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津
[摘要]中外合作辦學已經成為培養(yǎng)急需人才的重要途徑之一。回顧幾十年的合作辦學歷程,本文從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分析,聚焦現(xiàn)實問題,找準可行對策對推動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持續(xù)發(fā)展具有深遠意義。
[關鍵詞]中外合作辦學;思想政治教育;問題與對策
一、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性分析
1、生源構成的多樣性。隨著學科門類和專業(yè)不斷拓展,招生過程中涉及不同的二級學院和若干專業(yè),由專業(yè)劃分造成了生源的多樣性;合作辦學因其特殊的辦學模式,具有“取中西之所長”的辦學特點,學生們的學習意愿、外語水平、獨立生活和承壓能力等,造成了生源自身結構的多樣性。
2、教學空間的延展性。當下,各個學校采取了諸如“3+1”“2+2”“4+1”等不同形式的辦學模式,在具體操作層面而言,產生了網絡遠程授課、國外教師到中國授課和學生在考核合格的前提下赴國外求學等不同形式,多種教學形式的融合交叉,使得教與學在時域和空域上實現(xiàn)了拓展延伸,教學空間的延展為“知識流”提供了可能。
3、教育引導的復雜性。對于聯(lián)合培養(yǎng)學生而言,最顯著的特征是中西方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的碰撞,思想政治教育既承擔著對學生進行以愛國報國為目的的使命,突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要內容的鑄魂育人工作,又要進行中西方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的比較教育,在對比中強化學生對社會主義道路和制度的認同感,同時更好了解西方的文化歷史,幫助同學更好適應異域學習生活。
4、教育理念的差異性。教育注重集體的同時過分強調共性的存在,往往忽略了學生個性的特征,例如學校規(guī)定了教學進度和授課范式,學生得到幾乎是“填喂”式教育,他們逐步喪失了個體思維的創(chuàng)新意識。但國外教育強調在一定共性的前提下重點突出個性的存在,鼓勵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創(chuàng)新,注重思維嚴謹和獨立意識的培養(yǎng)。
二、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現(xiàn)實問題
1、思想政治教育應有的地位弱化。從實踐情況看,各院校的馬克思主義學院(兩課部、系)承擔了幾乎絕大部分思想政治教育類課程。同時,由輔導員和班主任做好日常的教育和引導。但合作辦學模式下學生壓力較大,學生將有限精力投入到專業(yè)課程和外語的學習上,忽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此外,出國培養(yǎng)的學生居住相對分散、組織缺乏以及異域文化影響使思想政治教育被邊緣化。
2、育人方式方法缺乏現(xiàn)實針對性。就當前的顯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以課堂上的理論灌輸為主,過分強調理論上的一脈相承和重要意義。忽視了人文軟環(huán)境、學生心理狀態(tài)以及和諧師生關系對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重課堂輕日常、重理論輕實踐。對合作辦學學生而言,內容寬泛缺乏針對性;他們學習和身心壓力較大,但相關老師人文關懷滯后或缺失;在國外學習期是西方文化思潮滲透的敏感期,但在外師資力量的不足,造成教育引導的不及時。
3、借力互聯(lián)網開展工作缺乏統(tǒng)籌。自1994年國家接入國際互聯(lián)網,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迎來了自己的春天。E-mail、QQ、MSN、校內和微信等網絡軟件順暢了與學生溝通的渠道,在掌握學生思想和學習情況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對學生進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卻存在各自為陣、單打獨斗的傾向,諸多院校未能形成教育資源共享和教育渠道互通的開放模式,造成了教育資源的嚴重浪費。
4、開展工作缺乏制度保障和支撐。高校人才培養(yǎng)是一項系統(tǒng)性工程,只有配套的制度作為支撐,才能實現(xiàn)教學規(guī)范化、工作程序化。從實際情況看,對在外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幾乎沒有成體系的合作辦學人員思想政治教育學習培訓計劃、人員思想心理方面的評價體系以及相對較為完善的經費支持制度。主要依靠學生的自律自省教育,定期的網絡情況征詢和個人思想匯報等方式。宏觀層面上的制度缺乏(不完善)導致實際操作中的標準不一、良莠不齊。
三、改進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幾點思考
1、要擺正思想政治教育應有的位置。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中指出,“要著力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時效性,啟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提升工程,深入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币M一步厘清思路,突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領作用,扎實掌握好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觀點,毫不動搖地堅持黨的領導,將個人的前途命運與黨和國家的興衰聯(lián)系起來,將自我價值實現(xiàn)與中國夢統(tǒng)一起來。
2、要著眼實際情況細化優(yōu)化育人方式。習主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在一個‘真字,要用真理說服人、用真情感染人、用真實打動人。”對合作辦學學生而言,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更要在“真”上下功夫,要學會帶著感情去開展工作,不斷探索和優(yōu)化育人方式,將才能學識與人格魅力統(tǒng)一起來、將組織和集體的力量與個人的力量統(tǒng)一起來、將思想心理引導與解決實際問題統(tǒng)一起來,將師生感情、朋友情誼融合在育人全過程。
3、要用好互聯(lián)網資源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指出,“努力拓展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在中外合作辦學過程中,相關院校要努力用好互聯(lián)網這個大平臺,將“互聯(lián)網+”與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優(yōu)化整合,促進推送渠道的不斷拓展,手段的不斷創(chuàng)新,真正讓依托網絡的思想政治教育“親民”“接地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