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荃心
【摘要】 閱讀名著對于青少年的成長非常重要。但現(xiàn)實環(huán)境不利于學生進行名著閱讀,教師的導讀顯得非常重要。名著導讀課上需要做到的是,激發(fā)學生興趣,精選代表性的片段進行導讀,滲透閱讀方法的指導,感悟名著的精髓。只有這樣,才能讓名著在學生心中重現(xiàn)魅力。
【關鍵詞】 名著閱讀 名著導讀 興趣 閱讀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6)02-085-020
閱讀名著對于青少年的重要性不容置疑!《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下稱《課標》):“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钡?,在現(xiàn)實中,看著動漫長大的一代,與名著的距離那么遠,如果沒有人給他們閱讀指導,他們是不可能激發(fā)對名著閱讀的興趣的。格式塔心理學認為,如果一個人看不出呈現(xiàn)在他的面前的問題,看不出各種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那么他對事物的知覺就還處在無組織、未分化的狀態(tài)。所以,即便我們的教材(這里指的是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在每一冊后都列出這個學期要讀的名著,我們教師非常認真地布置學生去閱讀,但收效甚微。
在這種情況下,老師的“導讀”顯然是非常的重要的。這里的“導讀”指的是在學生沒有接觸或沒有深入接觸到名著之前,對其進行閱讀上的指導,以激發(fā)他們的閱讀興趣,讓他們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把握作品內容,體會作品的精髓。《課標》中要求“加強對于課外閱讀的指導”,這也是我們深圳市龍崗區(qū)初中語文要設計“名著導讀”這一新課型的初衷。
下面我以《昆蟲記》為例,談談如何進行名著導讀的教學。
一、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是眾所周知的,關鍵是如何引起其興趣。名著中所描寫的生活體驗大多與學生的現(xiàn)實體驗相差太遠,讓他們產生閱讀的困難,甚至對經典望而生畏。所以,我們必須將名著傳遞的生命體驗與學生的生命體驗對接,并且豐富其生命體驗。這樣,名著在他們看來,不再是高深莫測,而就在現(xiàn)實生活中親切可感的。為此,我為《昆蟲記》的導讀課設計“情境導入”,通過播放“夏夜的蟲鳴”,并以“猜猜,都有哪些聲響?”導入,學生浮躁而緊張的心情平靜下來,通過靜心聆聽蟲鳴,自然而然就進入“昆蟲世界”中。緊接著,我說:“有一個人,他能聽懂昆蟲的心聲,并且把他觀察到的昆蟲的習性、生活等寫成了書,這就是《昆蟲記》?!边@樣,學生既進入了情境,又初步對《昆蟲記》這本名著有所了解。
二、讓學生知道,名著讀什么,該怎么讀
名著讀什么。我認為是讀人物,講了哪些事,人物有什么特點。在《昆蟲記》中,就是讀昆蟲,即通過寫了哪些昆蟲,寫出其什么特點。
不過,這樣的問題似乎適合應用在篇幅相對較短的著作中。名著一般都是鴻篇巨作,即便《昆蟲記》(精選版)也有二十多種昆蟲,所以,一定要精選代表性的文段。這樣,才能在我們的有限課堂上,達到窺斑見豹的效果。在精選《昆蟲記》的文段時,我注意到作者法布爾總是帶著一種欣賞的角度,細致去觀察,他筆下的昆蟲往往讓人感覺趣味無窮。又因為他在撰寫《昆蟲記》時,既體現(xiàn)對科學真理的執(zhí)著追求,又體現(xiàn)出濃濃的人文情懷。所以他的作品不僅帶有趣味性,還帶有科學性和文學性。而法布爾卻能把它們和諧地統(tǒng)一在《昆蟲記》這部著作里,使作品顯現(xiàn)出獨特的魅力。為了讓學生把握《昆蟲記》這三個特點,我特意找了“圣甲蟲搬運糞球”,“蟬和螞蟻”,“螳螂捕食”這三個片段,讓學生分別感受《昆蟲記》趣味性、科學性、文學性的特點。
