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嘉黛 程莉
摘 要:本文根據(jù)哲學教學中的基礎知識,利用哲學知識中的觀點為切入點,并結合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探索在哲學教學中有效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關鍵詞:哲學教學;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進行與分析
哲學教學是思想政治課程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思想政治課程的內在目標是培養(yǎng)人的全面發(fā)展,形成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而心理健康教育是讓學生形成一種高效、滿意的心理狀態(tài),進而在心理活動上能夠協(xié)調一致,適應社會的發(fā)展?!吨泄仓醒腙P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教師要應用多種方法分別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心理素質的發(fā)展,提高學生在社會環(huán)境中的適應能力。為了提高思想政治課程哲學教學的效果,應在哲學教學的過程中有效加入心理健康教育,促進社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為學生未來的終身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1 開發(fā)哲學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哲學教學最基本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而人身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內容中又包括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內容。哲學教學中有大量的知識點都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有直接的關系,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寶貴資源。因此,教師可以在哲學教學備課前或哲學教學的過程中充分開發(fā)這些教學資源,轉變教育觀念,樹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后,再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導。
例如在《聯(lián)系的多樣性和客觀性》的教學中,教師首先要讓學生明白人與人之間交往的重要意義,其次學習如何正確、有效的與他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讓學生對友誼產生重視并愉悅地與人交往。實踐證明,良好、健康、密切的友誼不但能互相分享生活中遇到的樂趣,還能互相分擔生活中遇到的困難,是培養(yǎng)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的有效方式。因為學生心理問題而釀成悲劇的新聞報道越來越多,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在聯(lián)系的哲學教學中,學生了解了事物的聯(lián)系能正確的認識自我,還能產生關心集體、重視友誼的良好素質。
又例如在《矛盾的普遍性》的教學中,教師首先運用教材中的內容,讓學生明白“矛盾無處不在”的基本道理,使學生清楚認識到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不完美的,即時時有矛盾、處處有矛盾。其次,教師指導學生運用唯物辨證的觀點對待人生,明白人一生中需要不斷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在處理關系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其中蘊含的矛盾關系,體會到人生的過程中,沒有完美,沒有一帆風順,所以不必追求完美、追求一帆風順。通常情況下,人的心態(tài)會趨勢人們不斷追求完美,只有這樣人們才會在做事的過程中仔細、認真、執(zhí)著。但是,如果追求完美變成了過度追求完美,就會給人帶來負面的影響,進而產生心理健康問題。因此,教師在哲學教學中要正確教導學生盡力而為,不可過度追求完美。
2 在哲學教學中補充心理教學的案例
思想政治教材中,為了論證某一個哲學原理,通常會從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意識這方面入手,然后進行舉例論證?;谶@一方法,教師在哲學教學的過程中也可以在哲學原理的基礎上,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案例,如此一來不但能論證某一個哲學原理,還能對學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
例如在《意識的能力作用》的教學中,教師應指導學生掌握自我暗示的技巧,學習如何自我鼓勵,進而時刻保持開朗、樂觀、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tài)。相關文獻中指出,積極的自我心理暗示和鼓勵,能對人的身體狀況和心理狀況造成有利的影響,鼓勵人們樹立迎接生活挑戰(zhàn)的自信心,以及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進而適應生活中的種種壓力[1]。此外,教師還應指導學生正確的看待自己,掌握自我悅納。
又例如在《事物聯(lián)系的普遍性》的教學中,教師在哲學內容基礎上補充了人的心理活動這一內容。人的心理活動包括認知活動、意志活動、情感活動,三者之間具有相互的聯(lián)系。在同一場測試中,甲同學取得了60分,認為自己及格了,感到開心;乙同學也取得了60分,卻認為自己沒考好,感到難過。同一場測試,同一個分數(shù),不同的兩位同學,卻有兩種不一樣的心理反應,究其原因是因為兩位同學對60分的評價完全不相同。著名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曾指出:“刺激性事件引起人們作出消極的情感反應,不是由事件本身引起的,而在于人們對事物的非理性的認知”。綜合以上內容,學生能在印證哲學觀點的基礎上理解情感活動與認知活動之間的聯(lián)系。緊接著,教師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學生從積極的方面去評價自己,從而形成良好的心理情緒。
需要注意的方面是,為了更加有效的在哲學教學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案例,教師應在平時的生活中多學習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并充分做好備課工作,在備課工作中模擬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的應用,從而進一步確保在哲學教學的過程中能夠萬無一失。
3 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發(fā)展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不但能促進學生對哲學知識的掌握,還能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發(fā)展,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相關文獻中指出,教師與學生之間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以身作則的樹立榜樣,不但是教師傳授知識的紐帶,還能發(fā)揮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作用[2]。因此,教師在哲學教學中,應重視課堂氛圍的營造,并以身作則,給學生樹立榜樣。
例如在《因果聯(lián)系的方法論要求》的教學中,教師發(fā)現(xiàn)有一名學生在看其他書籍,教師上前收繳了該名學生的書籍。此時,有學生提出建議,讓教師當眾撕毀這名學生的書籍,以儆效尤。教師并沒有采取這一做法,而是利用剛剛講解的因果聯(lián)系的知識向學生進行解釋。在因果聯(lián)系中,不應只看到事物的原因,也不應只看到事物的結果,而是既要看到事物的原因,又要看到事物的結果。產生收繳這名學生書籍這一事件的原因是因為這名學生沒有將“哲學課上看其他書籍”當成是原因,所以這名學生沒有預見到“書籍被收繳”這一結果。如果這個學生將“哲學課上看其他書籍”當成是原因,就能夠預見到“書籍被收繳”這一結果,也就不會在哲學課上看其他書籍了。因此,這本收繳來的書籍到底怎么處理,還需要老師在下課的時候詢問這名同學的原因后,再做出決定。如此,教師通過這一巧妙的方式,營造了良好的課堂氛圍,同時還對學生進行了“與人要寬容”的思想教育,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方面產生了積極的教育影響。
教師營造和諧課堂氛圍的關鍵在于教師是否站在了學生的立場上思考問題,在考慮問題的過程中是否處處為學生考慮,體會學生內心的真實想法[3]。如果教師只是一味地用教師這一身份去壓制學生,限制學生,就會在學生的心里產生不良的影響,學生可能會懼怕教師,也可能會厭惡教師,這些不良的心理情緒都會影響教師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為學生著想,通過營造良好課堂氛圍的方式,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fā)展。
4 結語
總而言之,教師在哲學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職責與作用。為了在哲學教學中有效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應該不斷學習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專業(yè)知識,并多在哲學教學過程中滲透積極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不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秀娟.在哲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嘗試[J].學理論, 2010,08(16):225-226.
[2]莫宏杰.在哲學教學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黑龍江生態(tài)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07,02(04):92-93.
[3]陳綺瑩.心理健康教育在哲學課堂教學中的探討[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月刊, 2008,06(11):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