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松
?
略談傳統(tǒng)板書“書教”的重要性
□徐松
【摘要】筆者在招聘中學語文教師的過程中發(fā)現,應聘者普遍板書問題嚴重,即使是中文系畢業(yè)的大學生和研究生,亦頻繁出現錯別字、倒筆順的情況,令人憂心。本文以此為思考點,重點談談板書“書教”的作用及重要性,以期能有所觸動。
【關鍵詞】書教;語文學習;閱讀教學;寫作實踐
筆者多次擔任市招聘中學語文教師的評委工作,工作中驚訝地發(fā)現,這些中文系畢業(yè)大學生的板書,鮮有字跡中正規(guī)范、布局明了合理的;相反,寫錯字的,倒筆順的,卻是五花八門,難以目視。如“前”“旋”等常用字都會寫錯,而王羲之的“羲”字,更是為難了眾多的應聘者,有的干脆就回避不寫。至于筆畫顛倒,則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如將“祝福”的“?!弊郑咀峙浴办辍敝械狞c“丶”,寫成第三筆;將“魯迅”的“迅”字走之底“辶”作為起筆;還有登字頭“癶”,栽字框“”等常用字筆順都會寫錯。
結合日常課堂觀察,筆者同樣發(fā)現,青年語文教師的字書寫不端正,筆順有錯誤,已經不是個別現象,而是一種普遍現象,且呈越來越嚴重之態(tài)勢。究其原因,自然是“多媒體”惹的禍。在現代教育技術高度發(fā)展的今天,教師上任何版本的任何一篇課文,只要到網上進行搜索,許多精美的課件立刻會呈現在你的面前,于是許多課堂變成了教師點鼠標、學生觀屏幕的“人機交流”場所,甚至出現一些課,教師在黑板上不落一個字的狀況。此狀況在青年教師中尤甚,許多有識之士深以為憂。筆者曾對一位剛入職的教師建議:“一年之內,試著不用多媒體,而學習用傳統(tǒng)板書展現課堂教學思路。”記得這位青年教師當時的神情,似如魯迅《故鄉(xiāng)》中的圓規(guī)“很不平,顯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國人不知道拿破侖,美國人不知道華盛頓似的……”。筆者當然明白,這是信息時代,沒有人可以逆勢而為,然而傳統(tǒng)板書確也有著多媒體無法取代的、自己獨特的優(yōu)勢,這就是筆者因上述現象聯想到,本文重點要談的“書教”作用。
“書教”這個詞,最早是河北大學中文系教授黃琦先生提出來的。1981年浙江蘭亭舉行的中國書學研究交流會上,在談到書法的功能時,他指出:“和音樂、美術等姐妹藝術一樣,書法作品的各種不同的風格,如厚重、寬宏、挺拔、嚴正等是可以影響欣賞者的,是可以教育人的。筆者提出一個帶有理論的術語,叫做‘書教’?!憋@然,黃琦教授從審美的角度講了書法作品對人的潛移默化的教育影響。其實,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傳統(tǒng)板書的“書教”功能,可以具有更加豐富的內涵和廣闊的外延。
從語文課程標準看,幫助學生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筆順規(guī)則用硬筆寫字,注意間架結構,書寫規(guī)范、端正、整潔,感受漢字形體美,激發(fā)出對祖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熱愛,語文教師可以說是“第一責任
著名教學法專家譚維翰教授說:“板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輔助手段,對語文教學尤為重要。運用得法,可以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反之,則會干擾教學。因此,可以說沒有一個語文教師可以不寫板書;沒有一個優(yōu)秀教師不精心設計板書?!?/p>
