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玫(福建泉州第五中學)
?
淺談英語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劉慧玫
(福建泉州第五中學)
摘要:素質教育是現今各方關注的焦點話題,而情感教育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教育過程中重視情感教育,有利于幫助學生端正學習態(tài)度,增強學習動機,有利于促進學生產生濃烈的學習興趣,有利于緩解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焦慮。因此,教師應在教學中正確把握情感教育,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為學生今后繼續(xù)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英語教育;情感教育;學習興趣
情感教育是一種使受教育者感到愉悅的教育方式,是培養(yǎng)受教育者良好品格的教育。通過情感教育,可能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調控,同時促進他們對學習、生活等方面產生積極的態(tài)度,從而使他們形成獨立、健全的個性與人格特色,逐步成為德、智、體、美及態(tài)度、習慣等方面都能夠得到全面發(fā)展的人。(吳珂,2009:1-2)
情感教育是新課程對教學的要求,也應該是教學的根本。我國著名教育家夏丏尊曾說:“教育不能沒有情感?!币部梢钥闯銮楦薪逃诮逃械闹匾?。雖然情感教育屬于非智力因素范疇,情感卻聯系著教學中學生的智力活動。作為英語教師,我們應該充分肯定情感教育對學生成長道路的重要作用。注重情感教育,有助于發(fā)掘學生的潛能;注重情感教育,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觀與價值觀。只有在教育中重視情感因素,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才能為學生終身英語學習和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英語教學不僅是語言教學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融入情感的教育過程。教學過程中若能夠恰當把握、運用情感教育,既可以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又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在學校教育活動中,主要參與方是教師和學生,而這兩者間需要建立一種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教師應創(chuàng)造機會和學生交流,主動關心學生,耐心幫助學生。正如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言“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情感教育必須以愛為核心。教師的愛心不應僅限于投擲于優(yōu)生身上,更要關注學習相對困難的所謂“后進生”。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區(qū)別對待不同的學生,對“后進生”要傾注更多的耐心、愛心與關注,如,在課堂上多選擇一些簡單的問題讓此類學生進行回答,回答對了要及時予以表揚和鼓勵,以樹立他們的自信心。
師生情感的協(xié)調,是教師進行有效教學、學生高效學好英語的切實保障。構建和諧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誠摯地愛學生的態(tài)度和舉動是非常重要的。教師不僅要留心學生課堂表現、作業(yè)完成的情況,學業(yè)成績等,還要時刻關注學生的思維狀況,讓學生愿意和教師談心、視教師為知心朋友,教師可以分享學生的喜悅,從理性的角度去引導學生,幫助他們解決憂愁,從而樹立一種彼此尊重、相互信賴的平等性師生關系。在教學中樹立這種新型的師生關系,有利于學生信任、親近教師,易于營造輕松高效的教學氛圍,使學生更容易接受、樂于學習該門學科。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將情感教育滲透到其中,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學會明辨是非,并且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英語的興趣。
例如,在托福口語教授過程中,教師讓學生探討“對你影響最深的人”這一話題的時候,就可讓學生列出對自己影響深遠的人,并引導學生用適當的形容詞來描述此人的品德,說明對其影響深遠的原因。讓全班學生在紙上寫出該人的品質,并從中選出學生自己認為最重要的品質。這些形容詞可包括brave,diligent,honest,generous等,在課程教授過程中引導學生分析何種品質為好品質,讓學生感知并逐漸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在英語學習中,難免會有一些學生學習吸收能力比較慢,此類學生容易產生焦慮。教師應當充分利用情感教育幫助緩減學生在學習方面的焦慮,讓學生在適度焦慮中獲得良好的學習成績(魯子文,王篤勤,2006:140)。教師對此類學生尤其要給予關心,不要使他們成為“被遺忘的角落”,應在課堂提問及自習輔導中多給予這類學生關照,讓他們感觸到老師的關心和愛惜。長此以往,學生在感激教師關心的同時,也會對學習該門課程產生興趣,逐漸形成正確學習英語的動機。
學習中不應當提倡一味填鴨式的教學模式,而是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故教師必須將話語權交給他們,使學生成為真正的主人。
例如,在托福寫作的執(zhí)教過程中,我摒棄了一味的“師講生聽”的模式,讓不同學生作為主講人依次進行第九至十二單元的短語用法(所用教材為《新托福進階教材·初級》)講解。學生在課前做好查閱材料等相關準備,在課上以小老師的身份來講授,教師則在學生講解過后進行補充。學生不再只是單純的聆聽者,而是課堂的參與者。通過將話語權還給學生的方式,不僅提高了主講學生的自信心,同時還讓其他學生更加有興趣地投入到學習中,提高了課堂效率。
同時,教師對學生的肯定和鼓勵亦是培養(yǎng)良好師生關系的重要條件。在課堂上,教師應情緒飽滿地進入課堂,以自己的積極情緒感染、帶動學生。對學生給出的回答,教師也應給予積極的肯定與鼓勵,如,當有學生回答正確時,教師應面帶微笑地說:“Good job.”或“Excellent.”等肯定其表現的句子,以讓學生樹立自信,并漸漸養(yǎng)成主動開口說英語的習慣。而當學生回答不正確時,教師也不應直接否定學生的答案,而是要通過鼓勵性的話語引導學生再次進行思考。若學生在思考后仍無法給出正確答案,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下次繼續(xù)努力。長此以往,學生潛在的能量就會逐漸被發(fā)掘出來。而隨著學生在學習方面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樹立和提高,他們就更容易端正學習態(tài)度,不斷提高學習成績。
教育,其目的是為人服務。它做的是對于人的心靈的工作,它的使命是促進人的潛能的發(fā)掘與發(fā)展。缺少感動的教育,教師能在受教育者身上增加許多東西,然而他還是他;而教育一旦加入了感動的元素,那么受教育者就會變成另外一個人,一個從思想、素質上有所改變的人。(陳建祥,2007:5)總而言之,作為英語教師,應不斷更新教育觀點,充分認識并重視情感因素對學生學習和健康成長的巨大作用,讓學生形成積極的心理,使學生懷著向上的情緒進行學習、不斷提高其自信心和學習的興趣。
參考文獻:
[1]陳建祥.有一種感動,叫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2]魯子問,王篤勤.新編英語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吳珂.情感教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編輯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