精選的篇目找到了。接下來還要讓學生掌握該怎么讀。學生如果在閱讀中,光停留在表面的信息,或滿足感性言說卻沒有心得思考發(fā)現(xiàn)——即思維的提升,他一定會產生厭倦感。為此,我采取由淺入深,層層深入的方式,一步一步讓學生感受《昆蟲記》的獨特魅力。我通過播放“圣甲蟲搬運糞球”的視頻,讓學生對其觀察到的圣甲蟲進行描繪。學生觀看到圣甲蟲笨拙又執(zhí)著的情態(tài),個個忍俊不禁,在描繪時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jié)動作,然后我趁機出示法布爾的描寫,讓學生進行對照,從而學生感受到作者的觀察力非凡,能把不起眼的昆蟲描寫得饒有趣味。通過“蟬和螞蟻”的故事與《伊索寓言》中的“蟬和螞蟻”故事的對比,突出《昆蟲記》作為科普著作,是作者以求實的精神再現(xiàn)了神奇的昆蟲世界。我再通過“螳螂捕食”這個片段,讓學生對其中精彩的描寫作點評,把賞析的主動權交與學生。學生在勾劃精彩的句子、精妙的詞語中,感受到作者生動形象的描寫,通過我的相機點撥,學生感悟到作者善于運用比喻、擬人、對比等修辭,也體會出他對螳螂善于運用“心理戰(zhàn)術”捕捉比自己個頭大的獵物的驚嘆——這充分顯示出作者的高超的文學性。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沒有孤立地給學生講閱讀的方法,而是在引導學生閱讀時,滲透了能力的訓練,比如對故事的概述能力,對精彩片段的賞析品讀能力等。相信他們通過這節(jié)課的導讀,會在自己的課外閱讀中進行運用。
三、感悟名著“名”在哪里
這其實是教師進行“名著導讀”教學的前提。我們不僅僅要了解該名著的內容、特點、地位,還必須熟讀名著,理解名著的精華,甚至對名著有一種膜拜、敬畏之心。那句話說得好,教師要有一缸水,才能給學生一瓢。如果教師自己也是靜不下心來好好地讀讀名著,只是照本宣科,就不可能讓學生有所觸動,受到良好的閱讀影響,教師帶給學生的不應是干巴巴的教參上的文字,而是觸動靈魂后的肺腑之言。
我在上《昆蟲記》導讀這一課之前,用了一個星期左右,把全書通讀了一遍,不放過當中一個文字的解釋,對于作者的生平、言論,也都一一了解。我為作者法布爾細致的觀察、精彩的描寫拍案叫絕,為法布爾對科學真理的追求,對渺小生命的關愛精神所折服。我覺得,導讀中不僅要欣賞當中的精彩片段,還要讓學生了解作者的精神。
在介紹作者這一部分,我特意對他作為“第一位在自然環(huán)境中觀察研究昆蟲的科學家”這點,作了補充:“你們撕裂動物而我研究活體;你們把它變成悲慘而可憐的物體,而我使它變得可愛;你們在拷問室和解剖室工作,而我在藍天下觀察,傾聽知了歌唱;你們用細胞和原形質做化學實驗,而我在昆蟲高尚的行為中研究它們的本能;你們窺探死亡,我觀察生命。”(《昆蟲記》)讓學生充分體會他與當時的科學家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具有一種人文情懷。法布爾的生平比較曲折坎坷,我把他的生平編成了整齊、押韻而精練的幾句,特意突出其執(zhí)著的精神:
自幼家境貧寒,
長大自學成才,
甘與昆蟲為伴,
著有巨作十卷,
已是譽滿全球,
年過古稀,
初心不改,
依舊獨戀——“荒石園”。
在學生深情朗讀完以后,我忍不住補充:老師翻閱《昆蟲記》,了解到法布爾的生平的時候,腦海里想起了BEYOND樂隊的《海闊天空》:“多少次,迎著冷眼與嘲笑,從未放棄過心中的理想……”法布爾一生困窘,受過譏諷與偏見,但他把自己看作是一只昆蟲,昆蟲為了自身或種群的生存,頑強地與自然界進行斗爭,而法布爾為他的科學研究和文學事業(yè)孜孜拼搏,直到遲暮之年,他的作品才為世人矚目,為他贏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一席話,學生無不為法布爾的偉大所動容,相信他們在課后閱讀《昆蟲記》時,不僅僅是追逐昆蟲的故事情節(jié),感受當中的神奇,而能體會文字背后有作者的細致的觀察、執(zhí)著的追求、拳拳的關愛,從而更能體會作者的人文精神。
名著導讀作為一種新的課型,還有很多值得探討的空間,比如,針對不同題材的名著,課型在具體設計如何變化。又如是否可以在上課前設計這樣的環(huán)節(jié),引發(fā)學生的閱讀期待:“你想在書中了解到什么?”等等??偠灾屆趯W生心中重現(xiàn)魅力,歸根到底需要的是老師提高自我的素養(yǎng),對名著用心體味,更對學生作為獨立自由的靈魂的關愛。
[ 參 考 文 獻 ]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董蓓菲.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法布爾.昆蟲記[M].陳筱卿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