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彥+吳英平
摘要:交際策略是語言學習者為了更好地運用其聽說技能進行有效交際而采用的策略。教師應在聽說課程中向?qū)W生灌輸靈活運用交際策略的觀念,使其在課堂或日常交際中自發(fā)運用相應的交際策略?;诖耍接懡浑H策略在視聽說課程教學中的運用,分析基于交際策略的視聽說課程有效提升學生交際能力的方法。
關鍵詞:交際策略;視聽說;二語習得
中圖分類號:H319.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5)12-0138-02
引言
視聽說課程是英語專業(yè)學生的專業(yè)必修課,是學生在前兩年的聽力與口語課程學習基礎上的糅合與提升,使學生的口語與聽力最大程度地結合,并在原有水平上有一個質(zhì)的提升,即提升學生的二語習得能力。在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往往將學習者的聽力學習與口語學習清晰地分離開來,這的確使學生的應試能力很卓越,但不得不承認,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二語學習者獲得更多的提升語言運用能力的機會。輸入形式過于單一,局限性強,內(nèi)容過于依賴課本,導致二語學習者的語言輸出能力不強,輸入輸出信息不對等,甚至只能單方面語言輸入,無法輸出。這種現(xiàn)象極大地限制了二語學習者的語言運用能力的發(fā)揮,不利于其交際能力的提高,也嚴重偏離了語言教育的初衷。就外語學習而言,聽力與口語密不可分,因此相應的視聽說課程應運而生,這為學習者的二語習得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學習平臺。這門課程中通過交際策略的應用能夠讓二語學習者更好地運用和掌握語言,彌補二語學習者語言能力的不足。
交際策略(Communication strategies)是由Larry Selinker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學習者第二語言掌握的知識不足或者運用能力不強的情況下通過一定的方法彌補自己詞匯缺乏和語言知識的不足以期完成有效交際的任務。交際策略在二語習得中的運用使得學習者能更加靈活、有效掌握運用第二語言,提高其交際能力。這是視聽說課程的最終目標。因此在課程中我們要充分發(fā)揮交際策略的功能,讓學習者靈活運用,最終學以致用。
一、策略的運用
視聽說課程是培養(yǎng)聽說交際能力的主要形式,培養(yǎng)“英語+專業(yè)知識”的復合型涉外人才,使學習者在各種不同的情境下熟練運用英語知識與技能的能力。僅僅加強學生的理論知識是無法讓學習者真正將自己融入到現(xiàn)實交際過程中的。局限于課本知識,往往會讓學習者無法靈活發(fā)揮自身的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有意識地靈活使用交際策略,能夠有效地加強學生的語用能力,完善學生的交際能力。外語學習者在實際的交際過程中由于不同個體之間的語言知識的差異會產(chǎn)生一定的交流障礙,所以從交際的角度定義交際策略就是為了彌補這種認知的差異而采用的方法和技巧[1]。交際策略能力是交際能力的非常重要的構成部分之一,有利于學習者靈活運用知識,提高交際過程中的應變能力。在種類繁多的各種理論體系的交際策略中運用最為普遍的應該屬于Tarone的社會交互交際策略與Faerch和Kasper的心理交際策略。Tarone認為從語言具有交互性特質(zhì)的角度認定交際策略是彌補交際中二語學習者語言能力不足的一種手段。交際策略是當會話者在已有的知識儲存中無法調(diào)取意義表達所需的詞匯以及相關的知識,試圖就意義相互達成協(xié)議。提出以下交際策略:回避、轉述、求助和模仿,后來(1980)調(diào)整為:轉述、借用、求助、手勢語和回避。Tarone的分類為后來的研究提供了較系統(tǒng)的框架,許多分類都是建立在此模式上。Faerch和Kasper(1984)從心理語言學的角度,指出交際策略是個體在完成一定的交際任務的過程中遇到了很難躍過的障礙,調(diào)用潛意識中存在的計劃解決遇到的困難以達到有效交際的目的。視聽說課程并非簡單地將口語與聽力疊加,而是兩種語言技能的融合,使學習者的語言輸出順暢。在交際活動中,學習者經(jīng)常會無意識地運用交際策略,因為學習者在交際前很難將可能涉及的所有知識準備好;其次,交際活動中往往會出現(xiàn)超出學習者掌握知識范圍的話題。當這些情況出現(xiàn)時,學習者就會下意識地使用轉述、回避和求助這三種交際策略,從而使交際活動順利完成。由此可見,如果學習者能有意識地將交際策略運用于商務英語視聽說課程的學習過程中來的話,將會使學習者的聽說能力有一個大的提升。
1轉述
