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松友 韓喜平 湯克敵
摘 要: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整合高校校內資源,協同來自高校內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合力,實現合力育人,從而有效引導青年學生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關鍵詞:高校;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合力育人
DOI:10.15938/j.cnki.iper.2015.06.001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15)06-0001-04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高校是人才培養(yǎng)的搖籃,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重要智庫,國家軟實力建設的重要陣地,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于高校既有特殊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又是高校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和使命,高校要自覺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充分發(fā)揮校內各方面優(yōu)勢,擴展教育渠道,創(chuàng)新教育方式,整合教育資源,協同教育內容,形成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合力,從而有效引導青年學生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中“合力育人”的理論基礎
1.馬克思主義合力思想
馬克思主義合力論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十分重視“合力”問題,從不同方面和角度對合力問題進行過闡述,提出了很多重要的論斷。馬克思在論述物質生產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的過程中,多次談及生產過程中的合力現象及規(guī)律。他指出:“單個勞動者的力量的機械總和,與許多人手同時共同完成同一不可分割的操作(例如舉起重物等)時所發(fā)揮的社會力量有本質的區(qū)別。協作直接創(chuàng)造了一種生產力,這種生產力本身必然是集體力”?!皡f作的結果是,通過協作所生產出來的東西,比之同樣多的人在同樣的時間內分散勞動所生產出來的東西要多?!盵1]在這里,馬克思明確告訴我們:工人在生產過程中,產生了力量的總和,這種力量的總和,馬克思稱之為“集體力”,本質上也是生產的合力,馬克思認為生產過程中因協作或聯合而產生的合力的本質,是一種新的力量,而且是一種由勞動的個體自然生產力融合而成的集體力。
恩格斯則在深刻闡述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動力問題時提出了歷史合力論。他說:“歷史是這樣創(chuàng)造的:最終結果總是從許多單個的意志的相互沖突中產生出來的,而其中每一個意志,又是由于許多特殊的生活條件,才成為它所成為的那樣。這樣就有無數互相交錯的力量,有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由此產生出一個合力,即歷史結果;而這個結果又可以看作一個作為整體的、不自覺地和不自主地起著作用的力量的產物……每個意志都對合力有所貢獻,因而是包括在這個合力里面的”[2]。馬克思恩格斯的合力思想,核心就是強調優(yōu)質的組合模式是形成效益最大化的前提和基礎。
中國共產黨人繼承馬克思恩格斯的合力論思想并結合工作實踐又進行了新的發(fā)展。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強調:“思想政治工作,各個部門都要負責。共產黨應該管,青年團應該管,政府主管部門應該管,學校的校長教師更應該管”。毛澤東還認為“力量一分散,事情就難辦了”[3]。鄧小平認為工作上出現問題往往“不是哪一個人不合格,或者犯了錯誤,而是因為合作不好,形成‘幾套馬車”[4]。胡錦濤2005年1月在全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也指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全黨全社會共同的重大任務,要把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充分調動起來,形成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強大合力。
2.系統論思想
系統論思想最基本的精神是將事物視為一個內部諸要素具有內在關聯的整體,在整體中每一個要素的性質或行為都將影響到整體的性質或行為。系統論既研究系統各組成要素相互聯系的機制與規(guī)律,又關注各要素如何構成整體,維持整體穩(wěn)定并推動系統演進。整體性是系統最重要的屬性,系統是各要素聯系組織起來的產物,是各要素的綜合體,系統具有各要素綜合起來的整體功能,決定整體及其性質的不僅是由于構成它們的基質要素不同,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構成整體的各個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與相互關系,系統的整體性特征告訴我們,注重發(fā)揮各要素的合力作用,如果各個作用力量發(fā)揮得好,就會形成一個更為強大的合力,從而促進事物的進一步發(fā)展,如果發(fā)揮不好,反而會影響各個原始力量的發(fā)揮,進而削弱其整體功能。
系統論思想對于培育和弘揚社會主核心價值觀合力的形成奠定了理論基礎。社會主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也是一個整體的系統工程,它是由多個環(huán)節(jié)所構成的有機整體。在這個有機的整體中,需要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相互作用,彼此聯系,當教育者、教育對象、教育內容和方法等要素都獨立存在、無相互聯系時,現實的教育活動效果就會降低,只有當這些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時,才會產生更大的效果。
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競爭日益激烈,全球化數字化網絡化不斷發(fā)展,提出了許多新問題新挑戰(zhàn)。我國國內改革發(fā)展進入關鍵期,各種社會矛盾和問題相互疊加、集中體現,社會思潮日益多元多樣多變,特別是在互聯網的催化下,價值觀沖擊極其嚴峻,尤其是高校的青年學生,面對多樣化的社會思潮,面對多樣化的價值判斷,多樣化的利益訴求,思維的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日益增強。這些現象都在提示我們,處于這樣社會環(huán)境下的大學生其思想認識、價值觀念、行為方式的形成與發(fā)展,決不是單一因素影響與作用的結果,決不單單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思想政治理論課承擔學院以及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單維或單體工作,也不是學校團委一個部門,還不僅是學生工作管理部門的事,它應該是一種十分復雜的系統教育活動,它需要學校內部各部門、各教育環(huán)節(jié)之間緊密結合與協同運作,進而形成整體教育合力。
二、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現狀
1.高校職能部門和人員缺乏溝通與合作,不能形成教育合力
目前在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工作主要由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門)、學生處、團委、黨校、宣傳部等部門承擔,這些部門對應不同的隊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學生管理人員、共青團干部,黨校教師,黨政工作干部,這些隊伍分工不同。但在一些高校工作開展的過程中,具有共同的工作目標的這些部門和人員各司其責,教書的教書,育人的育人,管理的管理,服務的服務,各部門出力不合力、行動不聯動,不能形成協調聯動的局面,這種管理模式和工作模式不能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工作的合力,難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培育途徑和內容缺乏統籌,不能形成有機融合的整體
