀不同,溫文爾雅,潤物細無聲,江南小鎮(zhèn)不僅是大自然孕育出的自然山水,它更融于華夏的古老文化之中。它自然的親和力收容了許多仕途不得志的文人,也孕育了別有風味的隱逸文化。作者并非單純的游歷祖國的自然景觀,而更多的是體味自然景觀下的文化內涵,不僅觀察著自然景觀,也思考著人文情懷,將自己對祖國自然景觀之下孕育的文化內涵記錄到了這部作品之中。當作者站在古人所站過的地方,他認真地注視著這些自然景觀,感受著千年來文化的變遷。這些自然景觀下孕育的都是深厚的文化內涵,作者借助自然景觀尋找著千年沉淀的文化內涵。
2.歷史背景下的文化內涵
《文化苦旅》中的文化內涵與我國的歷史背景也是息息相關的,通過游歷祖國的河山,余秋雨也回憶并探尋著歷史。《文化苦旅》包含著借鑒歷史,吸取歷史教訓的意味,在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深刻的感受到作者思考歷史,探尋文化與歷史的發(fā)展和走向。他站在歷史的道路上,尋找文化的走向和民族精神文明的出路,他的作品中描繪的大多是蒼涼和悲壯的事物,因此為他的作品賦予了獨特的魅力。
在《道士塔》這篇文章中,作者就記敘了王道士將藏經洞中的經卷賣給了外國人的故事。這篇文章同時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歷史,腐敗的清政府十分無能,根本不重視這些經卷,雖然王道士多次向官府報告,求助官府予以重視,但是卻沒有人理睬他。而外國探險家卻極為重視這些經卷,視之為無價之寶,在萬般懇求后,王道士終于被他感動,答應將經卷賣給他。衰弱的國家,無能的政府,根本無法保護它自己的文化瑰寶,也意識不到去保護它們。既然自己都不重視,與其讓這些經卷爛掉,為何不賣給珍視它們的外國人呢?或許這就是王道士當時的想法,也不無道理。在那段黑暗的歷史中,我們的文化被無情的踐踏和破壞,無能的清政府根本不去保護我們的文化財產,致使大量的文化瑰寶流入國外,這是多么的可悲!
余秋雨帶領我們穿越時空,拂去歷史的塵埃,為我們展現歷史的變遷、文化的變遷和各種人文景象、藝術現象,帶我們走進那個被我們忘記的歷史時空,感受那個時代的苦與樂。在回顧歷史的過程中,他還尋找著中國文化的出路,他深刻的意識到,歷來我國的知識分子處于社會結構的中心,是文人、知識分子共同構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體系,他們是民族文化的代表。余秋雨在這部作品中,更多的是對中國古代文人及作品的思索和考察,通過他們來探尋中華民族文化的走向。在《柳侯祠》這篇文章中,余秋雨敘述了柳宗元兩度被貶的經歷,一次次的被貶黜到荒蠻之地,深深的傷害了柳宗元在政治上的鴻鵠之志,然而貶黜卻使他靜下心來專心寫作,達到他人生中最佳的寫作狀態(tài),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財富。大多數的中國文人都是孤獨的,而孤獨卻讓他們能夠潛心做學問,著書立作,影響后世,感染后人,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建立豐功偉績。
3.哲學思考下的文化內涵
余秋雨在對民族文化的探尋之后,進行了深深的哲學思考,他認為我們民族的文化崇尚安居樂業(yè)、質樸平和,不管外界如何喧囂,人們總是追求內心的寧靜與平和。不管我們遇到什么困難和挫折,人們總能使自己平靜下來,獲得內心的平和,就像古代的文人,他們在被貶黜后或寄情山水,或投身文學創(chuàng)作,將自己的感情宣泄到文字之中,來排遣自己的抑郁與憤怒,從而獲得內心的寧靜。我國大多數的文人都是在獲得內心的平和后,才創(chuàng)作出了無數的文學佳作,為后人留下了巨大的文學財富。雖然我國歷史上有許多文人都遭遇過貶黜,但是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沒有因此一蹶不振、萎靡消沉,相反,他們在整理好心情后會重拾生活的信心,要么在自己管轄的小天地里勤勤懇懇,為百姓做貢獻,要么就專心于文學創(chuàng)作??傊麄兌紩M自己最大的力量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和歷史做出最大的貢獻,同時使自己無愧于心。
4.結語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探尋了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的發(fā)展和走向,也體現了余秋雨自己對文化的思索和追求,展示了他超凡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表現力。
[參考文獻]
[1] 郭佳穎.余秋雨和他的“文化苦旅”[J].山花,2011.
[2] 余秋雨.文化苦旅[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6.
[3] 張愛玲.簡評余秋雨的《文化苦旅》[J].文學教育,2012.
(作者單位:湖南省長沙市第一中學,湖南 長沙 4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