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炳興
摘要:筆者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大膽運用遷移規(guī)律實現了多個層面的過渡,課堂結構進一步優(yōu)化,課堂面貌煥然一新,學生求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很大改善,教學效果也出現了強勁的上升趨勢。這是新課改理念下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微調,更是多元化教法相互交融、彼此切換的結果。為了促使本人在小學數學教學改革進程中實現更大突破,迅速提升自身教改能力,現將本人的一些具體做法或經驗教訓簡單介紹如下。
關鍵詞:過渡;小學數學;規(guī)律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2-0254-02
遷移規(guī)律是教育心理學中的重要內容,泛指一種事務對另一種事務的影響,這種影響有正面和負面之分。筆者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大膽運用遷移規(guī)律實現了多個層面的過渡,課堂結構進一步優(yōu)化,課堂面貌煥然一新,學生求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很大改善,教學效果也出現了強勁的上升趨勢。這是新課改理念下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微調,更是多元化教法相互交融、彼此切換的結果。為了促使本人在小學數學教學改革進程中實現更大突破,迅速提升自身教改能力,現將本人的一些具體做法或經驗教訓簡單介紹如下。
1.做好新舊知識的銜接過渡
作為小學數學教師,要想真正將教學打造成藝術性精品,不辱肩上的使命,就必須要重視教學過程中的宏觀過渡。首先,應該是舊知識向新知識的過渡。舊知識是新知識的基礎,學習任何一門學科,都是由淺入深、由表及里來展開的,前面的知識是基礎和前提,只有將前面的知識基礎砸深夯實,才有能力學習后面的知識,所以以后面瞻顧前面,以舊知識引出新知識是治學的必有之路。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新知識既是舊知識發(fā)展,那么相比舊知識,復雜程度就要高一些,并且要實現新舊知識的完美過渡,就必須注意兩者之間的坡度轉彎,為它們搭建鏈接彼此的橋梁,這是小學數學教學設計中順利完成新舊交接的重要一環(huán)。
第一,突出新舊知識的過渡點。如,在學習余數除法的驗算章節(jié)時,就要聯系到之前所學的整除的除法驗算的知識,前后這兩類驗算都需要商和除數相乘,不同的是,后者在前者的基礎上還要加上余數。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既要回顧能整除的驗算方法,還要復習余數的除法,并將兩者系統(tǒng)鏈接起來,做"溫故知新"式的理解。以246÷5為例,商是49,是把246平均分了嗎?顯然不是。在驗算時,只用商、除數行嗎?那么應該怎么辦呢?這一設問,將學生的思維調動起來了,引發(fā)廣泛的熱議,為講授新課,順利掌握新的規(guī)律和驗算方法埋下了伏筆。
第二,新知識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舊知識組合衍生出來的,教學中就要突出連接節(jié)點。如在將要講授新課兩步計算應用題時,可以舉一個之前學過的一步減法應用題的例子:"商店里新購進24個皮球,促銷后,賣出15個,請問還剩多少個?"引導學生通過對例題的解析引出對舊知識的回憶,24個皮球是已知條件,可以用學過的另外的舊知識來替代,換成6個白皮球和18個花皮球,或者換成6盒皮球,每盒4個,這已經形成了新的兩步計算應用題的雛形,這樣就自然過渡到新授知識,將兩個舊知識串聯起來,孵化出新的教學內容,過渡順暢,效果俱佳。
第三,抓住新知識與舊知識的相異點,提煉出共同點。如在學習萬以內退位減法時,我們已經對百以內數的退位減法耳熟能詳,
只是后者情況稍微特殊一些,后者多了十位不夠減、百位不夠減的問題,怎么辦呢?其實很簡單,無論是哪一位不夠減,方法都是大同小異的,即抓住了新知識與舊知識的共同點,只要在教學中仿照舊知識的講授模式"按部就班",就能利用已有舊知識解決新問題,實現與新知識的融會貫通,學生理解記憶起來就容易多了。
2.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的過渡
在小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會采取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為學生創(chuàng)造動手操作或直觀演示的機會,在學生頭腦中形成表象印象,呼喚出學生的感性認識,通過抽象、概括等形式表現出來,在此基礎上,加強常規(guī)訓練,經歷多次理論實踐,最終促成教學目標的實現。因此,從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的轉變是一個系統(tǒng)過程,在環(huán)節(jié)設置時要遵循認識規(guī)律,將每一個環(huán)節(jié)謀劃到位。
第一,增加梯度,降低坡度,堅持操作與直觀并重,促成學生感官聯動,通過大量感性認識的累積形成基本表象,再將這些表象合理分布配置,搭建起基本的知識講授梯度框架。如,在學習"平均分"和"誰是誰的幾倍"等概念性知識時,筆者針對常規(guī)訓練精心設計了四個訓練層次。第一層次,設定標準要求,讓學生依此開展擺學具活動,邊擺變述說,達到初步的概念感知;第二層次,引導學生撇開書中文字,將圖作為閱讀重點,邊看圖邊述說,形成基本認知表象;第三層次,以上面的基本認知表象為基準,畫出線段圖,在圖上清晰表示數量關系,為抽象思維的運行做好鋪墊;第四層次,鼓勵學生組織語言,簡要敘述其中的數量關系,通過實物、圖示的佐證,在頭腦中形成認知表象,加深對數量關系的認識,達到深刻理解概念的目的。
第二,突出操作和直觀的目的性指向,使表象的整體性得到進一步強化,盡管其包含諸多方面,但在實際教學中,則集中表現為一、二個方面。小學生心智不健全,對事物的認知缺乏穩(wěn)定性和準確性,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著重抓動手操作和直觀展示,體現重點表象,為進一步的抽象概括定好"局"。如在學習一位數乘以兩位數時,以4:24×3為例,在剛剛拋出這一例題時,學生會迫不及待的用習慣了原始辦法,即拿出3個24根木棒整齊劃一的排列在一起就算完成任務,其實這并不是我們教學所需要的情節(jié),為了避免這一現象的發(fā)生,防止打亂教學節(jié)奏,教師可適時做行為干預,提示學生把3個24根木棒擺成齊整的三行,再把10個單根捆在一起,排成一列。同時,教師再引導學生結合教材中的圖示,將"為什么把10個單根用線捆起來,用箭頭指向一捆10根的小棒?"做重點分析,為下一步的列式計算即"先算個位,滿10進一"打下了基礎。
總之,小學數學教學設計中的兩個"過渡"是新時期課程改革實踐的新理論產物,更是筆者在深入推進素質教育進程,踐行新時期人才培養(yǎng)觀的深切感悟,也許有些片面甚至不合教育基本規(guī)律,但卻是作者積極投身教育科研的精神集結,希望能對廣大教育同仁有所啟發(fā)。
參考文獻:
[1] 李昌利,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思維發(fā)展漫談,小學科學[J],2014(10).
[2] 李福祿,淺析小學數學教改中的兩個"注意",新課程導學[J],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