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炳華
(湖南工業(yè)大學 思政部,湖南 株洲 412008)
?
運用“四式”教學模式培育大學生人文素養(yǎng)
——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為例
譚炳華
(湖南工業(yè)大學 思政部,湖南 株洲 412008)
摘要:具體列出“天京事變啟示錄”“從‘有心殺賊,無力回天’到‘無量頭顱無量血,可憐購得假共和’”“共產黨得天下與國民黨失天下”“感悟青年毛澤東”4個案例,探討運用“四式”教學模式(啟發(fā)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4種教學模式)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教學中,探索培育大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途徑、方法,立足于實證。
關鍵詞:“四式”教學模式;《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人文素養(yǎng)
在目前中國大學教育的課程體系中,《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是4門政治理論課中的一門,依筆者看來也是可以講成大學生喜愛課程的政治理論課。以筆者30年的專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經驗,在《綱要》課教學中,在秉持“政治理論課”這個大前提下,加強人文素養(yǎng)的培育是提升我們這個政治理論課吸引力的重要途徑。目前,論述怎樣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途徑、方法、模式等等,這類的論文、項目較多,且多側重于抽象論述,具體以某門課程為例作實證研究,在個案中探索帶普遍性的規(guī)律,則不多見。筆者擬結合多年教學實踐,運用“四式”教學模式(即啟發(fā)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4種教學模式)于《綱要》課教學中,探索培育大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途徑、方法,立足于實證,講究可操作性,希望有所裨益于同行,也請專家、同行們指正。
1啟發(fā)式案例:“天京事變啟示錄”
啟發(fā)式教學是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把握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內在演進規(guī)律,引導學生主動、積極、自覺地掌握知識的教學方法,其核心是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啟發(fā)式教學的實質在于正確處理教與學的關系,啟動學生的主動性,在目前不少大學生認為思政課不重要的氛圍下,啟發(fā)式教學不失為一劑提升學生興趣的良方。對教師來說,運用此法有下列基本要求:一是注意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有效性,此點對思政課尤其重要;二是啟發(fā)學生獨立思考(鼓勵學生提出與老師或與教材不同的觀點,政治上、思想上如有出格,老師恰當地糾偏),發(fā)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三是培養(yǎng)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四是發(fā)揚教學民主(老師要以理服人,不能獨斷專橫、以勢壓人)。
在《綱要》課中,“天京事變啟示錄”適用于啟發(fā)式教學?!疤炀┦伦儭笔翘教靽I導集團因東王楊秀清逼封“萬歲”而引發(fā)的內部沖突、自相殘殺事件,是太平天國由盛到衰的轉折點,也是中國近現代史上“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列寧語)的典型案例。教師在理清天京事變的前因后果、洪楊矛盾、韋楊矛盾、進天京后整個太平天國領導集團生活作風等方面的變化等基本史實后,可設如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1)洪秀全作為太平天國領導集團的核心,他盡到了“核心”的責任和作用嗎?作為一個搭班子組合,“核心”的才能比不上副手(楊秀清)的才能,這種搭班子組合會和諧嗎?2)楊秀清居功自傲,上下開罪不少人,他是自取其禍嗎?他的作風、修為對今天有何教訓和啟示?3)天京事變對今天現代化建設中領導班子建設有何啟示?4)天京事變與農民階級的局限性(進一步思考:農民階級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但不是中國革命的領導階級,為什么?)。5)今天你在大學讀書,你要處理好與同學、老師的關系,明天要工作或去創(chuàng)業(yè),你如何處理好與同事的關系,如何搭班子創(chuàng)業(yè)?(這是與現實實際結合的引導)。學生圍繞這些問題查閱資料、進行思考,實現了歷史與實際、理論與實際的融合,可達到教學目的,也可提升學生對相關問題的興趣。
