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懿俊
摘 要: 本文根據相關理論,結合中職英語教學實踐,提出并證實了研究假設——體驗式學習能顯著激發(fā)中職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同時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及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關鍵詞: 體驗式學習 中職英語 教學應用
一、問題的提出
近幾十年來,在傳統(tǒng)教學觀指導下的英語教學一直占統(tǒng)治地位, 這種英語教學以“教”為中心,學生被動接受,英語學習興趣低迷,學習效果較差,連最基本的日常用語都不會運用。自20 世紀80 年代以來,人們開始關注和日益重視以“學”為中心的體驗式英語學習模式。
皮亞杰(Piaget)的認知發(fā)展論認為知識不可能灌輸, 只有通過學習者的主動構建才能獲得, 教師在學習過程中起輔助作用。而在傳統(tǒng)英語教學模式中,完全由教師主宰課堂,許多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把英語課本上的知識告訴學生,學生的主要任務是消化、理解老師所授的內容。師生面對的是干巴巴的教科書,枯燥的語言文字,因此學生很難學以致用。筆者結合在中職十年的教學實踐,對體驗式中職英語教學模式進行了探索和研究。
二、體驗式英語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
所謂體驗式學習, 其主要的理論架構是整合教育家杜威(Dewey)的“在做中學”、社會心理學家?guī)觳↘olb)的“體驗式學習圈”、認知心理學家皮亞杰(Piaget)的“發(fā)生認識論”及其他學者的理論而形成的學習框架。
1938 年美國哲學家、教育家和心理學家杜威(Dewey)提出“從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理論。他們認為閱讀或聆聽別人的經驗,不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內容和方法。學生必須直接接觸需要學習的內容,親自實踐和體驗。
美國凱斯西儲大學維德罕管理學院教授庫伯(Kolb)于20 世紀80 年代初提出體驗學習模型。庫伯(Kolb)構建了一個 “體驗學習圈”,提出有效的學習應從體驗開始,進而發(fā)表看法,然后進行反思,再總結形成理論,最后將理論應用于實踐。
皮亞杰(Piaget)認為學習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他強調語境的重要性,認為離開了語境, 學習者就失去了親身體驗的積極能動性, 學習就和實際應用脫節(jié)。學習者的內在動機是學習成功的關鍵, 而外因只是起輔助作用。
綜合以上三位學者的理論,將體驗英語教學模式與傳統(tǒng)英語教學模式的區(qū)別總結如表1所示。
綜上所述,體驗式英語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以任務為基礎”, 讓學生通過“具體體驗活動”發(fā)現語言規(guī)則并學會運用。教師的作用不再是單方面地傳授知識, 更重要的是為學生創(chuàng)設體驗情境。學生學習語言的主要目的是用于交流。中職英語學習的有效途徑是“邊學邊用”,這符合體驗式學習的特性。
三、實驗過程
為了研究體驗式學習在中職英語課堂中的應用,比較其與傳統(tǒng)英語教學的區(qū)別,筆者做了以下實驗。
(一)研究假設
以杜威(Dewey)、庫伯(Kolb)、皮亞杰(Piaget)提出的觀點作為理論依據,本研究試圖證實以下兩個研究假設:(1)如果在中職英語課堂中采用體驗式學習模式,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會從很大程度上得到激發(fā)。(2)倘若在中職英語課堂中采用體驗式教學方法,學生的英語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就會得到顯著的提高。
(二)實驗對象
實驗對象為上海商業(yè)會計學校2013 級兩個自然班級(1231301班和1231302班) 。1231301班為實驗班,1231302班為對照班。兩個班級的英語都由筆者任教,周課時4 節(jié),教學進度一致。兩個班級學生中考英語成績、年齡、男女人數等情況基本相似,其中實驗班33人,采用體驗式英語教學法;對照班32人,采用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法。
(三)實驗時間
實驗時間為一學年。實驗前后,對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進行問卷調查與分析。實驗前中后,對實驗班與對照班學生英語綜合運用能力進行了測試,測試內容包括聽、說、讀、寫等四個方面。前測在實驗前進行,中測在實驗后的第一學期末進行,后測在實驗后的第二學期末進行。
(四)實驗實施
在實驗實施過程中,筆者的具體做法如下:
1.創(chuàng)設情境
以一節(jié)“間接引語”的語法課為例。在實驗班的授課中,筆者展示了學生感興趣的兩位籃球明星(姚明和麥克格雷迪)在接受采訪時的照片。在照片下方配有英語字幕,請學生用賓語從句轉述記者的問題,并將其變成間接引語。根據這個情境學生會說:The reporter asked them which one of them was from China./The reporter asked them whether they liked to hang out together outside.通過這個情境的操練,學生充分體驗,總結出語法規(guī)則,運用語言解決實際問題,這個時候學習真正開始了。隨后,筆者引導學生扮演記者的角色,運用間接引語給兩位體育明星提問。學生提出以下問題:I want to ask Yao Ming what food he likes./I want to know when Mcgrady will visit China again.在對照班中,筆者主要采用語法翻譯法,根據教科書先詳細講解抽象的語法規(guī)則,讓學生聽課記筆記,課后完成練習冊上的語法習題,但學生是否真正學會并運用該語法規(guī)則,筆者不得而知。
2.提出問題
