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平
(江西省宜春市第三中學)
高中語文教學的思考
劉平
(江西省宜春市第三中學)
在新課程改革中,老師先要把自己的角色進行轉(zhuǎn)變。在應試教育影響下,老師眼中只有高考,高考就是他們教學的最終目標,同時高考的指揮棒忽視了學生自主能力的發(fā)展,在教學中,老師進行填鴨式教學。在新課改背景下,老師從課堂的主角轉(zhuǎn)變?yōu)閷W生學習的引導者,更多的學習權利回歸到學生,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素質(zhì)教育;學習興趣;情感教育
1.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正確評價教師的勞動
能不能推動素質(zhì)教育的深入發(fā)展,關鍵在于能不能全面貫徹黨的方針和政策,課堂教學內(nèi)容是不是符合學生的心理,教學評價能不能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廣大教師要認真研究,積極探索,潛心研究學問,改變教學觀念,保持一顆平常心,不能急功近利,這樣才能有利于素質(zhì)教育的深入發(fā)展。
2.突出學科特點,把語文老師從備課的泥潭中解放出來
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不同,它具有獨特的個性,語文課堂能不能吸引學生,會不會成功,關鍵在于老師有沒有個性和修養(yǎng),如果語文老師自身都沒有獨特的個性,那么,他的課堂也會平淡無奇,這樣的課堂不會成功。在備課的時候教師也要做到和其他學科有所不同,不能只有數(shù)量的要求,要注重形式的豐富多彩。人的閱歷不同,知識積淀不同,個人修養(yǎng)不同,對文章的理解也應該不同,只有老師的積極性調(diào)動起來,饒有興趣地進行備課和上課,這樣,一切工作才都是高效的。
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教學是枯燥的,這種“黑板+演講”的形式會讓學生感覺無趣,學生上課昏昏欲睡,要想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是很難的,為了改變這種現(xiàn)狀,培養(yǎng)學生對語文的興趣,必須拋棄這種理念,為學生營造一種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在新課改背景下,老師和學生是一種朋友關系,友好地討論問題。老師是學生的引導者,而不是像一個命令者一樣去指揮學生,要給學生表達自我想法的機會,給他們充分的時間去討論交流,這樣有助于老師了解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更有利于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在新時期,社會在飛速發(fā)展,不再會循規(guī)蹈矩,這樣的社會更需要創(chuàng)新人才,因此,廣大語文老師要積極探索更多的教學方法,以適應學生的心理需求。
我們經(jīng)常說“言為心聲”,語言是一個人心靈的表現(xiàn)形式,一個不善于思考的人是很難寫出具有豐富內(nèi)容的文章的,在語文教學中要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首先要教給學生思考的方法。我們所學習的馬克思主義辯證觀點為學生正確認識事物、做出判斷提供了良好的方法,為此,教師要從學生的生活實踐中尋找學習的源頭活水,并對學生進行及時培養(yǎng)和鍛煉,增強學生的思維意識,逐漸使學生養(yǎng)成勤于思考的習慣。其實,我們生活中處處充滿著哲理,充滿著知識,只要我們經(jīng)常思考、勤于探究,時常關注社會生活,體驗生活情感,并在語文課堂中不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就一定會豐富學生的思想情感,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讓學生經(jīng)常性地反思自己個性特點中所存在弱點,尋找提升自己思維水平的空間,對于提高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是新的語文課程改革所提出的教學目標,只有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有充分的綜合性的情感體驗,才能更深入地投入到語文教學中,激發(fā)語文學習的主動力,提高語文學習的效率。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中,教師為了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盡可能多地灌輸給學生知識,會將所學的知識一一羅列,機械地傳授給學生,這忽略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在此情況下學生被動地學習,不可避免地會產(chǎn)生枯燥情緒,失去學習的原動力,長此下去在語文學習中會形成惡性循環(huán),不利于良好教學效果的提升。因此,高中語文教師要重視學生的情感教育,采取多種手段來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因素,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有一個初步的情感體驗,只有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記憶,提高語文教學的效果。再就是,教師要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課堂教學氣氛。高中生正處在成長的關鍵時期,思維意識還沒能定型,其自主學習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要想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色彩,教師必須要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愿意參與到語文教學中,并樂此不疲,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究。教師要采取各種有效手段,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敢于發(fā)言,大膽想象,并及時予以學生充分的肯定,只有這樣,學生才愿意走進語文課堂。
總之,高中語文是高中階段一門重要的基礎性學科,教師要重視語文課程教學的重要性,依托新課改的精神,更新教學思想,轉(zhuǎn)變教學方式,努力為語文教學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綜合性人才。
[1]宋學飛.高中語文教學的思考[J].新天地:開拓教育新天地,2011(11):206.
[2]馬壽華.有關高中語文自主學習策略的思考[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2(15):33.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