依筆者教學經驗,“天京事變啟示錄”這個案例對學生的“啟發(fā)點”和思想認識收獲有如下幾項:一是太平天國運動作為中國舊式農民戰(zhàn)爭在近代的巔峰之作,為何如同以前的農民起義一樣,也逃脫不了失敗的命運?要從自身階級的局限性,從自身的思想水平上去找原因;二是一個領導集團的團結是何等重要。相對天京事變,反觀后來中共第一代領導人為什么能夠領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中共第一代領導集體的領導班子的團結和堅強有力;三是聯系到實際,處理人際關系,團體精神、班子的團結或者說情商的高低對個人事業(yè)的發(fā)展乃至團隊事業(yè)、企業(yè)公司整體發(fā)展等等是何等重要。思考到這個份上還不夠,還要進一步:團隊合作最終還是要依靠機制、法律制度建設,才具有穩(wěn)定性、持久性。
2探究式案例:從“有心殺賊,無力回天”到“無量頭顱無量血,可憐購得假共和”
探究式教學,是指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時,首先只是給他們一些事例和問題,讓學生自己通過閱讀、觀察、實驗、思考、討論、聽講等途徑去獨立探究,自行去發(fā)現某一事物(或某一問題)發(fā)展的起因和內部的聯系,從中探尋一些帶規(guī)律性的東西,形成自己的概念、思想見解等。這種教學模式的基本要求:一是教學情境的營造很重要,要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究的欲望;二是開放課堂,發(fā)掘學生的自主探究潛能;三是適時點撥,正確引導學生探究的方向;四是課堂上合作探究,訓練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五是課后留引導創(chuàng)新或獨立思考的作業(yè),激勵學生自主學習。
《綱要》課老師都知道,“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是維新志士譚嗣同臨刑前發(fā)出的沉痛嘆息;“無量頭顱無量血,可憐購得假共和”是辛亥時期有人對辛亥革命失敗后結局的評論。兩段話均切中了戊戌維新運動和辛亥革命這兩大資產階級改良派和革命派分別領導的歷史變革運動為什么失敗的要害部位,以之可深度闡述資產階級為什么不能領導中國民主革命取得勝利、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局限性等等在《綱要》課中必須闡明的重大理論問題。當然,這類結論老師可不先講,要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從“有心殺賊,無力回天”到“無量頭顱無量血,可憐購得假共和”即是線索。
按照上述探究式教學的原理,就本案例來說,試作如下設計:1)有人認為中國可以搞資本主義,要不是后來出現共產黨,中國早就是資本主義強國了。試問:中國能夠搞資本主義嗎?中國資產階級行嗎?探究式教學的核心是提出問題,學習活動圍繞問題而展開。在此,問題(而且是個大而敏感的問題)提出來了,可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究的欲望。2)本案例覆蓋《綱要》課第二章“對國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第三節(jié)“維新運動的興起和夭折”和第三章“辛亥革命與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的內容,甚至可聯結到第七章第三節(jié)第三個問題“第三條道路的幻滅”的內容。教師將問題提出之后,可要求學生組成探究小組(組長牽頭),分別去查閱資料、調查、討論、研究,寫出研究報告或做出PPT(最好二者均有),每小組推出2人或者全體上講臺講述他們的探究結論(成果)。3)教師在指導學生查閱資料、調查研究的過程中,可指定參考書目,適當撥正有關觀點(盡量尊重學生自己獨創(chuàng)的觀點或結論)。4)課堂上交流探究成果,教師適時、適當引導是關鍵。在課堂上,要鼓勵學生自由發(fā)言,勇敢展示自己的觀點,使大家的思維互相碰撞,努力撞擊出創(chuàng)新思維的火花;要鼓勵提出不同的觀點(當然要提出充分理由),小組討論與班級辯論相結合。教師要全程地、密切地關注討論進程和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調整和引導;要善于調動全體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調節(jié)課堂氣氛,履行好一個“組織者”的角色;尤其對討論或辯論中出現的“閃光點”,要積極給予鼓勵。當然,教師要把握好政治方向。5)鼓勵學生繼續(xù)探索,延伸研究,對其研究成果可在平時成績中考慮加分。當然,更重要的是讓有興趣的學生結合生活、工作實際,持續(xù)長久(乃至終生)關注有關問題,日積月累,化為自己的人生財富。
