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讀懂教材是基礎,讀懂學生是支撐,讀懂課堂是核心。只有做到“三個讀懂”,課堂才有根,教學才有效;對于教師而言,讀懂教材才能放手備課,而讀懂了學生才能讓教學更有針對性,才會真正讀懂課堂。讀懂教材是打造高效課堂的最初條件,連教材都讀不懂根本無法駕馭課堂,更不要說能高效率的上好一節(jié)課了。因此本文就怎樣讀懂教材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品德課;讀懂教材;有機整合
教材是品德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是師生完成教與學雙邊活動必不可少的媒介。在研讀應用教材的過程中,堅持尊重、用好、創(chuàng)新的基本原則,釋放教學資源和素材中所凝聚或投射的思想,觸摸教材靈魂。讀懂教材,把握教材的“序”、熟悉教材的“題”、吃準教材的“點”、找好教材的“料”。用整體聯(lián)系的觀點解讀教材,持課程改革的理念解讀教材,持質疑解惑的態(tài)度解讀教材,抓品德本質的問題解讀教材,讓品德課堂豐盈而又充滿活力,成就魅力課堂。
一、以課標為尺度,認識和分析教材
研究教材編排意圖。定位課時教學目標時,要心存課程目標,在觀照課程目標、階段目標和單元目標的前提下設計教學,整體把握新教材。品德教材的建構,呈綜合交叉、螺旋上升的特點。同一主題內容在不同年級(或年段)重復、循環(huán)出現(xiàn),但各有側重,逐步提高。三四年級側重家庭、學校和家鄉(xiāng)(社區(qū))的內容,兼顧個人、祖國與世界;五六年級側重祖國與世界,兼顧其他。教材內容不同,目標要求自然也不同。教師只有站到整套教材的高度俯瞰每冊教材的具體要求,才能制定每篇課文恰當?shù)慕虒W目標和分課時的教學目標。
例如“民風民俗”這一主題的教學,綜觀整套教材中有關的主題內容和目標定位是:一年級《歡天喜地過大年》了解的是春節(jié)的風俗,二年級《中秋節(jié)》這個話題重點在了解中秋節(jié)的時間、來歷、傳說、風俗習慣,通過背古詩、講故事等活動鞏固有關的節(jié)日常識?!八哪昙壣蟽浴豆?jié)日大觀》以春節(jié)、圣誕節(jié)、復活節(jié)、開齋節(jié)為例,讓學生“走近世界,了解世界”,要求知道世界上不同地區(qū)的人們都有自己的節(jié)日,了解不同民族所產生的不同節(jié)日和獨特的節(jié)日活動,并能尊重各民族的傳統(tǒng),分享節(jié)日的快樂。六年級上冊《民俗民俗大觀園》以端午節(jié)、春節(jié)等為例,旨在讓學生了解家鄉(xiāng)的風土民情,并從民風、民俗的豐富文化內涵中領略到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激發(fā)民族自豪感。
教師只有明了整套教材的編排意圖和不同年級段、不同主題單元的教學目標要求,結合本地區(qū)、本校的實際情況,根據(jù)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來確定課文的教學目標,區(qū)分課時目標,才能使教學成為一個系統(tǒng)有序的活動過程,保證學生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持續(xù)發(fā)展。
辯證把握單元目標?!镀返屡c社會》教材以“主題單元”的形式來編排,每個主題單元都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它規(guī)定了本單元教學所要達到的目的要求,并且貫穿于單元中的每篇課文。每個單元中,將教學目標分解為若干子目標,子目標分別在主題單元的系列活動中實現(xiàn)。所以,在教學中要牢牢把握主題單元的總目標,來確定課時的教學目標。
比如《節(jié)日大觀》是浙教版《品德與社會》第四冊第四單元《共同生活的世界》的第二課?!白呓澜?,了解世界”是本單元的教學目標。第一課《世界之窗》是從總體上使學生了解全球的三大人種及人類文化,第二課《節(jié)日大觀》則是以節(jié)日為視角,進一步深入地了解世界不同地區(qū)、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節(jié)日風俗與文化傳統(tǒng),感受世界的豐富多彩,尊重、欣賞不同的風俗、文化。第三課《多彩的服飾》以世界上不同國家、地區(qū),不同民族的服飾為切入點,知道世界上不同地區(qū)、民族的人們都有自己的民族服飾,尊重和欣賞不同民族的服飾。既然這是一個“走近世界”的主題單元,課時的教學目標也放在這個單元的體系中進行整體把握:知道世界上不同地區(qū)的人們都有自己的節(jié)日,感受節(jié)日氣氛,理解不同民族所產生的不同節(jié)日和獨特的節(jié)日文化,并能尊重各民族的傳統(tǒng),分享節(jié)日的快樂。
