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瑩
【摘要】健康持久的閱讀對于提升學生人文素養(yǎng)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應從興趣入手,創(chuàng)設濃厚的閱讀氛圍;進行有效點撥和引導,搭建廣闊的閱讀平臺,幫助學生不斷提升閱讀質量,真正體驗到閱讀的快樂,收獲幸福人生。
【關鍵詞】閱讀興趣;點撥引導;提升;閱讀質量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余秋雨先生說:“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想擺脫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遲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擾。”小學生的閱讀,重在興趣培養(yǎng)。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引領學生走進精彩的閱讀殿堂,提升閱讀質量,享受閱讀的快樂,為精彩人生奠基。根據小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我在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興趣,提升閱讀質量方面做了以下嘗試。
一、播下興趣的種子
人的童年時代是美好而短暫的,這短暫的時光卻影響著人的一生。培養(yǎng)小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關鍵是培養(yǎng)他們的閱讀興趣?!芭d趣是個人學習活動的潛在動力,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就有助于解決激發(fā)學習動機的問題。”為此,教師和家長在鼓勵孩子多閱讀的同時,自己也應該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激發(fā)學生的讀書興趣。首先,教師及長輩對情境的渲染非常重要。根據小學生求知欲和上進心都很強的特點,教師和家長要經常用“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能吟”“博覽群書,而曉天下”等成語和詩句來啟發(fā)、熏陶學生,讓學生懂得多讀書對提高自身的習作水平與語言表達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其次是名言引路。運用家喻戶曉、耳熟能詳的名人名言來啟發(fā)學生,如“知識就是力量”“不讀書就像生活中缺乏陽光一樣”等名言警句,讓學生走上課外閱讀的良性軌道;三是軼事啟迪。經常向學生講述古今中外大量圣賢哲人熱愛讀書的經典故事,有助于他們自覺形成好讀書、讀好書的良好習慣,始終充滿對課外閱讀的濃厚興趣。除此之外,還有以下幾種常用方法:
(一)運用“故事遷移”法
所謂“故事遷移”,是指用講故事的方法,以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jié)引起小學生的豐富聯想,從而激發(fā)他們的探索欲望和閱讀興趣。小學生人人愛聽故事。好聽的故事聽上幾遍都會覺得津津有味。如果老師講完故事以后不失時機地向學生推薦一些課外書,這效果恐怕比任何說教都有效。
(二)創(chuàng)設“發(fā)揮空間”,穩(wěn)定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俗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課外閱讀必須養(yǎng)成做讀書筆記的習慣。讀書筆記的形式多樣,“圈畫批注”“概括主要內容”“寫讀后感”等不一而足。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自己喜愛的方式記讀書筆記。讀書是一種創(chuàng)造,“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讀到好文章,記下心得體會,日積月累,潛移默化,遂成閱讀的收獲??傊?,要給學生充分的自由發(fā)揮的空間,讓他們靈動的思想自由地翱翔在“學海”“書?!敝g,穩(wěn)定學生對課外閱讀的興趣。
(三)利用“集郵效應”,延續(xù)課外閱讀的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讓學生感受成功,是學生產生快樂的最好辦法。他說:“在優(yōu)秀教師那里,學生的求知欲望之所以從不熄滅,是因為他們總感到自己是知識的挖掘者,體驗到因自己邊思考邊工作而帶來的愉快感?!毙W生精力充沛,在學習活動中勁頭十足,可是持久性差。要在課外閱讀中產生“集郵效應”,關鍵是要引導學生課外閱讀系列化:一是閱讀時間系列化。每次課外閱讀后都在讀書筆記上像記日記一樣記錄閱讀的日期,督促自己做到天天閱讀不遺漏;二是閱讀的形式系列化。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能力,在老師的指導下設計適合自己的課外閱讀卡片或讀書筆記的形式,日積月累,形成系列,成為外在的閱讀成果,使學生在成功的喜悅中增加對課外閱讀的興趣。
二、營造濃厚的氛圍