探究式教學側重于探究“為什么”(與討論式教學側重于各種觀點的碰撞不同)。就本案例來說,側重于探究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為什么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這一問題,教師可引導出 “民族資產階級的階級局限”“中國搞不了資本主義,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等結論,但對不同觀點可適當鼓勵其發(fā)表、闡述。
3討論式案例:“共產黨得天下與國民黨失天下”
討論式教學指教師經過精心設計和組織,指導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讓整個教學班級學生或小組成員圍繞某一中心問題,各抒己見,讓思想見解充分碰撞,并通過老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多邊交流,相互探討,以尋求獲取真知和全面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模式。教師運用此模式進行教學應注意如下幾點:一是討論的方向要掌握好,不要偏離主題,避免在一些枝節(jié)問題上糾纏不清;二是要讓學生充分準備,避免泛泛而論;三是把握討論問題的難易度,關注熱點、焦點問題;四是把握討論時間,避免討論未展開或未及本質就草草收場;五是要恰當總結與評價,避免討論停留于問題的表面。
“共產黨得天下與國民黨失天下”是一個通俗說法,生動、鮮明地說明了中國共產黨代表中國人民戰(zhàn)勝國民黨、于1949年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歷史事實,可在《綱要》課第七章“為新中國而奮斗”討論這一問題。實際上,這一問題貫穿于《綱要》第七章以前各章,需要提綱挈領加以總結。筆者認為,這一問題是個熱點、焦點問題,看起來每個人都可說出一二,但要切中本質地、全面地闡明這一問題,是不容易的。討論這一問題,可著重把握如下幾點:1)從比較研究的角度出發(fā),對兩黨所代表的階級基礎、實施政策方針水平、民眾擁護度差別、軍事戰(zhàn)略(各時期),甚至用人策略等方面,進行全方位對比研究。以這些為線索,布置學生查閱資料、調查研究。2)班級分若干小組(以小組長為帶頭人)各自進行研究、探討,寫出研究報告或做成PPT,擬在課堂上展示(最好二者都有)。特別要求每個學生都參與準備材料,可用交作業(yè)記平時成績的方式加以督助,這樣可以做到準備充分而在課堂上有話可說,直至使討論走向深入。3)討論這一問題,最后得出的主要結論自然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教師當然不會先定下此結論,也要包容不同觀點。對于學生中可能會出現的枝節(jié)問題,老師要有預判,因為現在學生從媒體、書籍、資料等途徑獲取的信息豐富多元。比如:可能有學生提出“共產黨沾了抗日戰(zhàn)爭的好處”(這一問題,老師可用歷史中的必然與偶然的唯物辯證原理來闡釋、矯正),也有可能會有學生提出“抗日戰(zhàn)爭中國民黨正面戰(zhàn)場吃虧了而共產黨敵后戰(zhàn)場得利了”(這一問題,一方面要肯定國民黨廣大愛國民兵英勇抗日的功績,另一方面要說明國民黨蔣介石在抗日相持階段到來后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政策,還要說明共產黨全面抗戰(zhàn)路線、堅持敵后游擊戰(zhàn)爭的正確性和成效,旗幟鮮明地闡述“中國共產黨是抗日戰(zhàn)爭的中流砥柱”之觀點)。對于這些問題,老師一方面要讓學生充分發(fā)表、闡述,另一方面要以理服人,恰當地加以解釋、矯正。討論中老師要平等待人,不能以勢壓人,不能讓討論冷場,這一點很重要,要把握好。4)討論前,老師的組織、督促、引導很重要,討論后,老師的總結也很重要。就本案例來說,最后得出的思想觀點:得民心者得天下,引導學生思考:中國共產黨為什么總是強調要代表全體人民的根本利益,既是歷史經驗的總結,又是現實執(zhí)政的必然要求;以后學生畢業(yè)后從事的事業(yè)同樣要符合這一準則。
4參與式案例:“感悟青年毛澤東”
參與式教學,是指教師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和愿望出發(fā),引導學生實施以主體性為核心,以自覺性、選擇性為特征的學習,引導學生走向實踐,將理論與實際結合,從而達到將知識、理論內化為能力的目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使他們切實感受到成為學習主人和與老師、同學共同探求知識的真正樂趣,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會到知識和理論轉化為能力的艱難和快樂。
