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虹
摘 ?要:本文通過問卷調查、對比研究方法探討了批判性思維教學法在《基礎護理學》教學中的效應,得到的結論是:通過運用批判性思維教學法,學生在護理學習中能對患者的疾病情況、健康問題、身心反應、生活行為、臨床飲食、運動康復、社會聯(lián)系、人際交流等進行綜合性周密的思考分析,制定適合患者特點的護理計劃,提供最佳的護理方案。
關鍵詞:《基礎護理學》;批判性思維;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 A
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是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批判性思維是指人們對所學知識真實性、精確性、性質和價值進行的個人判斷。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際護理界通過大量研究證實,批判性思維教學法(Critical Thinking)在護理教育、臨床實踐和護理科研中具有重要意義①。筆者以本院2012級、2013級護理本科四年制學生為對象,進行問卷調查,并就批判性思維教學法在《基礎護理學》的應用效應進行論證,現(xiàn)報道如下。
一、批判性思維模式
1. 全面回憶:通過學習把各種信息貯存在大腦中,工作需要時通過回憶所學知識,去解決病人的問題②。
2. 慣性思維:反復出現(xiàn)同一種思維方式形成習慣而形成慣性思維,當某人每次做一件很熟悉的事情時,無需思考其方法步驟即可進行。如當一名有經驗的護士面對患者突然出現(xiàn)的心跳驟停時,她會不假思索的進行胸外心臟按壓術、人工呼吸法、腦部行冰敷等(CCPR),因為她在工作中面對該類病人反復使用了該技術,已形成習慣無需回憶(CCPR)的每一項步驟③。
3. 調查:是獲得結論的基本方法,若要得出全面、正確的結論,必須做深入細致的調查。
4. 創(chuàng)新思維:要在與病人交流中獲取個體化信息,有針對性的制定護理措施,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5. 懂得如何思考:學會思考自身的思維過程和方法,關鍵在怎樣思考,并在行為中用語言表達出來,并能為病人提供最佳的服務方案。
二、對象與方法
1. 調查對象:本院護理系2012級、2013級本科學生,各50人,均為女生,年齡19 ~ 21 歲,為全國普招生。2012級實施傳統(tǒng)教學法對照班,2013級實施批判性思維教學法實驗班。
2. 調查方法:整群抽樣問卷表調查④。由調查者向被調查者說明調查內容及注意事項,被調查者獨立填寫調查表。
3. 資料處理與分析:調查表發(fā)出10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為100%。調查結果用對照班和實驗班配對t檢驗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
4. 調查內容:批判性思維在《護基礎理學》教學中應用結果調查。
表1:兩種教學法的效果比較(N=100)
調查項目 對照班 實驗班
人數(shù) 百分率 人數(shù) 百分率
能全面回憶 ? ? 10 20 45 90
掌握慣性思維 ? 6 12 46 92
能使用調查手段獲得信息 4 8 40 80
具有創(chuàng)新性思維 ? 3 6 38 76
懂得如何思考 8 16 44 88
N=100 ? ? ?t=2.621>t0.01.709 (2.586),
三、結果
表示(見表1):兩種教學法效果比較,差異有非常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實施傳統(tǒng)教學法的2012級學生在《護理學基礎》學習中,大多缺乏對知識的全面回憶,而且在護理操作中對已學過的護理知識缺乏連貫性思維,在學習中不善于運用調查手段獲取相關信息,在教學中學生很少能大膽的提出問題和自己的新觀點,不善于進行創(chuàng)新性思維,不知道在學習中遇到困惑應該怎樣思考,找到解答的方法。實施批判性思維教學法的2013級學生中80%以上者能對患者的疾病情況、健康問題、身心反應、生活行為、臨床飲食、運動康復、社會聯(lián)系、人際交流等進行綜合性的周密的思考分析,提出問題,并能制定適合病人特點的護理計劃,為患者提供最佳的護理方案。
四、實施批判性思維教學法的思考
教師引導:教學中學生是主體,所以,教師不僅傳授護生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授一種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一種尋求真理的精神,一種批判思維的能力①。
