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源
【內(nèi)容摘要】傳統(tǒng)的課堂提問重量輕質(zhì),教師狂轟濫炸,提出一些與教學內(nèi)容聯(lián)系不大的問題,學生應接不暇,缺少思考的時間、想象的空間,思維也無法深入。課堂提問應有趣味性、生活性、合理把握時機、應循序漸進、圍繞教學目標、難易適中,才能樹立“生本理念”,從低效走向高效。
【關(guān)鍵詞】高中生物 課堂提問 有效性
課堂提問是教師啟發(fā)思考、監(jiān)控學習、促進學生完成目標的有效手段,有效的提問能展示教師的魅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然而,當前的生物課堂提問走不出應試教育的樊籬,提問的數(shù)量多但缺乏“含金量”,學生疲于應付“轟炸”;問題設置過于隨意,與課堂教學聯(lián)系不大,缺乏針對性;重提問輕評價,只是將答案給出,而未分析出錯原因,使學生喪失思考的積極性。如何提問生物課堂提問的有效性?筆者結(jié)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提問要有趣味性
“未見意趣,必不樂學?!笨梢姡d趣對于學生學習的成效顯得尤為重要,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注重知識的灌輸,忽視了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致使學生對所學內(nèi)容逐漸喪失探索的興趣。教師要提出富有趣味性的內(nèi)容,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能抓住他們的注意力,提高授課效果。如在《DNA重組技術(shù)的基本工具》教學中,教者提出問題“假若這是一個DNA上的能指導合成某種藥物蛋白的基因,而這是一條煙草的DNA,要實現(xiàn)藥物基因在煙草中的表達,需要做哪些關(guān)鍵工作?”生1認為,要把藥物基因切割下來。生2認為,還要將它整合到煙草的DNA上。生3認為,還要將控制合成藥物的基因能轉(zhuǎn)移。師總結(jié)道,中國有句俗語,“沒有金剛鉆,不攬瓷器活”??茖W家們苦苦探索,終于找到了這三種“金剛鉆兒”,使基因工程的設想成為了現(xiàn)實。一是準確切割DNA的工具——“分子手術(shù)刀”,限制酶;二是DNA片段的連接工具——“分子縫合針”,DNA連接酶;三是基因轉(zhuǎn)移工具——“分子運輸車”,基因進入受體細胞的載體。
二、提要要有生活性
教育家陶行知認為,“生活即課本,社會即生活?!苯處熞苊庹n堂充斥專業(yè)術(shù)語,使學生聽得厭倦乏味,加強生物教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要開展生活化教學,讓課堂充滿生活的氣息,讓學生運用知識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感受到生物知識的價值。如在《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一)》教學中,教者讓學生觀察圖解,提出問題:“為什么用豌豆作實驗材料?雜交實驗的含義是什么?如何通過純種間的雜交獲得雜種后代?”
三、把握提問時機
教師的提問,不在于數(shù)量,不是問的越多越好,不能由“滿堂灌”走向“滿堂問”,使學生應付式的回答,難有質(zhì)量。教師要合理把握提問時機,要在學生的興趣點提問,讓學生產(chǎn)生思考、交流的興趣;要在新舊知識的沖突處提問,讓學生在運用舊知順應的時候產(chǎn)生認知沖突,從而產(chǎn)生好奇心。要在知識的重難點提問,能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明晰思路,促進知識的深入了解。
四、問題設置應循序漸進
由于學生的知識水平、學習能力等方面存在差異,教師的提問應遵循“低起點、緩步子”的策略,將復雜的問題設置成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的問題,讓學生拾級而上,逐一解決問題。如有《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教學中,教者創(chuàng)設情境:“假如生活在綠叢中的某灰色翅昆蟲的群體(基因型為AA)中,偶然出現(xiàn)一個綠色翅的變異個體(基因型為aa)。那么,該昆蟲的翅色將怎樣變化?”學生在思考、分析、討論的基礎上,教師進一步提出問題中:“該變異對于昆蟲的存活有何影響?”“該個體能一直生存下去嗎?”“該個體怎樣才能將它體內(nèi)的基因a傳遞下去?”“該個體的后代還是綠色翅嗎?”通過遞進性的問題讓學生認識到,研究基因需掌握整個種群中的變化規(guī)律。
五、提問要圍繞教學目標
教師要在研讀教材、分析學情的基礎上設計三維目標,一切課堂提問要圍繞達成目標而服務的。如在《細胞中的無機物》教學中,教學目標之一為“了解無機鹽在細胞中的主要存在形式及其功能”,教者設計問題如下:
(1)為什么缺鐵會導致貧血?
(2)植物缺鎂會影響光合作用,為什么?
(3)人得了急性腸炎去醫(yī)院看病,醫(yī)生會怎樣做?
(4)人在高溫條件下工作會大量排汗,該如何做?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方向,教師要擺脫無效的課堂提問,精心預設,對課堂上出現(xiàn)的生成要恰當引導,讓提問始終圍繞課堂目標進行。
六、提問要難易適中
教師的提問要貼近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提出的問題要難易適中,問題過難,超出了學生的知識范圍、探究能力,學生百思而不得其解,會使學生喪失信心。問題過易,學生無須思考便可作答,或僅以“好不好”、“對不對”機械作答,對學生毫無挑戰(zhàn)意義。教師的提問要達到激發(fā)興趣、激少思維的目的。如在《細胞核——系統(tǒng)的控制中心》教學中,教者逐步放映美西螈核移植實驗,并提出問題:“移植后長大的美西螈是什么體色?理由是什么?由此你認為生物性狀的遺傳主要是由什么控制?據(jù)此能不能幫助灰羊羊設計實現(xiàn)生一只漂亮的小白羊的夢想?”教者引導學生觀察、思考、討論、交流、遷移,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