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佳玉
(牡丹江師范學院,黑龍江 牡丹江 157000)
?
淺析英漢互譯中的習語翻譯
明佳玉
(牡丹江師范學院,黑龍江 牡丹江 157000)
翻譯不僅僅是將一種語言的詞語改變?yōu)榱硪环N語言。它還涉及歷史,文化,習俗,宗教和社會背景。美國翻譯理論家勞倫斯·維努蒂提出了馴化和異化的概念。他將“譯者隱形”中的馴化和異化定義如下:馴化采用國家中心原則,使源語言文本滿足目標語言和文化的價值,引導源語言讀者進入目標文化,而異化接受外語文化和目標語言文化之間的差異,以使目標語言讀者看到外國現場。
習語;文化背景;語言差異
古往今來的沉淀和時間的洗禮,習語作為一種獨特的語言形式屹立不倒的存在在語言文化的殿堂。習語是一種特定形式的成語、俚語等語言形式。從廣義上講,習語包括成語,俗語,諺語,俚語等。習語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擁有廣泛的來源。因此,習語往往帶有明顯的各國文化特點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這種文化差異反映在習語中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環(huán)境差異、風俗差異、宗教差異、歷史差異等方面。文化差異對習語的形成有巨大的影響,同時也影響了英漢互譯。
習語研究比詞匯研究晚得多。但是習語研究的發(fā)展與語言學的發(fā)展非常相似。他們都經過三個階段,即定義,描述和解釋。
早期習語研究開始于1925年,由史密斯出版了一本名為《諺語和習語》的書。在這本書中,史密斯主要探索習語的來源和結構,分類習語的來源,并強調習語的基本特征。史密斯也特別注意習語結構的特性。但他很少涉及習語的內涵。他指出了習語的基本特征,即習語的含義不是由習語中每個單詞的含義組成的,習語的含義是不明確的。習語可以表達決心,憤怒和成長經歷等,這反映了英語詞匯的巧妙使用。
在20世紀30年代和50年代期間,這一時期的代表C.F.Hackett強調了背景在基于結構主義的習語的識別和解釋中的重要作用。他解釋了習語的深層結構和語義特征,它規(guī)范了習語的定義。
在20世紀60年代,習語的研究相對減慢了。B。Fraser代表的語言學家在Chomsky的生成性變革理論的指導下開始研究成語的深層結構,并提出了凍結等級的理論。他們接受習語的固定性,并接受習語可以轉變。習語研究因此再次獲得注意。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習語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語言學家開始探索交際活動中習語的功能,并開放了溝通中的習語的功能學習,這在具體使用中更為重要。最杰出的研究結果是由澳大利亞語言學家C.Fernando。她的代表作是習語和慣用語。從那時起,習語研究更注重應用而不是理論。
在中國的習語研究開始較晚。到目前為止,它只有大約30年。根據研究的重點,在中國的習語研究可以分為兩個時期。第一是從1978年到1997年的經驗時期,第二是從1998年到現在的多重理論時期。在第一階段,研究的重點是成語的特征和習語翻譯的技術。而在第二階段,成語的研究被拓寬和加深。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是羅生平撰寫的“英語成語研究”。
有很多成語的英語和中文。由于文化差異,很難將一種語言翻譯成另一種語言,更不用說習語,它充滿了文化和區(qū)域色彩。難以找到與目標語言中的習語相對應的適當表達式。正如著名的英國翻譯家Mona Baker曾經說過的那樣,“翻譯的慣用和固定表達形式的主要問題涉及兩個主要領域:正確識別和解釋成語的能力,以及在表達成語的各個方面涉及的困難或固定的表達傳達到目標語言“。這句話總結了翻譯過程中的問題的原因。翻譯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至于翻譯的標準,翻譯和學者有不同的意見。嚴福提出了“信、達、雅”的標準,而張培吉提出“忠實流利”。平等概念來自曲秋白。著名的美國翻譯研究者奈達提出了功能等價或動態(tài)等價的概念。Fun Cunzhong在翻譯理論和技術中指出,有兩種語言的等價表達,但很少。
雖然這些意見觀點是不同的,但是表達的核心是相同的,那就是翻譯必須忠實和準確地表達原文的意義,同時保持原有的風格。
翻譯不僅僅是將一種語言的詞語改變?yōu)榱硪环N語言。它還涉及歷史,文化,習俗,宗教和社會背景。美國翻譯理論家勞倫斯·維努蒂提出了馴化和異化的概念。他將“譯者隱形”中的馴化和異化定義如下:馴化采用國家中心原則,使源語言文本滿足目標語言和文化的價值,引導源語言讀者進入目標文化,而異化接受外語文化和目標語言文化之間的差異,以使目標語言讀者看到外國現場。
還有一些成語和成語翻譯的限制。為了回顧習語研究的產生,很容易發(fā)現研究范圍和方法是相似的。大多數習語研究是基于傳統(tǒng)語言學,因此研究缺乏創(chuàng)新。
因為語言的差異和社會背景以及歷史不同,習語真正的含義和字面上有的時候完全不一樣,打個比方:英語習語“to bring the house down”不能把它翻譯成“把房子拉倒”,它的意思是“博得全場喝彩”;pull one's socks up(振作起來,鼓起勇氣,加緊努力),絕對不能把這個習語理解為“提起自己襪子”。漢語中“瓜田李下”也不是指兩處地方,而是指行為讓人有所懷疑。
不同的習語都具有深厚的歷史,但是它們的文化淵源不同,有的反映本民族的風俗習慣,有的是根據有趣的歷史故事來的。例如,習語face the music的典故:只要音樂響起,準備出場的演員就要立即走到臺前,在觀眾面前進行表演,不管他是否已準備好。所以,后來“face the music”指不得不去面對一些令人不快的事情。又如漢語中的“毛遂自薦”原指戰(zhàn)國時期趙國平原君門客毛遂,見平原君挑選20名說客去聯楚抗秦尚缺一人,就自薦前往的故事。后來用這個成語比喻自告奮勇要求擔任職務或工作。
以上所說,主要是想讓大家明白習語在翻譯中的重要性,明白通過習語我們可以理解不同文化不同國家之間的歷史文化差異。但是這樣的差異會給翻譯帶來困難,所以需要我們不斷的努力達到促進英漢文化學習交流的目的。
明佳玉(1993.3-),女,漢族,黑龍江穆棱人,翻譯碩士,牡丹江師范學院,研究方向,英語筆譯。
H315. 9
A
1671-1602(2016)20-029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