當前高校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問題上,無論是在教育途徑上還是教育內容上都“缺乏目標上的步調一致,內容上相互滲透、融合與補充,方法的相互借鑒,資源的相互整合,難以達成一個有機融合的教育整體”[5]。價值觀教育解決的是價值選擇問題,解決這樣的問題,要做到以理服人,目前在一些高校,課堂理論教育缺乏學理性,不能有效提高大學生理論認同和價值認同;理論教育與實踐活動脫離,不能將思想理論知識內化為自身的經驗,無法建構新的知識結構,不能用學到的新知識指導自身的行為,知行不能統一;校園文化建設著重于自我創(chuàng)新,不能合作創(chuàng)新和協同創(chuàng)新,難以與課堂教學、社會實踐等教育教學途徑協調互補;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思想政治理論課、專業(yè)課、哲學社會科學等課程各自為戰(zhàn),獨自發(fā)力,對于一些可相互滲透、相互支持、層層深入的內容,缺乏有效協同合作,難以形成各個課堂間的協調聯動,不能有效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效果。
高校內社會主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這些現實狀況說明,高校內未能形成社會主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合力”,各教育力量間孤軍奮戰(zhàn),合力欠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實際效果自然大受影響。
三、高校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合力的路徑
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整合高校校內資源,協同來自高校內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從而提升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總體合力和整體效能,使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在結構上朝著整體功能有序和優(yōu)化的方向發(fā)展。而要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合力,我們認為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努力。
1.高校要形成合力育人的理念
以往的單維性和片面性的習慣思維和教育理念,使人們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存在著不正確的認識,忽視了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各環(huán)節(jié)之間的聯系,缺乏系統整體思維的教育理念,以及缺乏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問題的認知,這些問題已經成為整合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資源,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有效性的瓶頸。因此,今后高校要轉變教育理念的單維性為多維性,轉變教育理念的片面性為系統性、整體性,這是真正加強高校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合力形成問題的基礎。眾所周知,高校黨委是高校的領導核心,其教育理念是否具有科學性,直接決定著高校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系統性、整體性理念能否形成的的關鍵。因而,轉變高校黨委的教育理念,強化高校黨委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合力問題的認知,是高校形成合力育人理念的根本。高校黨委教育理念的轉變了,則能抓好頂層設計,重視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整體布局,整合全校各種優(yōu)勢資源,促進各職能部門、二級院系、各個課堂間的協調聯動,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合力育人的氛圍。
2.高校內各橫向部門要協同合作
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是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涉及到校內多部門,每個部門都有育人的責任,每種課程都有育人的功能,每個地方都是育人的陣地。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指出:“黨政各部門,要在黨委統一領導下,加強溝通、密切配合,形成共同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的良好局面”。因此,要更好地完成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目標,就要在堅持合作育人、協同育人的理念下,組織、協調、優(yōu)化、協同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系統中的各要素及其相互關系,強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承擔單位、團委、學生處、黨校、社科處、宣傳部、教務處、后勤等部門在價值觀教育中的合力,做到思想一致,步調一致,職責明確,工作互補,既避免由各自為政所造成的重復勞動,又避免由于分工交叉而造成工作中的互相推諉。
3.形成課堂教學、校園文化建設、社會實踐的合力育人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體現在高校育人工作的各個方面、各個環(huán)節(jié)。課堂教學是最基本的教育方式,校園文化活動是大學生的第二課堂,社會實踐活動是高校課堂在社會的延伸,把三者充分結合,有效統籌,全方位育人,才能從根本上推進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
課堂教學是一種系統的教育。課堂教學由明確的教學目標、具體的教學內容、豐富的教學方法和客觀的教學評估環(huán)節(jié)組成,教育內容是系統的,教育方法是科學的,教育時間是有保證的,教師也是專業(yè)的,因而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和養(yǎng)成上,效率是是最高的。實踐證明,通過課堂教學,教師可以較快地把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內容傳授給大學生,是大學生比較認同的一種教學模式。[6]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加課堂教學。
校園文化是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載體,是一項隱性的育人活動,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構建和諧校園文化既是現代大學發(fā)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必然途徑。高校要“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校園文化的主動性、實效性、藝術性,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校園內的文化評價、文化選擇、文化應用,實現和諧發(fā)展,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高校校園文化”[7],構建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良好校園環(huán)境,發(fā)揮校園文化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的隱性教育功能,使其與課堂活動相輔相成、相互補充,共同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一切真知都來源于實踐,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離不開社會實踐這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對于這一點,毛澤東曾指出:“一個正確的認識,往往需要經過由物質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質,即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這樣多次的反復,才能夠完成”[8],實踐活動是檢驗科學理論的標準,也是形成社會主流價值的基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樹立與培育,既要靠教育、灌輸,更要靠實踐、體驗。為此,高校要不斷建立全方位的覆蓋面廣泛的社會實踐活動網絡體系,開發(fā)實踐課程和活動課程,把創(chuàng)新社會實踐活動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突破口和焦點,建立健全實踐養(yǎng)成機制,通過大學生主體的實踐體驗,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使其切身感受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促使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知行合一。