轉述是指語言學習者換一種表達方式來表述自己想要表達的語句或詞匯。在學習者在課堂上模擬交際的過程中會遭遇一些超越他們語言能力的句子或詞組,這些語句與詞組很可能在現(xiàn)實交際中很難被外國人理解,這時學習者可以采用轉述策略[2]。例如:“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翻譯成 “Three cobblers equal Zhuge Liang”,這樣的翻譯對中國文化不理解的外國人是很難理解的,因此這句話可以翻譯成“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Zhuge Liang, the mastermind”, 適當?shù)难a充說明,就能讓雙方的溝通更簡單、順暢,更有效率。
2回避
回避是指學習者消極地應對學習過程中遇到的一些難點、不理解的知識點,主動放棄某些規(guī)則、詞匯或表達方式的使用,還包括對某一話題的回避和對表達某一信息的放棄等。使用這一策略并不是鼓勵學習者在交際過程中消極作為,忽略甚至放棄某些交際信息,而是要求他們在不影響傳遞信息真實性的前提下,對有些他們不理解或不方便傳遞的信息進行篩選、回避。例如:學習者在課堂上進行即興對話練習,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學習者對另一方的某些語句或詞組不熟悉或不能確認的情形,這時學習者往往會選擇較簡單的單詞甚至是從句來解釋說明,以保證交際過程的順暢進行。
3求助
視聽說課堂上的交際模擬大多是以小組形式進行,因此學習者在交際過程中碰到問題時,無法順暢進行交際,尋求組員或交際另一方的幫助是一種有效的方式。學習者的視聽能力發(fā)揮受語境等多種因素影響,在交際過程中碰到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時可以通過語言求助,例如,如果對方語速過快,可以禮貌地要求對方放慢語速或重復一遍,這樣既避免不理解造成無法溝通,也可以防止理解錯誤造成交流障礙;還可以通過肢體語言進行求助,通過語言學習者的肢體動作及面部表情輔助其表達,以達到向組員或交際對象求助的目的[3]。
二、以情景對話為媒介培養(yǎng)學生使用交際策略的意識以真實的生活情境為依托進行視聽說課堂多模態(tài)視聽說全方位的情境模擬對話。在傳統(tǒng)的課堂中學習者和教授者的注意力都放在糾正語言的錯誤上,這從某種程度上阻止了有效交際的順利進行。對話者的目的不自覺地放到避免錯誤上而不是有效的交際上,為了避免錯誤,學習者會傾向于選擇有把握的詞句而不會使用其他的交際策略尤其是成就策略。而情境對話中對話者之間的信息差會促使對話者獲得有效信息的欲望,這種欲望會讓對話者將注意力從糾正錯誤上轉移到有效交際的正確目標上,促使對話者更好更有效地使用交際策略。
例子:
Task:to choose the most suitable products for the customer.
Student A has been given several different kinds of products to make a choice from.
Student B acting as the salesman are trying persuade the customer to buy sth.
學生在完成如上設置的情境對話時,為學生甲預先已經(jīng)作出了選擇,而學生乙扮演的是銷售員的角色,對這部分的信息是未知的,他只有獲得顧客對這些產(chǎn)品評價的內(nèi)心的信息,才能更好地幫助顧客選擇。因此,學生天然好奇心促使他們竭盡全力地有效地使用所用的交際策略來知道同學的真實的想法和喜愛。顯化的知識在自然的情境對話的過程中通過交際策略的使用逐漸隱化為學習者能夠充分認知和駕馭的語言知識。
結語
在視聽說課程教學中,學生會無意識地使用交際策略,但僅僅無意識地使用是遠遠不夠的。教師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主動運用交際策略的能力,提高學生適當使用策略的意識,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注重語言輸入的同時更要強調(diào)聽說的語言輸出。培養(yǎng)學生交際策略的運用能夠有效地改善學生的語用能力,而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是英語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
參考文獻:
[1]王立非.國外第二語言習得交際策略研究述評[A].文秋芳.英語學習策略理論研究[C].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200—201.
[2]劉乃美.交際策略研究對我國外語教學的啟示[J].外語界,2005,(6).
[3]Faerch,C. and Kasper,G. 1983. Strategies in Interlanguage Communication[M].London:Longman,1984.
(責任編輯:劉東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