“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基于問題學習”是體驗教學模式提倡的。提出問題的目的在于引導、培養(yǎng)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判斷和解決問題,在問題的解決中學會學習、學會創(chuàng)新。以一節(jié)題為“Reading”的課為例,在實驗班中,筆者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思考:Do you like reading books?Why?/What kind of books do you like?Give examples./ What are the benefits of reading books?通過這些問題,學生積極思考,小組討論,把已有的知識和所學的新知識聯系起來。他們結合自己原有的知識列出很多詞匯和句型,比如不同類型書籍的英語表達方式。他們在討論過程中碰到不認識的單詞會提問。有學生問:漫畫書、自傳等用英語怎么說?這個時候教師幫助者的角色得到充分的體現,學習真正發(fā)生。在傳統(tǒng)英語課堂中,教師一言堂,學生很少有體驗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機會和環(huán)境。在對照班中,筆者只顧自己講授詞匯和句型,很少提問,不會發(fā)現學生已有的知識,很難察覺學生的學習是否真正發(fā)生。
3.小組合作
體驗教學模式鼓勵學生小組合作,注重過程性評價,學生在課堂體驗活動中的表現是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驗班中,在講授以“dream job”為主題的課上,筆者讓四五名學生為一組進行了一次與主題相關的演講。學生精心準備ppt, 同伴間通過互幫互助,完成這項任務。他們運用大量真實的照片和影像資料,用英語講述自己的夢想職業(yè),這樣的演講使得學生得到很好的英語語言體驗,筆者給予必要的幫助和點評。學生在類似體驗活動中的表現占到總評成績的30%。在對照班中,學生沒有小組合作的活動,仍然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評價方式是終結性的,總評成績僅僅包括期中和期末考試結果。
四、實驗結果
如下圖所示,在其他變量得到控制的情況下,體驗式英語教學法和傳統(tǒng)英語教學法是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產生差異的主要原因。實驗班在實驗前英語學習興趣大的學生僅有4人,占總人數的12.12%; 實驗后英語學習興趣大的學生人數為21人,占總人數的63.64%。人數變化明顯,說明體驗式英語教學成功地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對照班實驗前英語學習興趣大的學生人數為5人,占總人數的15.63%; 實驗后英語學習興趣大的學生人數為7人,占總人數的21.88%,說明感興趣的學生人數雖然有所增強,但并不顯著。
如表2所示,兩個班的前中后測的成績都有變化,但實驗班的總體進步較大,實驗前后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測試得分有顯著差異。可以看出,實驗方法效果顯著。而對照班學生的英語綜合水平測試得分差異不顯著,所以傳統(tǒng)英語教學方法不能顯著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
教學實驗結束后,我們還召開了座談會,請實驗班學生談談體驗式英語教學給其帶來的影響。有的學生說:“由于英語基礎較差,以前一直討厭英語學習,但是自從進入商會校以來,楊老師新穎的教學方法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們,英語成績自然也就有了很大的起色?!边€有學生表示:“老師注重培養(yǎng)我們的學習興趣,以提高我們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為主,我們不再懼怕開口,哪怕只能說出一個單詞,我們也會勇于去表達?!?/p>
上述研究結果均表明體驗學習模式能從很大程度上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體驗式教學方法能顯著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綜合運用能力,這充分證實了前文提出的兩個研究假設。在中職校推行體驗式英語教學優(yōu)于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五、存在的問題及下一步研究方向
盡管體驗式英語教學有很多優(yōu)點,比較適合中職學生。但筆者在研究中發(fā)現了一些問題:(1)體驗式教學完成同樣的教學任務相對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需要更多的時間,如果設計不當,可能無法按照教學大綱完成教學計劃。(2)在體驗式課堂中,教師要更了解學生的需求,分析學生的學習風格,如果運用不當,可能會給學習困難的學生帶來更多的自卑、恐懼和逃避心理。(3)體驗式教學在學生小組合作環(huán)節(jié)對教師提出較大的挑戰(zhàn),如何明確分工,促進合作是一大難題。本學期筆者帶一個45人的大班,大班英語教學難以操控、教學效果難以保證,如何在大班開展體驗式英語教學是下一階段研究的方向。
參考文獻:
[1]Kolb David A.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M].London: Pearson Education Inc,1984.
[2] Piaget, J .To Understand is to Invent: The Future of Education[M].New York: Grossman Publishers 1973.
[3]程琪龍.體驗式外語學習的認知功能探究 [J].中國外語,2009(5): 66-75.
[4]杜威[美].我們怎樣思維——經驗與教育[M].姜文閔譯.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1.
[5]劉援.體驗式外語教學的實踐與理論探索[J].中國外語,2011(5).
[6]紐南(Nunan,D.).體驗英語教學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王立非,袁鳳識,朱美慧.體驗英語學習的二語習得理論基礎[J].中國外語,2009(5):76-81.
[8]鄒為誠,劉蘊秋,熊淑慧.“語言體驗”的教育學理論研究[J].中國外語,2009(6):5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