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玲
摘要: 各類雜志、各級公開課少見第一課時的蹤影,多以“絢麗多彩”的第二課時亮相,緣由是第一課時不易出彩。第一課時只要巧設計,妙構思,也能大放光彩。
關鍵詞:推陳出新;多法激趣;夯實基礎
筆者參加了林林總總的各級各類公開課聽課活動,執(zhí)教老師無一例外地選擇了第二課時來展示課堂教學基本功。第一課時在老師們的眼中,似乎成了“雞肋”,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教學內容單一,無非就是導入課題、識字寫字、理解詞語、朗讀課文、概括段意、歸納主要內容,難以“出彩”;頭緒繁多,從導入到整體感知課文,模式易僵化,無論是老師亦或是學生,熱情懈怠。
其實,第一課時扎實了,方能為第二課時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作好鋪墊。只要巧妙設計,精心構思,緊扣“新”“趣”“實”,第一課時也能大放光彩。
一、 推陳出新
高年級的識字寫字教學一般認為學生有了獨立識字的能力,無須再花時間琢磨怎么教了,只是讓學生翻到文后齊讀或指名讀正確生詞即可。其實這種認識是錯誤的,如果課上沒有讓學生“忘不了”的識字過程,有些錯別字、同音字、形近字,學生仍然會混淆。于是我改變了識字教學策略——詞串教學知內容,入情入境學字詞。筆者以《嫦娥奔月》為例來談談。
(一)出示詞串
有人說:孩子讀書的時候是最美的,看著同學們專心致志地讀書的樣子,老師真開心。檢查一下我們讀書的效果,看一看這些詞語,能不能讀好。
多媒體出示: 嫦娥 ?美麗善良 ?接濟 ?周旋 ?百寶匣
后羿 ?力大無窮 ?一丸仙藥 ?凝望 ?企盼
逢蒙 ?奸詐貪婪 ? 威逼 ?翻箱倒柜
碧藍碧藍 ?灑滿銀輝 ?皓月當空 ?樹影婆娑
(二)指名讀,指導讀
(1)讀準字音:匣;丸;翻箱倒柜
(2)認讀人物:后羿;逢蒙;嫦娥(學生根據查閱的資料,介紹三人,觀察“羿、逢、蒙”的寫法,強調“蒙”中間的一橫不能少。)
(3)讀出韻味:碧藍碧藍等詞的意境,試著練習ABAB式的詞語。
(4)讀懂含義:接濟;周旋;奸詐貪婪;迫不及待;企盼(指導書寫“貪”與“企”,人字頭,一撇一捺要蓋住。字扁人就扁,字窄人就收。)
(設計意圖:兒歌的形式讓寫字教學童趣盎然,正如新課標所建議的:課程標準強調每課要保證10分鐘練字的時間,學生練字的過程更是學生性情、態(tài)度、審美情趣養(yǎng)成的過程。)
(三)再讀中發(fā)現規(guī)律,說話訓練落實效
第一二三組,試著用后面所學詞語簡述人物的故事。
第四組用上所學詞語描述月下美景。
讀了第一二三組詞語后,我們對文中的三個人物有了初步的認識,故事究竟是怎么展開的,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
(設計意圖:識字教學應該注重兒童的心理特點,板塊教學以組的形式呈現給學生,符合人的認知規(guī)律與記憶規(guī)律。此外,這樣的設計將聽說讀寫扎實有效地呈現出來,又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提高了字詞教學的效率。)
“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比绾问归喿x教學“刪繁就簡”,并達到“領異標新”的精致呢?關鍵詞是閱讀教學的紐帶。 語文關鍵詞,對于一篇文章而言,反映的是能揭示文章核心意義的詞語,對于課堂教學而言,指的是能實現教學目的的詞語。特級教師尤其善于抓住關鍵性的詞語來感悟課文,薛法根老師更是其中翹楚。他在執(zhí)教《愛如茉莉》第一課時,扣住與茉莉有關的詞語“平淡無奇”“潔白純凈”“縷縷幽香”“裊裊清香”,先品讀后表達,描述看到的或想象心中的茉莉花。學生不但讀出了詞的意思,而且讀出詞的情感。接著的說話練習學生亦能運用板書的詞語展開想象,正體現新課標“體會詞語的感情色彩”“關注語言的表達”的精神。這看似第二課時的任務放到第一課時教,起到推陳出新的效果。
二、 多法激趣
(一)巧用多媒體練讀