4.統籌思想政治理論課、哲學社會科學課、專業(yè)課、黨課,實現全面滲透
高校課堂教育中,要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打通思想政治理論課、哲學社會科學課、專業(yè)課、黨課等課程之間的壁壘,要使思想政治理論課、哲學社會科學課專業(yè)課、開放課堂、黨課等教育教學方式各有側重,彼此滲透,相互貫通,共同貫穿于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的全過程,不斷釋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育人的張力。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大學生的公共課、必修課,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功能。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主要是一種理論教育,通過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理化處理和宣示,形成青年學生的理性認同,然后是轉識成智,轉智成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主課堂,通過理論講價值或者把價值講成理論是其本質特征,其諸門課比較完整豐富地構建起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課堂教學的理論體系,使青年學生形成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識和理解到具體真理的高度。[9]高校要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育功能,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結合社會實際,利用新的教學手段,加大教改力度,不斷提高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認同和價值認同。
哲學社會科學課等課程承擔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職責。哲學社會科學中的絕大部分學科都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與其他專業(yè)學科相比,對大學生思想的影響更直接、更深刻、更長遠。搞好這些學科的教育教學,對于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和分析復雜的社會現象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各課程教師要加強學科德育意識,善于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知識傳授中,充分體現專業(yè)知識科學性,努力探索理論知識向理想信念轉化的規(guī)律,用專業(yè)性內在的知識性培養(yǎng)大學生的價值觀。
黨課教育在高校學生成長過程中關系重大,黨課課堂也是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課堂,黨課有明確的教學目的和要求。高校黨課教育要適應新形勢和新任務的需要,不斷推進黨課教育藝術和內容創(chuàng)新,切實提高黨課在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作用。
價值觀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責任,各門課程都負有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的責任,經過統籌思想政治理論課、哲學社會科學課專業(yè)課、開放課堂、黨課等課程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滲透到這些課程的各個方面,實現各種課堂的合力育人,使青年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從而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大學生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
5.實現高校黨政干部、共青團干部、教師、輔導員和班主任的合力創(chuàng)新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明確指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主體是學校黨政干部和共青團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哲學社會科學課教師,輔導員和班主任。學校黨政干部和共青團干部負責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組織、協調、實施;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哲學社會科學課教師根據學科和課程的內容、特點,負責對學生進行思想理論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輔導員、班主任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輔導員按照黨委的部署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班主任負有在思想、學習和生活等方面指導學生的職責?!币簿褪钦f,學校黨政干部、共青團干部、教師、輔導員和班主任在大學生價值觀的培育問題上都負有責任,因此,學校黨政干部、共青團干部、教師、輔導員和班主任要根據各自的優(yōu)勢,主動履行職責,以主題鮮明的教育內容,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參與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中,形成以黨政干部和共青團干部為核心、以輔導員和班主任為骨干、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哲學社會科學課教師為主體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合力工作模式。
總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中只有教育合力的實現,則能科學設計、合理配置、優(yōu)化運作高校各種教育資源和教育部門,從而使育人功效疊加,形成更為突出的整體優(yōu)勢和綜合效力,增強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78.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7.
[3][8] 毛澤東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64,321.
[4] 鄧小平文選(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2.
[5] 蔡小葵.運用協同理論探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協同機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 (教育科學版),2013(11):66-69.
[6] 李紀巖.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研究[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3:130.
[7][9] 韓喜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與高校的責任[J].中國高等教育2014(7):4-7.
[責任編輯:劉慧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