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鎧
摘要:古詩教學歷來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難點,本文從展開聯(lián)想、切合詩意、善于提問、巧用多維評價、演繹古詩中的含義這五個方面,探討了激發(fā)小學生古詩學習興趣的方法,旨在培養(yǎng)學生理解古詩的能力,促使學生自主學習古詩。
關鍵詞:小學語文 古詩教學 方法
一直以來,小學生都覺得古詩枯燥難懂,學習興趣不高。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成為擺在小學語文教師面前的一道難題。結合教學實踐,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了激發(fā)小學生古詩學習興趣的方法:
一、展開聯(lián)想,深入感悟作者寫詩的意境
在古詩鑒賞教學時,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理解其中的意思,還要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在古詩中所傳達的意境。
在教學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級上冊唐代詩人王維所著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教師可以設置教學情境,然后問學生:“王維此時在何地做官?”學生回答:“長安?!边@時,教師再適時啟發(fā),指出王維孤身一人在異地做官,他在長安遙想華山之地的親人,心中充滿著思鄉(xiāng)的情感,于是“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的詩句便脫口而出,令人感慨萬千。這樣一個思鄉(xiāng)游子的形象呼之欲出,然后教師通過“插茱萸”這一詞語,就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的意義。
二、切合詩意,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對于某些難懂的知識點,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如在教學《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一課時,由于學生對重陽節(jié)的習俗比較陌生,于是筆者把介紹重陽節(jié)的習俗作為教學內(nèi)容之一。筆者在網(wǎng)上尋找相關圖片,制作成課件,然后展示給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學生了解到在重陽節(jié)時,古人有喝菊花酒、登高望遠、插茱萸的習俗,為學生學習“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边@兩句詩歌打下了基礎。
三、善于提問,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教學李白的《靜夜思》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討論“詩中出現(xiàn)的‘地上霜到底是什么?”“古詩中常常用什么來代表‘相思?”等問題。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大膽交流了自己的見解,也能從其他同學那里得到不同的答案,最后教師再加以解釋,就能讓學生很好地理解這首詩的內(nèi)容了。
此外,在要求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必須要求學生完整地回答問題,而不能簡單地用一兩個字來回答。只有完整地回答問題,才能體現(xiàn)學生邏輯思維的嚴謹,才能更好地理解古詩含義。
四、巧用多維評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古詩興趣
在語文課堂上,教師通常用“好!”“你真棒!”來評價學生回答的問題。這樣的評價既沒有指出“好”在哪里,又沒有指出“棒”在哪里,毫無針對性。如在教學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時,一位學生讀了幾遍詩之后,就對筆者說:“老師,蘇軾一定很喜歡西湖!”筆者笑了笑,摸了摸這位學生的頭,說:“你怎么知道?”他說:“這首詩不僅寫出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美景,更把西湖比作一個美女,無論是濃妝,還是淡抹,都很適宜?!惫P者聽了他的解釋后,說:“你真聰明,老師覺得你是一個勤于思考的好孩子?!甭犕旯P者的話,學生的臉上笑開了花??梢?,教師運用多維評價,不僅能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積極性,還能加深學生對詩歌的理解。
五、演繹古詩中的含義
鑒于小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在教學古詩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把易于演繹的古詩進行講解和演繹,讓學生能夠感受古詩的意境。如在教學《贈汪倫》時,筆者讓兩位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一位學生扮演李白,一個學生扮演汪倫,這種寓教于樂的方法,加深了學生對古詩的理解。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詩歌的教學中,教師熟練運用各種策略,能夠提高學生學習古詩的積極性,讓學生覺得古詩不難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