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發(fā)財
根據(jù)杜牧《阿房宮賦》所說,阿房宮這座宏偉壯觀的建筑被項羽燒掉了,“楚人一炬,可憐焦土”。項羽就這樣背上了放火的黑鍋,這個“火鍋”一背千年。
項羽并沒有燒過阿房宮。司馬遷說得很清楚,項羽“燒秦宮室”,焚燒的是咸陽城內(nèi)建筑群。而阿房宮地處咸陽偏東的郊區(qū),中間有廣闊的隔離帶,要燒掉阿房宮,除非有火炬手接力。即使有火炬手,這把火也燒不到阿房宮,因為兩地之間還隔著渭水這條大河。除了地理和氣象因素,還要考慮個人心理因素,人所共知,項羽死活不肯過江東,而阿房宮,正在渭水之東。
除了有史料支持“項羽并未火燒阿房宮”這一結論外,實地考證也顯示,阿房宮所在地并沒有發(fā)生過火災。土壤遇高溫后水分流失,其中的有機物、礦物質和金屬離子發(fā)生改變,會出現(xiàn)板結固化的現(xiàn)象,形成無法再次分解的紅燒土層。
以項羽的性格,他不可能放過阿房宮這么宏偉壯觀的建筑群。項羽之所以手下留情,是因為阿房宮當時根本沒有建成。阿房宮始建于始皇帝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史記·秦始皇本紀》說這一年“阿房宮未成”,兩年后贏政去世,阿房宮“室堂未就”,工人轉去驪山修建陵寢。
二世皇帝元年(公元前209年)四月,繼位的胡亥批示說,先帝的陵寢已經(jīng)修好,阿房宮可以復工了。但三個月后阿房宮又停工,這年七月陳涉在大澤鄉(xiāng)起義,天下大亂,“山東郡縣少年苦秦吏,皆殺其守尉令丞反,以應陳涉,相立為侯王,合從西鄉(xiāng),名為伐秦,不可勝數(shù)也”。秦二世忙得暈頭轉向鹿馬不分,阿房宮因此徹底停工。
阿房宮雖然未建成,但“火燒阿房宮”的黑鍋卻扎扎實實地落在了項羽頭上。
(湯勺摘自岳麓書社《人五人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