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潤芳(大理州洱源縣牛街中學 云南大理州 671021)
?
論中學物理教學中概念建立的方法與技巧
張潤芳
(大理州洱源縣牛街中學云南大理州671021)
摘要:物理概念是從客觀事實和物理現象中抽象出來的,反映其本質屬性和特點的思維方式,是形成物理公式、總結物理定律、探索物理規(guī)律的前提和基礎。因此,在物理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建立物理概念,為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奠定基礎。
關鍵詞:中學 物理教學 概念 方法
本文從在探討中學物理教學中概念教學的內容和原則的基礎上,就“中學物理教學中概念建立的方法與技巧”這一話題展開討論,力求提高概念教學效率、提升學生綜合能力。
1.物質的基本屬性
在中學物理中,學生需要掌握質量、密度、沸點、電阻等描述物質基本屬性的概念,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分析、理解、記憶等思維能力,為物理學習與研究奠定基礎。
2.物質的相互作用
力、功、機械能、電流、電壓、速度等概念,體現的是物質內部的運動規(guī)律及相互之間的作用關系,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對比、概括、總結等思維能力,并幫3.物質的物理現象
聲現象、熱現象、光現象等物理概念,不僅描述物理現象,還闡明產生現象的原因、條件及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推理、運算、反思、創(chuàng)新等思維能力,幫助學生構建嚴密的科學世界觀。
為了提高概念教學效率、完善學生概念體系,教師在概念教學中要遵循如下原則:
1. 趣味性原則
概念的學習是比較枯燥乏味的,教師一定要本著趣味性的原則,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概念學習與構建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力,才能幫助學生快速學習概念知識、建立概念體系。
2. 啟發(fā)性原則
在物理教學中,學生概念建立的過程,也是思維形成的過程。因此,在概念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本著啟發(fā)性的原則,啟發(fā)學生思考、指導學生探究、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為概念的建立奠定智力基礎。
3. 順序性原則
物理學是一門邏輯嚴謹的學科,在概念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由淺入深、由簡入繁、由本質到推理,遵照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物理教學規(guī)律來構建概念體系。
4. 實踐性原則
物理是研究客觀世界的學科,有著極強的實踐性。因此,在建立概念的過程中,教師要本著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原則,將概念教學與學生生活實踐結合起來,幫助學生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學習,構建起科學嚴密的概念體系。
1.概念引入的教學技巧
(1) 問題引入
教師可以通過巧妙設問,啟發(fā)學生思路,引發(fā)學生思考,使學生盡快參與到概念學習當中。例如,在講“浮力”的概念和規(guī)律的時候,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大家在生活中見到的能浮在水面的物體有哪些?這些物體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大家能否通過生活中的例子,總結產生“浮力”現象的原因及條件?通過與學生生活緊密聯(lián)系的問題,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fā)學生對于“浮力”概念的興趣。
(2)情境引入
教師可以通過歌曲、影片、故事等方式,設置教學情境,讓學生在不知不覺間投入到概念學習與探索當中。例如,在學習“摩擦力”的概念時,教師就給學生播放了生活中常見的體現“摩擦力”的視頻,并讓學生通過觀察視頻內容,嘗試總結產生摩擦力的原因、影響摩擦力的因素及改變摩擦力的方法,并引出“摩擦力”的概念。在潛移默化中鍛煉學生思維能力、提高概念教學效率。
(3)實驗引入
物理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實驗引入概念,用生動有趣的實驗現象吸引學生的注意。例如,在引入“壓強”的概念的時候,教師就用將生活中常見的“掛鉤”吸附在光滑的黑板表現,并懸掛上一定重量的物體,讓學生觀察掛鉤與黑板的貼合情況及承重情況,并思考為什么掛鉤和黑板能夠緊密結合并承受重量,讓學生帶著對于實驗結果的好奇和興趣進行概念的學習。
2.概念形成的教學技巧
在概念形成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如下技巧,幫助學生完善概念體系:
(1)直觀展示 概念具體
教師利用現場演示或視頻演示的方式,將抽象的概念用直觀的事實展示出來,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加強學生對概念的觀察、理解和記憶能力。例如,在講“杠桿原理”的相關概念的時候,教師利用剪刀、鑷子和羊角錘來進行杠桿原理演示實驗,讓學生將頭腦中的“支點”、“力臂”、“力矩”等抽象的概念對應到具體的物質當中,變抽象教學為直觀教學,幫助學生完善概念體系。
(2)類比分析 概念清晰
類比分析既是推理判斷的常用方法,也是建立概念的有效途徑。教師利用類比教學,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分析、總結、推理等能力,幫助他們迅速建立概念體系。例如,在講“重力”的概念的時候,教師讓學生將其與之前學過的“壓力”進行類比,分析二者之間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不僅加深了學生對這兩個概念的理解與記憶,也培養(yǎng)了學生運用知識、發(fā)現本質、探索規(guī)律的能力,對于建立概念大有裨益。
(3)循序漸進 概念聯(lián)結
在中學階段,很多概念之間既有著顯著的區(qū)分,又有著內在的聯(lián)系。教師在利用類比分析法幫助學生區(qū)別的同時,也要發(fā)掘其中的內在聯(lián)系,形成物理“知識鏈”,建立概念體系。例如,在初中階段,學生學過了“光的直線傳播”、“光的直射”、“光的反射”等概念,初步構建了光的概念體系;到了高中階段,又學習了“光的衍射”,學生只有將這一系列“光”的概念整合起來,才能形成完整的光的概念體系,才完成建立概念的全過程。
3.概念鞏固的教學技巧
在概念形成的過程中,教師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對概念進行講解、對比與總結,建立了中學階段完整的概念網絡。然而,如果要真正達到概念的建立與完善,還需要學生對概念進行反復鞏固與應用,才能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應用概念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在實踐中完善概念體 系。例如,為學生設置綜合性物理問題,培養(yǎng)學生綜合應用物理知識的能力;再比如,鼓勵學生利用物理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概念體系。
結束語:綜上所述,概念的建立是物理教學中至關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希望通過本文的論述,能夠幫助廣大中學物理教師提高概念教學效率、推動物理教學革新、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肖永強.高中物理概念轉變教學策略的探索與實踐[J].物理教學探討(中學教學教研專輯),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