“感悟青年毛澤東”是針對青年大學生而設計的題目,具有青春勵志的作用。青年毛澤東成長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民國時期,國家災難深重,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在敢為天下先、務實求真的湖湘文化氛圍里,在楊昌濟、蔡和森等良師益友的指導與影響下,在善于獨立思考、勤于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精神品格的砥礪中,毛澤東迅速地成長,從一個舊社會黑暗的仇視者到一個忠實的愛國者再到一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講中國近現代史,必定繞不開毛澤東。將“青年毛澤東”作專題,并且是用參與式教學模式布置給學生,筆者多次做過嘗試,學生反響非常熱烈。茲將步驟、有關理念總結如下:1)引導學生提出學習目標,自己制定學習進度。說白了,“感悟青年毛澤東”就是要從毛澤東青年時代的成長經歷中學習、吸取一些有益于當代青年大學生成長的東西。教師要預先有研究,對學界有關研究成果要善于總結,進行理論提升。這些東西要先預存于教師腦海,先不作闡述,可適當引導,由學生自己去發(fā)掘、研究,益處會更大。2)指導學生積極發(fā)展各種思考策略,在解決問題中學習。比如:思考影響青年毛澤東的因素有哪些(家庭出身、親友影響、老師的影響、讀什么書、歷史大事變的影響、人文環(huán)境的影響、陳獨秀等指導者的引路等等);從青年毛澤東身上可以得到什么啟示,個人成功與國家興衰的關系;勇于實踐(毛澤東的“游學”經歷)與其品格之養(yǎng)成;毛澤東的愛情觀等等。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學生不僅收獲了知識,而且收到了有益啟示。3)引導學生在學習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內在動力的支持,能從學習中獲取積極的情感體驗。通過對相關傳記、資料、視頻的查閱、研究,學生會真心地喜歡毛澤東。在此,老師可適當地播放一些視頻(如《恰同學少年》某一集,引導學生課外觀看該劇全部視頻),增強學生感性認識。當然,課外研讀又可加深對毛澤東的理性認識。最后,在課堂講述、討論時,學生的學習成果交流與情感體驗、青春勵志啟示等等可集中展現。相信學生經過這樣的課外查閱資料,觀看視頻,課內老師的適當點撥,課堂上的講述、討論,課后的回味與內化等等一系列過程,其收獲應是非同尋常的。4)歸結到一個結論:如同毛澤東一樣,把個人成才和國家命運、人民利益結合起來,不僅可以成大才,而且是真正的成功。
小結:上述4個案例基本上反映了《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的有關重大問題。關乎大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可總結如下:從太平天國運動領袖、維新志士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領導人身上,可闡釋先進的中國人在艱難困苦的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的人生追求和價值取向,從中也可體悟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勤勞勇敢的優(yōu)良品質、自強不息的進取意識、崇德重義的情操等等;從洪秀全楊秀清等太平天國領導人、譚嗣同等維新志士、孫中山等辛亥志士的個人成功與悲壯命運中,領悟個人操守、精神境界、理論認識與事業(yè)成敗的至關重要性;從“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歷史鑒鏡中學會從事事業(yè)的落腳點應是人民群眾的大道理。誠然,在《綱要》課教學中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不止上述4個案例,本文只是舉例說明,權作拋磚引玉。
(責任校對朱正余)
doi: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5.016
收稿日期:20151226
基金項目:2013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教研教改項目(湘教通〔2013〕223號)
作者簡介:譚炳華(1963-),男,湖南茶陵人,教授,碩士導師,主要從事中共黨史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5884(2016)05-005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