只有全面了解單元主題,分析各課教材的側重點,定位分課時教學目標才會準確,做到不重復、不遺漏,這樣設計的教學活動才有實效。
全面把握三維目標。在課程標準中,課程目標分別列出了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能力和知識三個部分。但是,我們也認識到,這樣三個方面的目標是有機結合的統(tǒng)一體,是整體存在于兒童個體的發(fā)展之中并且互為影響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能力和知識三個方面是共同存在于生活中的,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共同提升的關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全面地把握課程目標,要通過情境的設置、通過多種教學活動,使教學回歸生活,恢復生活本來的面目,全面實現(xiàn)課程目標的要求。
三維目標不是三大塊,而是一個整體,不可割裂看待。在生本課堂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始終存在,它隨著知識的傳授、技能的培養(yǎng)而萌生、發(fā)展、變化,并逐漸形成。
二、以教材為藍本,理解和加工教材
“取”。在新課標指導下的新教材,本身貼近學生,為學生設計,力求從某一年齡階段的兒童在生活中所可能遭遇到的人、事、物;他們所關注的問題,可能產生的煩惱等方面來安排內容的。如小學一年級的兒童遇到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他開始踏進學校,要遇到許多不認識的陌生人,于是就設計了“我的老師”“我和同學交朋友”等;小學三年級的兒童開始有了認識自我的愿望和能力,因此就設計了《自畫像》等。總之,各年級教材都是從學生實際生活出發(fā),充分考慮到生活中的現(xiàn)實,生活中的需要,生活中的問題、困惑。教學內容是符合學生心理特點和接受能力的、貼近兒童生活,富有生活情趣,有助于實現(xiàn)我們教學目標的教材內容,我們取之。
“舍”。我們的教材作為面向全省的教材,確實具有通用性,它兼顧了城市、農村不同地域的特點和需要,但作為教材,編寫不可能完全適應每個地區(qū)的特點和需要。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教材只是一個范例,關鍵是我們要聯(lián)系實際,靈活運用教材。學生生活地域不同,條件不同,城市學生生活世界與農村學生的生活世界不同,而在農村,地區(qū)又不同,我們就需要聯(lián)系本地區(qū)實際,靈活運用教材。例如一下教材中第二單元第四課《當好小主人》,通過小劇場了解接電話的禮儀,當家里有客人來時,當好小主人,可以演一演,評一評,背一背兒歌等,但第三部分不同名族的待客方式,由于一年級小朋友年齡小,對于搜集資料能力不強,再加上自己民族的禮儀還在不斷學習和鞏固階段,對別的民族禮儀了解要求偏高了,不符合學生實際。如果有條件,可以教師搜集相關資料作為了解,條件實在不允許,我們可以考慮舍去這個教學內容。
“填”。我們結合小學生的成長規(guī)律,自覺增加或補充與小學生生活緊密相關的、或對小學生人格形成有積極促進作用的內容。例如教學《新學期,你好》這一單元的第一個主題活動時,老師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場所“寒假生活交流會”,讓學生在愉快和諧的氣氛中暢談自己在寒假里的故事,說一說自己的寒假之最,交流一下自己在寒假里學到的本領。在活動中,老師注意收集從學生那里反饋過來的信息并將它們進行分類如:快樂、煩惱、有趣、得意等,并根據(jù)這些信息深入展開討論,讓學生共同分享寒假生活的各種體驗,幫助學生養(yǎng)成講文明懂禮貌,互相尊重他人的好品德,發(fā)展學生的學習能力,同時也使學生樹立自信心,對新學期滿懷希望。
三、以學生為根本,挖掘和構建教材
教師確立課程資源意識,認識到教材僅僅是課程實施的一種文本性資源,而且教材是可以超越、可以選擇、可以變更的。教材僅僅是課程的一種重要載體,但不是課程的全部。
課堂生成資源的及時捕捉。學生是活生生的學習的主人,在課堂上學生會提出哪些問題,會怎樣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很多情況下老師是無法預料的。學生提出的問題、學習中出現(xiàn)的錯誤、不同的觀點都是教師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
