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雄
摘要:討論式教學法是一種非常高效的現(xiàn)代教學法,它既不會削弱教師的主導性,又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本文對討論式教學法的概念和特征作了簡要闡述,并指出了討論式教學法的應用原則,再對討論式教學法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應用作了具體分析,希望能夠為廣大中學歷史教師相關教學工作的開展提供一定的參考意見。
關鍵詞:討論式教學法;中學;歷史教學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03-0041-01
傳統(tǒng)中學歷史教學主要采用的是灌輸式的教學方法,教師將教材中的相關歷史知識點通過課堂傳授給學生,而學生在課堂上,也是一種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tài)。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歷史教師就成為了學習的主體,這與新課改的要求是極不相符的,但是,我們仍舊不能全面地否定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在某些特定的知識講授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仍舊有其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這就要求歷史教師要根據(jù)課堂教學內容,謹慎地對教學方法進行選擇。
一、 討論式教學法的基本闡述
(一) 討論式教學法的概念。所謂的討論式教學法,就是教師或者學生事先根據(jù)某一爭議性話題設定一個中心問題,然后學生再在教師的引導下,針對這一核心問題進行交流討論,發(fā)表各自的觀點,以此來強化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加深對知識的記憶。
(二) 討論式教學法的特征。討論式教學法具有如下幾個特征:首先,以學生為主體,在運用討論式教學法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學生已經(jīng)不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了,轉而成為了主動的知識建構者,其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在這個過程中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揮;其次,是以啟發(fā)式的教學思想作為基礎的,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所扮演的是引導者角色,所謂的引導,在此處可以理解成為啟發(fā),學生在教師的啟發(fā)下,進行思考和討論,最終達到一種相互啟迪和相互教育的良好境界;最后,具有開放性,無論是從課堂討論的內容,討論的過程還是討論的空間來看,討論式教學法都體現(xiàn)出了非常明顯的開放性特征。
二、 討論式教學法應用的原則
(一) 趣味性原則。如果討論的話題沒有趣味性,是很難調動學生的討論欲望的,興趣永遠都是最好的老師,無論針對哪一種教學方式,趣味性都是最關鍵的原則。特別是對歷史這一學科而言,盡管歷史是嚴肅莊重的,但是在中華五千年歷史長河中,必然存在一些趣味性和神秘色彩濃厚的歷史話題。
(二) 民主性原則。整個課堂討論的過程其實就是對民主進行考驗的過程,在這一過程當中,每個人都有自由地發(fā)表自己觀點的權利,任何人都不能拒絕他人的發(fā)言,只有這樣,才能夠稱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討論,才能夠避免某些思維活躍的學生“獨占鰲頭”的局面產(chǎn)生,要形成一種“百家爭鳴”的良好局面。
(三) 秩序性原則。學校教育是帶有目的性的教育,不可能像集市一樣放任學生自由,要想教學目標得以體現(xiàn),還是需要教師的適當組織與引導。也就是說,教師要對從討論開始到討論結束這一過程進行有效的控制,要讓學生緊緊圍繞教學內容進行討論,而不是聚在一起閑聊。當學生出現(xiàn)情緒過激的狀況時,教師也要及時處理,控制學生的情緒,以保證討論的有序進行。
三、 中學歷史教學中討論式教學法的應用
(一) 討論式教學法的實施前提
討論式教學法正式開展之前要做好如下三個步驟:
第一,制定相關的討論準則。尤其是進行第一次討論之前,必須要制定出相關的討論準則,因為如果沒有準則的話,就很有可能使討論的局面變得混亂,甚至是引起爭吵,當然,這個準則是可以由教師和學生來共同制定的。
第二,設立討論的小組。小組討論和全班討論是討論式教學法的最主要形式,但是,在實踐過程中,這兩種形式通常都是結合起來使用的。
第三,設計討論題。對討論式教學而言,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就在于所設計的討論題是否有效。一般情況下,一堂課只需要設計出一個中心討論題即可,如果題目太多,討論的深入程度就會被大大降低。學生的現(xiàn)有知識水平既是問題設計的出發(fā)點,又是問題設計的落腳點,問題不能過深,但也不能過淺。
(二) 教師在討論中的引導
首先,當討論過程中出現(xiàn)沉默時。這是一種經(jīng)常會發(fā)生的正常現(xiàn)象,這個時候,作為歷史教師,不能夠急于地想要去打破沉默,因為這種沉默可能是由于學生的思考造成的,打破沉默的機會最好留給學生,如果教師經(jīng)常扮演打破沉默的角色,學生久而久之就會養(yǎng)成一種依賴意識,只有到萬不得已時,教師才應該去打破沉默。
其次,當討論的內容脫離了中心時。這個時候,教師就要及時地提醒學生,讓學生回到討論的正題上來,盡可能地不要去做那些沒有意義的討論,要集中精力將討論放在與論題高度相關的事實上,因為如果不對討論內容范圍加以限定,討論是不可能深入進行的。
最后,當討論過程中出現(xiàn)偏離核心論題的無謂爭吵時。這個時候,作為教師,就應當及時地制止這種情況的繼續(xù)發(fā)生,及時指出錯誤的觀點。并且,在討論過程中,受課本中結論性論斷與主要發(fā)言人言論的影響,很有可能使得學生的注意力被集中到某一個問題或者某一方面上,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適當介入,巧妙地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角度轉換。
(三) 討論學習案例的設計
此處以“辛亥革命”一課為例。
所設計的討論題:有的人說辛亥革命是勝利的,但是也有人說辛亥革命是失敗的,你是怎樣認為的呢,為什么?
討論方式及討論過程:雖然討論的方式有同桌討論、小組討論和全班討論這幾種形式,但是針對“辛亥革命”這一課知識點的特征,筆者認為選擇小組討論這一形式是最為合理的。
教師可以將全班同學分成若干小組,每組人數(shù)控制在6—8人,先給每個組7分鐘的自由討論時間,所有的小組成員都必須要參與進來;小組討論結束之后,每個小組派一名代表上臺進行總結性發(fā)言。歷史教師在學生們進行討論時,要關注每個小組的討論狀況,認真思考小組成員的發(fā)言,并對其進行適當?shù)囊龑?。待所有小組代表都發(fā)言完畢之后,教師還要作最后的總結。這樣一來,每個學生都參與到了課堂學習當中,并且,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一直都處于一種精神與注意力都高度集中的狀態(tài),還能夠聽到不同的同學對這一問題的不同看法,更能夠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和提高課堂學習的效率。
結束語:
一名優(yōu)秀的歷史教師,是能夠根據(jù)教學內容靈活地選擇教學方法的,因為歷史知識的特殊性,如果一味地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是很難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的,這對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也是極為不利的。而討論式教學法就是這樣一種能夠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方法,非常適合于歷史學科的教學。
(作者單位:東北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王華.芻議討論式教學法在高校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10:166-168.
[2]高暢.討論式教學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4,1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