事實上,“書教”對語文學習起著助推劑的作用。傳統(tǒng)板書不僅具有表意功能,而且具有審美功能,它是語文教師無聲的教育語言,是語文教師的“第一面容”。事實表明,學生私下往往看低字寫得不好的語文教師,而語文教師能寫一手美觀大方的粉筆字,不但可以讓學生目悅心愉,也可以使學生更加關注黑板,關注教學內容,親近教師,親近語文。相信大家都有這樣的體會:如果一位語文教師在黑板上的字稚嫩孱弱,如霜地鴉痕;或者,有的教師盡管字寫得還可以,但課前缺乏布局打算,上課東一榔頭西一錘,想到哪里寫到哪里,這樣板書內容星羅棋布、縱橫交錯,叫人不得要領,那么即使課上得不錯,也難免讓人略覺美中不足。其實,黑板亦如宣紙之天地上下,這里面也存在著“章法和布白”的問題,板書時,教師不僅字要寫得美觀,也應該努力追求一種書法藝術的和諧美,注意整體設計,合理搭配色彩。在規(guī)范、工整的前提下,做到悅目、流利、大小適度,進而成為一種藝術,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和積極有益的熏陶與影響。筆者曾留意過不少名師、大家公開課的板書,發(fā)現一個共性,即布局精巧、字俊遒勁,有審美修養(yǎng)和書法根底。因此推斷,他們是書法藝術的熱愛者,肯定常習不輟。事實證明確實如此。試想,他們能博得學生的喜愛,獲得不俗的業(yè)績,難道與“書教”沒有一點關聯嗎?
另外,在長期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們是否關注到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現象:凡是板書寫得好的語文教師,所帶班級學生的字也會有大的進步,進而語文學習也會有顯著的提升;凡是字寫得好的學生,往往閱讀能力、寫作能力也比寫得一般的學生強,這主要是他們更能參透書法和文學的相同之理??梢哉f“書教”不僅能啟迪心智、陶冶情操,而且對學生的規(guī)范書寫、語文學習等方方面面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我們每個語文教師都應自覺地把板書書法藝術作為自己的“必修課”,盡量把板書上的字寫得端正、美觀,體現出屬于藝術范疇的板書美感。
一般而言,中學生的邏輯、抽象思維比較薄弱,易于接受形象化的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語文教師如果能善于運用“書教”,使其成為開啟學生走向作者隱秘思想內部的“一把鑰匙”,往往能達到難以言喻的藝術效果。
有些課,至今思來,回味無窮。筆者還記得很多年前一位并不知名的中年教師上柳永的《雨霖鈴》課。課文基本內容解讀完之后,教師引導學生重點分析了“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一句的藝術特色?教師先引導學生認識到,這是寫秋天的景象,雖然離愁別緒,但卻讓我們感受到的是一種幽清、平靜的環(huán)境。這是一種風景,是一種輕松與寧靜的風景。接著,教師追問學生,作者營造這種藝術效果的手法?經過師生對話討論,學生理解到這里詞人采用的是“單純名詞組合”方式,如溫庭筠“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馬致遠“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即不加任何修飾的意象組合,給讀者留下最大的想象空間,此時意象是流動的,讀者解讀是極度自由的。最后教師做了總結:“美籍學者葉維廉在《中國詩學》中有一句話‘作者仿佛站在一邊,任讀者直現事物之間,進出和參與完成該一瞬間的印象?!@就是中國古典詩詞的模糊性和解讀的多元性。如果加上修飾語,讀者的想象空間就受限制了。也許這就是此句被稱為“千古名句”的原因吧?!惫P者當時想,能將一句名句分析到這個層面,已經是比較到位了。然而,卻讓筆者驚嘆的是,最后這位教師轉過身,用輕松、舒展、空靈的書法,在黑板上板書起來,學生們目光凝聚,神情關注,或欣賞,或模仿,如同聽一首優(yōu)美的小夜曲,悅耳輕松,陶醉自然。