例如三年級上冊《天生我材必有用》教學中,在培養(yǎng)學生自信心的同時,也讓學生體悟寸金難買寸光陰。如:“看一看”,一位書法家一分鐘只能寫多少書法,體悟藝術文化之不易;“做一做”,我們一分鐘能讀多少書,體悟積蓄文化話底蘊之不易;“算一算”,小朋友做這些事情的間隙又浪費了多少時間等等。以及時體悟生成資源作“引子”,化虛為實,提高教學成效。
社區(qū)、家庭資源的合理利用。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社區(qū)、家庭中有大量的與教學相關的課程資源,如果我們在教學時能夠合理利用,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大有好處。由于新教材內容大多與生活、生產結合十分緊密,就要求教師走出課堂和學校,走向社會,走向社區(qū),掌握詳實的材料,確鑿的數(shù)據(jù)。
例如教學《家庭萬花筒》中,可以采用資料調查、現(xiàn)場調查、參觀訪問、社會實踐及其他操作性和實踐性活動收集傳統(tǒng)家庭文化資料,然后帶進課堂,做后續(xù)的分析、整理、交流、討論、欣賞、評價、制作等。這樣才能使活動真正貼近學生、貼近社會、貼近生活。
媒體、網絡資源的有效開發(fā)。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電視、廣播、報刊雜志、計算機已經入普通百姓家,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知識面也越來越廣。現(xiàn)實社會是一個網絡化時代、信息化社會,教師可以到網上收集一些與教學相關的題材,來充實、豐富課本內容,這是活用教材的新路子。
例如在教學六年級下冊《祖國屬于我們》一課時,課前通過網絡媒體來尋找祖國文化資料。上課時,我適時地擴大對祖國藝術的教學內容的拓展,巧妙地通過“小小解說員”帶領游客游覽藝術長廊的活動,組織學生分別對我國文化藝術長河中的“雕塑壁畫”、“繪畫”、“書法”、“詩詞歌賦”、“戲曲小說”等藝術形式進行欣賞。讓學生在“靜”中思考、探索,體驗文化知識。在欣賞的基礎上我又設計了“華山論劍”活動,師生根據(jù)學情分為若干組,綜合課前所做的探究和資料準備工作,分別對自己所屬的藝術形式進行多維度、全方位的贊美與情感抒發(fā),讓學生“動”起來。
其他學科資源的有機整合。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要注意整合其他學科資源,其表現(xiàn)為:從其他學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資源來創(chuàng)設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概念、掌握知識。
例如教學《世界真奇妙》這個主題時教師可從建筑、藝術、物產、服飾等角度設計活動,可以運用數(shù)學《比的意義》教學資源,利用數(shù)據(jù)對比,然地引入了新課,組織學生探索世界的奇妙。進而了解各洲特有的動植物和礦產情況,探究服飾與氣候、地理位置、民俗文化等因素之間的關系。
總之,讀懂教材是教師的本份,是教學的基本功,是教師之所以成為教師的必備的品質。教師面對主體——學生、媒介——教材、場所——課堂,用心地去讀懂它們,借助讀和懂之間的橋梁———反思,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以達到“讀”的最終目的———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只有這樣品德老師才能通過讀懂挖掘教材、讀懂學生需求、踐行課堂教學,引發(fā)道德情感,形成堅定的價值認同,進而內化為生命的意志,成為生命的自覺,學生的學習興趣才會有質的飛躍,更能促使道德知識內化為道德信念、外化為道德行為。
【參考文獻】
[1]李雪紅.小學品德教學拓新[M].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2005
[2]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鐘啟泉,張華.世界課程改革趨勢研究(上、中、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4]鄔冬星.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案例專題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2005
【作者簡介】
胡燕萍(1976-),女,籍貫:浙江寧海,浙江省寧波市荷花莊小學,-中學高級,大學-,從事小學品德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