1. 實驗法:講輸液故障排除時,先提出造成輸液中常見液體不滴或莫非氏管液面過高、過低的原因,請學生在課堂回答,正確的予以肯定,并在模型示教過程中列出所有原因,提出解決的方法。臨床見習法:在講到消毒、隔離時,組織學生到三級甲等醫(yī)院見習消毒室、綜合醫(yī)院的傳染病區(qū)。當講到給藥內容時,組織學生到醫(yī)院見習注射室、各科治療室等。這種由理論到實踐,從實踐再到理論的學習方法,比單純課堂授課更生動、形象具體,縮短了課堂教學與臨床實踐的距離。使學生能在實踐中仔細觀察,提出問題,再通過看書學習得到提高。
2. 理論融合法:講心肺腦復蘇術(CCPR)時,把呼吸、循環(huán)生理,病理實驗診斷、藥理等理論進行回顧性講授,使學生能用理論指導感性認識,促進基礎理論、專業(yè)知識和護理操作技術的有機融合。案例教學法:請患肺炎出院后的同學講述臨床表現(xiàn)、身心狀況、社會家庭資料,應用護理程序的知識對案例提出假設、進行推理,列出治療要點、護理措施、疾病觀察、健康教育等內容,檢查案例互動教學的結果。
3. 回憶法:在講整體護理時,把學習過的正常人體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藥理學等知識貫穿起來,引導學生回憶相關的知識點,以培養(yǎng)學生寬泛的思維方法。多媒體教學法:在講輸血法時,老師先提出在輸血工作中護士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再播放教學視頻,促進學生思考,而后通過理論講授、分解示范教學,增加了教學直觀性,開拓學生視野,增加信息的表達力,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教學效果。同時也解決了不同的時間、地點、學習內容對學生學習的限制。
4. 慣性思維:在多次講述護理程序特點后,再要求學生用慣性思維理念去思考。如講上感護理時,要求學生擬訂護理計劃、提出護理措施,如發(fā)熱病人的酒精擦浴、湯藥溫熱服、避風寒、進清淡飲食、臥床休息等,行物理降溫30分鐘后測量體溫等,并觀察療效。必要時調整護理措施,促進痊愈。
5. 調查交流法:在講飲食護理課后,請學生進行合理飲食調查,針對量表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再利用自習課進行交流。教師應引導學生圍繞主題提出質疑、推理、設想,活躍討論氣氛,最后得出合理不同疾病飲食護理結果。
6. 以問題為基礎教學法(PBL):在講給藥法時,預先提出藥物服法及應從哪些方面觀察藥理、藥效、代謝、毒副作用等問題,請大家預習,再由師生一道進行分析、評價、推理、說明,找到正確答案。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給藥護理目的的理解,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方法可以充實教學的內容,促進學生研究性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活躍課堂氣氛,便于教師及時發(fā)現(xiàn)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解決問題。
7. 創(chuàng)新思維:在講中藥擦浴降溫時,強調適合實熱證,而虛寒證發(fā)熱者應采用藥物方法降溫。同時針對患者個體差異提出有個性的護理方案。
總之,《基礎護理學》教學中運用批判性性思維
教學法,是解決護理問題的思維和推理過程,其中包括護理提供者的態(tài)度、思維方式、認知度、技能、專業(yè)知識、經驗和標準等,也是一個反思的過程,其中認知技能是關鍵。把批判性思維帶入教學中,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思考分析,并應用最佳護理措施解決病人的各種護理問題的能力。
①?Joenne P M.The relationship of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and critical thinking dispositions of baccalaureate nursing students[J].Journal pf Advanced Nuraing,2003(6):644-647.
② 肖燦華,劉軍紅.培養(yǎng)護士批判性思維在我國護理教育中的急迫性[J].中華護理雜志,2002(4):304-306.
③ 劉素珍,李繼平,張玉芳等.本科護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調查分析[J].實用護理雜志,2003(5): 53-54.
④?余麗君,康曉風,于絡薇.護理專業(yè)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評價[J].護理研究,2004(1):71-73.
① 車雪蕾,林平,李玲.教育環(huán)境對護理本科生批判性思維的影響力[J].護理學雜志,2010(2):6-7.
(本文審稿 ?劉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