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月
[摘要]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導語設計需要切準導入點。教師深入研究教材和學生學習實際,從文本背景、文章題眼、學習舊知等角度展開切入,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思維動力,為順利介入課堂學習形成學習新知做好良好鋪墊。
[關鍵詞]高中語文導語設計切入點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6)240017
好的導語應用價值很高,能夠幫助教師理清課堂教學思路,誘發(fā)學生思維運動。正如魏書生所說:“好的導語像磁鐵,一下子把學生的注意力聚攏起來,好的導語又是思想的電光石火,能給學生以啟迪,催人奮進?!彼郧袦蕦朦c,塑造導語魅力,對于語文課堂教學至關重要。至于如何找準導語的切入點,筆者以為至少可以抓住以下三點。
一、關注背景,引發(fā)學生思維運動
課文有特定寫作背景,由于背景與學生熟悉的年代或地域特點相去較遠,學生往往會覺得難以融入文本。但是教師通過適當的導語,可以給學生帶來更多文本成文信息,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學生會從相關背景材料中探知文本內涵,消除與文本的思維隔膜,從而為思維啟動創(chuàng)造條件。
導語設計沒有固定格式需要遵循,但一定要自然和諧,注意導語設計的層次性,一步一步引導學生思維運動。如《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課堂導入時,一位教師這樣設計:一位從小就兩耳失聰雙目失明的人,居然憑借頑強的毅力,獲得了豐碩的奮斗成果。她是誰呢?她叫海倫·凱勒,美國女作家、教育家。單憑“作家、教育家”這些稱號就可以看出,這并非是等閑之輩,她雖然雙目失明雙耳失聰,但她卻以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于劍橋大學,大學期間撰寫的《我生命的故事》一書,被譯成50多種文字,流行世界各國。后來的幾部自傳體小說《我所生活的世界》《從黑暗中出來》等,都獲得世人極高的評價。并在1964年被授予美國公民最高榮譽——總統(tǒng)自由勛章。
從教師的導語設計可以看出,其設計思路是非常明晰的。學生從教師導語中逐漸認識了海倫·凱勒:首先掌握她特殊的身體信息,雙目失明、雙耳失聰;其次是其不懈努力奮斗,有超強毅力;再就是所獲得的成就,成為作家和教育家。學生掌握了這些信息材料,對介入文本學習有重要幫助,對人物形象和情感觀念等感知對象有更深刻理解。
二、扣住題眼,啟迪學生明理生悟
所謂題眼,從外化表象上看,應該是題目中的關鍵詞;從內質要義上看,則是統(tǒng)領文本內容的中心詞。“題眼”集中反映文章主旨要義,抓住“題眼”,可以促使學生思維快速準確進入文本探究中?!邦}眼”也是教師解讀文本的重要切入點。教師如何巧妙利用“題眼”展開導語設計,體現(xiàn)的是教師的引導智慧。例如《品質》這篇小說的標題便是理解文本的重要切入點。
當然,導語設計扣住“題眼”,并非是機械尋找題目中的關鍵詞。如《最后的常春藤葉》學習時,教師這樣設計導語:裴多菲言“生命誠可貴”,珍愛自己的生命,同時也關愛他人的生命,這才是健康的生命價值觀。《最后的常春藤葉》向我們講述了怎樣一個生命故事呢?又從中折射出怎樣的人性光輝呢?讓我們一起走進這篇著名短篇小說,或許可以給我們每一個人帶來一次心靈的洗禮。這段導語并未涉及題目中的關鍵詞,但每一句話都圍繞文章的主旨展開,意在引導學生從這個角度展開探索,這樣學生自然會發(fā)現(xiàn)真正的人性之美。
三、聯(lián)系舊知,促使學生融會貫通
在學習新課時,教師從學生的經歷積累出發(fā)設計導語,可以幫助學生以舊知為起點展開思維活動,形成清晰的探索路線。高中學生有一定的生活認知基礎,教師在進行導語設計時,需要展開多重學情調查,自然可以找到眾多認知銜接點。
教師對《阿房宮賦》進行導語設計時,不從文體切入,而是利用舊知形成突破:我們剛剛學習了《六國論》,知道戰(zhàn)國末期,其他六國相繼被秦國吞并,秦一統(tǒng)天下。這之后秦朝開始大興土木,可謂是勞民傷財,誰知道秦王朝都有哪些規(guī)模宏大的建筑項目嗎?長城、秦王陵,還有就是建筑巨型宮殿群“阿房宮”,結果如何呢?這阿房宮被霸王項羽一把火燒得一干二凈。那這阿房宮建筑到底有多宏偉呢?我們不妨走進《阿房宮賦》,去領略這些宮殿的雄偉氣勢。
因為剛學習了《六國論》,學生對相關背景比較熟悉,同時學生在歷史教材中也有相關認知基礎。教師提到秦王朝大興土木,學生自然會想到長城、秦王陵等建筑工程;教師提到阿房宮,學生也會想到霸王項羽。教師利用學生舊知展開設計導入點,促使學生學習思維順利切入文本學習。
導語設計是一門藝術,要提升導語趣味性、啟發(fā)性、引導性指數,需要教師對教材文本和學生學習思維展開深度剖析,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這樣才能切準導語設計落腳點,提升導語設計的適合度。設計懸疑問題、展示相關圖片、講述文本故事等,都是重要導語設計方法,無論選擇哪一種設計方式,都需要充分考慮文本背景、題眼、舊知等問題,這才是導語設計的最重要切入點。
(責任編輯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