家庭環(huán)境對兒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家庭中形成濃厚的閱讀氛圍,將使學校老師的專門引導事半功倍。家庭引導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一是家庭環(huán)境的布置要考慮到早期的閱讀活動的開展,從空間布局上、視聽感受上有助于孩子對閱讀產生興趣。二是父母要經常與孩子進行親子共讀活動。父母始終是孩子的學習和模仿對象,父母親身參加閱讀活動,其效果比單純的口頭教育好得多。三是教師和家長不單純對兒童進行識字教育,這樣會扼殺兒童閱讀的興趣和熱情。有些教師和家長把課外閱讀當成增強識字能力的輔助手段,卻忽略了課外閱讀本身蘊涵的巨大價值,這種舍本逐末的片面做法應當及時糾正。如果孩子的注意力只局限于能多認幾個字,那么小學生課外閱讀也就失去了真正意義。
學校閱讀環(huán)境是對學生進行閱讀教育的基礎環(huán)境,我充分運用學校的閱讀環(huán)境,營造濃厚的閱讀氛圍。一是有效利用學校的圖書館和學生閱覽室,使學校閱讀資源切實發(fā)揮作用,為學生閱讀提供高效、優(yōu)質、便捷的服務。二是上好校本閱讀課程。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和興趣點,及時向學生提供科學的閱讀書目,以降低學生閱讀的盲目性。三是課內外相結合。課外是課內的延伸,只有課外閱讀及時充分,學生對課內閱讀的理解才會更加深刻。
三、搭建廣闊的平臺
“閱讀活動是建立在學生個體閱讀需要和興趣的基礎上的。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一般都產生于課堂學習,來自于讀寫實踐?!贬槍πW生課外閱讀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采取多種方式,為學生搭建廣闊的成果展示平臺,注重體驗和分享,激勵他們深入閱讀。
(一)開展每周一詩活動
根據新課程的要求,學校設立了校本課程,選擇低、中、高年級古詩詞教材,要求各年級段學生每周背誦一首古詩詞。每星期抽出一節(jié)課舉行詩詞朗誦會,檢查學生閱讀情況,對那些能夠有感情地朗誦、能簡單介紹詩詞內容、并能說出詩歌的寫作特點的學生加以表揚。長此以往,古詩詞那精煉的語言、抑揚頓挫的韻味、豐富多彩的思想感情,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閱讀和鑒賞能力,還培養(yǎng)了學生高雅的生活情趣。
(二)交流讀書心得
鼓勵學生廣泛閱讀各類書籍。在自由閱讀的基礎上,我要求學生每周做一篇讀書筆記,記清所讀的書(文章)名、日期、主要內容,還可以摘錄重要句、段,寫出自己的感受和聯想,這樣把讀書和生活結合起來,促進學生多讀、多思。并根據學生的特點,讓他們給文字配上插圖。老師對學生所做的筆記,每周一次進行反饋評價,在學生之間傳閱那些內容豐富、圖文并茂的筆記,借此指導閱讀方法,向學生提出閱讀建議,切實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
(三)組織學生參觀、旅游
古人云: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即是這個道理。如小學語文課本中有很多描寫自然風光的課文,像《五彩池》《綠色千島湖》等。讀過課文后,如能再實地游覽,那么學生對作者的描寫會有更深的感受。對作者的選材、遣詞造句等語言表達方法會有更深的理解。參觀博物館,可以使學生了解本地的歷史、人物、風俗、地理。參觀科技館,可以了解當代科學技術發(fā)展的狀況,激發(fā)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對未來社會的想象力。因此,我會適時組織參觀活動,使學生多了解祖國的大好河山,了解社會,了解課本以外的知識。
(四)及時掌握學生閱讀效果,建立閱讀評價機制
“評價過程動態(tài)化。不僅關注結果,更注重學生成長發(fā)展的過程,有機地將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結合起來;給予多次評價的機會,其目的在于促進評價對象的轉變與發(fā)展;鼓勵將評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行為中,使評價實施日?;?、通俗化,如口頭評價、作業(yè)評價等?!惫膭钚W生課外閱讀,除了讓他們拿起書本,養(yǎng)成習慣,我還經常了解他們的閱讀效果,建立起跟蹤式閱讀評價機制。作為老師,我制作記錄表格,經常進行評比。同時要求家長經常過問孩子的閱讀情況,避免學生課外閱讀處于放任自流的狀況。我還結合學校開展的形式多樣的活動,如利用班隊會或者課余時間舉行講故事比賽,或運用小報、展板的形式作階段性讀書成果展示等等。
新的《課程標準》規(guī)定了學生的課外閱讀量,“第一學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5萬字,以后逐年增加,第二學段不少于40萬字,第三學段不少于150萬字。”體現了課外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以閱讀興趣為先導,營造濃厚閱讀氛圍,進行有效點撥和引導,創(chuàng)設廣闊的閱讀平臺,提升學生閱讀質量,使他們體驗閱讀的成功和快樂,與閱讀為伴,收獲精彩幸福人生。
參考文獻
[1]周謙.學習心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2.
[2]盧家楣.情感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3]韓雪屏.當代閱讀理論與閱讀教學[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4]鐘啟泉,崔允郭,張華.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 為了每位學生的發(fā)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