后來,一次偶然的機緣,筆者又一次聽到了這位教師的課,他在講解蘇東坡“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時,又呈現出另一種“景觀”:他用雄勁中貫于曠達、飛動中富以阻澀的筆法,使學生充分領略到詩人的滄桑巨變,歲月的飛逝流轉,“浪淘盡英雄”的人生感傷;學生充分感受到其境的豪邁奔放,雄厚博大。以上兩種不同宋詞意境,這位教師高度自覺地發(fā)揮了傳統(tǒng)板書這一特殊的表現形式,創(chuàng)造性挖掘出蘊含其中的“書教”功能,很好地為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服務,取得了令人稱奇的教學效果,增強了學生對詞意的喜愛和理解。
以上絕非“書教”特例。上《蘭亭序》時,筆者也曾經在課堂上,憑記憶在黑板上完整地書寫了《蘭亭序》書法作品,當時留給學生和聽課教師的是極大震動?;蛟S有人會說,這是教師的自我表現,但不應忘記,新課程觀認為,教師也是課堂閱讀教學的優(yōu)質資源,善教者一定會合理運用。作為教師一定要練就一兩個“教學絕活”,如播音員般的朗誦,近乎行家的書法等,這決不是要表現自我,而是為了展現出文學藝術本身具有的獨特魅力,從而激發(fā)出學生對文學藝術自我探索的最大興趣,達到葉圣陶所說的“教是為了不教”的最高境界。試想,當一位語文教師,面對被后世譽為飄如浮云、矯若驚龍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時,如果僅僅就內容而言,大談“樂”“痛”“悲”,卻不能在黑板上為學子們臨摹上幾筆,難道不覺得有底氣不足的感覺嗎?難道不覺得愧怍于“書圣”王羲之嗎?我們天天強調要繼承祖國傳統(tǒng)文化,結果連祖國重要傳統(tǒng)文化的書法藝術卻未知一二,豈不怪歟!筆者以為,上完《蘭亭序》這一課,學生尚不能感受到它的書法藝術之美,這一定不能算是一堂成功的課。事實上,當筆者在黑板上書寫完《蘭亭序》后,學生對該文本的閱讀興趣空前高漲,很多內容的講解變得多余,因為學生已經自我完成了對書下注釋的理解,這在以往的課上是罕見的。
有的教師借助PPT來展示《蘭亭序》書法作品,效果顯然不及教師自己書寫。因為兩者有根本區(qū)別,前者是流動而有情愫的;后者是固滯而機械的。同樣是王羲之,《蘭亭序》與《喪亂帖》用筆態(tài)勢大有不同。前者飄逸遒勁、婀娜多姿、龍飛鳳舞;后者結體多欹側取姿,何也?前者創(chuàng)作于酒酣意足之際;后者書寫于獲知祖墳遭毀,痛苦不安之時,字體隨悲痛情感而變,由行入草,一氣呵成??傊?,教《蘭亭序》,由書法入手理解文情,書文結合,才能更為深刻地理解作品內容,除此以外,恐無二門。
世之萬物,雖各具形態(tài),但理趣相同。任何一種藝術,都需要有一些基本的要素,構成該藝術的獨特媒介,借以寄托書寫者的情思,傳達書寫者思想。文學的基本要素是人物、故事、語言,音樂的基本要素是音高、音長、音色,繪畫的基本要素是構圖、色彩、筆觸?;疽卦谒囆g家思維中巧妙組合,構成了藝術作品的“形象”,它是溝通藝術家與欣賞者的橋梁。如果我們稍加留意,就會發(fā)現這樣一個淺顯的道理,即不同藝術之間的創(chuàng)作機理,基本上是可以融通的。筆者在指導學生寫作實踐時,有意識將書法作品基本要素引入寫作教學中,將“書教”作為寫作實踐的“他山之石”,進行了有益的嘗試。
一是思想情感的提升。書法是一門“達其性情,形其哀樂”的抒情性藝術,每一幅作品都是書法家一定心理軌跡的“物化”,是思想感情審美意趣及高超技術的結晶。寫作教學中,筆者通過有目的地向學生展示歷代名人的書法作品,使學生懂得人品決定書品的道理。如書品高尚的顏真卿,他忠義大節(jié),剛正不阿,故書法端正莊嚴;蘇東坡雄文大筆,其書如筆挾風濤;岳飛忠義烈膽,書法雄強挺?。幻飨瘹舛确欠?,書法瀟灑豪放,氣勢磅礴。由此足以證明“字如其人”,人品是決定風格高低,雅俗的重要因素。從而引導學生要努力加強思想修養(yǎng),樹立正確的立意觀。
二是求新思維的培養(yǎng)。2009年上海高考作文題與鄭板橋的書法有關,這道題應該說,是很有創(chuàng)意的。
根據以下材料,選取一個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詩歌除外)。