朗讀課文這一環(huán)節(jié),我揚長避短,如是抒情性文章則聲情并茂地范讀,如《月關啟蒙》;假若文中長句子多,生字多,我故意賣關子“賞”給學生讀,如《理想的風箏》;倘若文章內容長,就讓學生自由選讀、推薦讀,如《我和祖父的園子》;如果是故事類的,備課手冊的配套光盤又有的課文,我就讓學生欣賞其動畫朗讀,如《推敲》。如此換花樣讀書,不僅激發(fā)學生讀書的興趣,還能習得讀書技巧。多媒體將圖、文、聲、像融為一體,使抽象的文字變得更加具體可感、豐富多彩。如《金蟬脫殼》這一課,蟬尾岀殼的情景最奇特動人,而現在的學生大多又沒看過蟬蟲樣子,對此情景當然很陌生,但借助于動畫朗讀,學生親眼目睹金蟬脫殼的過程,能很快了解蟬蟲出殼的順序,感受到新奇有趣的脫殼情景。當第二課時品味這一段文字時,學生不僅有條理地生動地描述蟬尾岀殼的情景,還饒有興致地要求表演。
(二)利用好勝心記字
當然,識字寫字也可利用白板的作用,不過更為有效的當屬學生編字謎記生字了。我摒棄“寫這個字要注意什么什么”的傳統(tǒng)填鴨法,而是采用每編一個大家樂意接受的字謎就加星星的辦法,提高識字效率。高年級學生同樣積極性很高,不過得控制集體交流字謎的數量,提高字謎的質量。
(三)根據心理特點設計教學過程
在學習新課文的時候,可以因文而異,因生而異去靈活安排教學任務。如學習《學會合作》,學生對合作看似耳熟,但對于合作的重要性卻沒有持久的體驗。如果第一課時依然是按照固定程序讀詞語、讀課文的話,學生一定會覺得索然無味,他們最期待的可能就是來一個簡單的合作游戲,認識到合作的重要性,合作成功的小組歡呼雀躍,合作失敗的同學垂頭喪氣,但都對合作多了一層體驗。既滿足了學生們的好奇心,又能使他們在下一課時的學習中靜下心來,思考如何合作。
三、 夯實基礎
“良好的開頭就是成功的一半”。第一課時,是引領學生學好課文的基礎,是一篇課文教學成敗的關鍵。于是,在第一課時,我努力創(chuàng)造新的開篇花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發(fā)揮自主能動性,為又一次“絢麗多彩”的第二課時打下夯實的基礎。
(一)審題要切實
言為心聲,題為文眼,或點明中心,或概括全文內容。從題目入手,對課文題目巧妙地詮釋,讓新課的導入異彩紛呈。既使學生興趣盎然,又能激起強烈的求知欲望,讓課堂教學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這篇課文的教學情境如下:
師:板書課題,你們說說課題中最關鍵的詞是哪一個?
學生進行交流并理解其意思。
師:司馬遷如何發(fā)憤的呢?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
教師教學中從題眼出發(fā),緊扣課文重點,幫助學生理清文章脈絡,同時也讓學生掌握一種理解課文的方法。
還有如《嫦娥奔月》《林沖棒打洪教頭》等課文都可以利用此法,巧妙地出示課題,抓住題眼,達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效果。另外,經常這樣審一審題,學生也能從中領悟組織材料、安排結構、擬定題目等多方面的寫作技巧。
(二)習慣訓扎實
翻開每冊的教材,第一頁無一例外都是“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 ,呂叔湘強調: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應該是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習慣。在高年級,作為第一課時,語文老師要培養(yǎng)學生隨時查閱工具書、搜集資料的習慣,通過隨時查閱工具書、搜集資料,學生不僅開闊了知識面,增強了學習的主動性,而且能更好地理解課文。如《在大海中永生》《高爾基和他的兒子》,《詹天佑》等,學生可以去查閱主人公的事跡,這樣對主人公有更全面的認識。像《海洋——21世紀的希望》《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天火之謎》這類課文,學生可以去查閱相應的書籍,了解這些科普知識,對文本理解將更為深刻。
“換一種第一課時的教法”, 順學而導,教中求變,也能迎來精彩,能喚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從整體感知文本,能幫助學生打下語文知識的堅實基礎,養(yǎng)成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 ?編輯∕岳 ?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