鄭板橋的書法,用隸書參以行楷,非隸非楷,非古非今,俗稱“板橋體”。他的作品,單個字形看似歪歪斜斜,但總體感覺錯落有致,別有韻味。有人說這種作品“不可無一,不可有二”。
在給學生講解此題時,筆者借此拓展介紹“揚州八怪”的藝術風格,指出“揚州八怪”大膽創(chuàng)新之風,不斷為后世藝術家所傳承,讓學生領悟到只有具備獨特的藝術風格,才具有藝術的生命力,由此引導學生要“發(fā)人之所未發(fā)”,學習“將‘真我’融入文筆之中”的寫法,幫助學生消除習作中常見的“千人一面”“大而失當”,“空洞”說教的毛病,進而樹立“我手寫我心”“言之有物”“修辭立其誠”的寫作思維。
三是章法結構的參悟。書法的載體是漢字,任何一個漢字首先需要有基本的筆畫元件——點、線、面,這是漢字書法構成的一個重要要素,我們寫文章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在寫作中,“線”,是線索、文脈;“面”就是文章與主題相關的引經據典的知識,所謂“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廣度;“點”,就是重點,即需要作者精心構筑的、最能反映主旨的重點段落。筆者通過展示書法筆畫的結合——“結字”,讓學生領悟到作文材料無序的堆放不能成為藝術,要有序組合,富于變化。好的作文,一定如優(yōu)美的書法一樣,有主筆,重點突出,有疏密,詳略適當,點線面達到完美的統(tǒng)一。
同時,筆者讓學生領悟到,書法創(chuàng)作中的起承轉合,欲左(右)先右(左)起伏跌宕,節(jié)奏輕重緩急都與文學創(chuàng)作有相同之處。故歷代書法家,大多又是詩人、畫家、文學家。宋詞代名士蘇東坡更是集書畫文一體。他曾曰:“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边@就告訴我們要真正提高寫作能力,關鍵在于提升自己的文學修養(yǎng)。
中國有著源遠流長的“詩教”傳統(tǒng),孔夫子說:“不學詩,無以言”,“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可見中國歷史上人的成長與教育與詩歌的關系之密切。其實,“書教”作為一個名詞,雖由黃琦教授在20世紀80年代首次提出,但書法的審美育人功能,與“詩教”一樣歷史悠久,它對中國文化發(fā)展,乃至對中華民族精神生活的影響是全面而深刻的。作為一名中學語文教師,連承載民族文化的漢字尚不能寫得準確、美觀,更遑論中華文明的薪火相傳。有鑒于本文開端之原因,故作此文,冀希引起各界關注。
參考文獻:
[1]宮延立.淺談職高語文教學中的板書設計[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0(1):103-104.
[2]鄭曉華,胡傳海.中國書法史話[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2.
(編輯:張婕)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重點資助課題“學校原道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研究”(批準號:B-a/2013/02/025)和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2013年度第十期課題“促進高中生‘精神發(fā)展’的閱讀教學研究”(批準號:2013JK10-L02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6)10-0085-03
作者簡介:徐松,江蘇省無錫市北高級中學校學術委員會主任,江蘇省特級教師,無錫市名師、學科帶頭人。人”,而語文教師日常的板書,自然是學生學習漢字的重要楷模和語文學習的重要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