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宇 蘇金萍 董莉
摘 ? ?要:本文以《隴上民間工藝品賞析》課程為例,從多元化視角對民間美術課程課前準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課程形式等方面進行了設計和探討,并對教學實踐進行了得失總結。
關鍵詞:多元視角 ?民間美術課程 ?教學設計 ? 實踐研究
《隴上民間工藝品賞析》課程是我校2008年針對全體學生開設的一門公共藝術課程,主要以甘肅地區(qū)民間美術為主,并結合其他地區(qū)民間美術作品進行介紹,使學生了解民間美術的概念、種類及藝術特征,提高學生對民間美術作品的欣賞能力,使學生對本民族傳統(tǒng)文化有更深刻的認識和感悟,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開課幾年來受到學生的歡迎,并成為學校公共藝術課程中比較有特色的一門課程?;仡檸啄陙磉@門課程的整個教育教學活動既有經驗的積累和收獲,又發(fā)現一些問題和不足,值得進行總結和分析。
一
課程開設之前我們做了大量準備工作,主要包括:
一是對學生具體學習狀況進行調研、分析。我們對在校一至三年級學生進行了抽樣調查和隨機訪談,調查發(fā)現幾乎所有學生對民間藝術都有所了解,但僅限于知道幾個不同種類。極少數學生對一些民間藝術種類有較深入的了解,主要因為參與過家鄉(xiāng)民俗活動或者民間藝術創(chuàng)作,多數學生對民間藝術基本知識、藝術特征、創(chuàng)作特色和蘊含的文化意義都了解極少,充分顯示學生對民間藝術了解甚少,知之甚少,民間藝術及其蘊含的文化意義對大學生來說嚴重缺失,充分顯示了這門課開設的必要性。
二是對已經開設的公共藝術課程進行梳理。當前,學校已經開設了《音樂修養(yǎng)》、《美術欣賞》和《藝術美育》等課程,沒有獨立的關于民間藝術的課程,即便開設課程中有部分相關民間音樂、民間美術和民間工藝的內容,但因為所占比例極少,講授中大都是簡單介紹,缺乏更深入的探討,因此將民間藝術作為主要內容引入課堂很有必要。一方面可以拓展公共藝術教育空間,為學生提供更新穎的藝術學習環(huán)境,另一方面有利于借助民間藝術強化民族傳統(tǒng)文化學習和教育,特別對中醫(yī)藥專業(yè)的學生更利于從這一方面接受和感悟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提高其文化素養(yǎng)。
三是根據調研和分析結果,對課程進行定位。因為是面向全體學生的一門公共藝術課,必須兼顧各種不同層次的學生,課程既要有一定的理論深度和對文化意蘊較深入的介紹和分析,又要體現其普及性,即從更廣面上對民間藝術相關基本問題及作品進行賞析和介紹,還要兼顧其趣味性,有一定的學術性。
學校所在地甘肅位于中國西北部,古絲綢之路穿越全境。境內有漢、回、藏、東鄉(xiāng)、保安、裕固等多個少數民族共同生存,創(chuàng)造了豐富燦爛的民族民間藝術,呈現出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名家輩出,藝術成果豐富,藝術特色鮮明的特征。這些帶有原生態(tài)味道的民間美術品,不僅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還傳遞著深厚的文化信息,這些都是得天獨厚的寶貴資源。有鑒于此,我們最終確定以甘肅地區(qū)民間美術為主要資源進行課程開發(fā),同時將其他地區(qū)的民間美術種類引入課堂,形成一個可以比較和凸顯特色的大的民間美術研究背景。因為甘肅地區(qū)民間種類豐富分布很廣,最后選取了幾個具有代表性的種類如慶陽香包刺繡、隴東皮影、臨夏磚雕等作為課程主要內容,又因為有些民間美術有很強的工藝性如民間泥塑、雕刻,所以征求各位專家老師的意見后將課程命名為《隴上民間工藝品賞析》。
二
在此基礎上,對整個課程教學活動進一步進行分析和設計。
首先,調整教學理念,從多元化角度對課程進行分析。通過多年藝術教育實踐我們已經感覺到單一化的教育教學必須摒棄,多元化教育教學方式才是出路。多元化是基于當今多元文化共存發(fā)展并影響這個社會進程背景下產生的一種認識和感知事物的方式,要求以更開放的態(tài)度面對不同觀點,尊重多元文化價值,從多個視角和概念認識和解釋世界。在具體教育教學中強調教師既是知識的主要傳導者,更要成為學生的傾聽者和對話者,提倡教師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和個體差異,重視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能力,重視整個教學的多元化設計。就本課程來講,因為以提高審美能力,進行傳統(tǒng)文化教育,提高綜合素質為最終目的,因此從教學內容、教學形式、課程形式等方面都要進行多角度考慮,以多元化方式進行設計,構建一個開放的、多維的、立體化的民間美術學習空間,讓學生有更多機會多角度體驗、感受和把握民間美術,全面體現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性,充分調動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和水平。
其次,精挑細選,對課程內容進行多元化設計。甘肅地區(qū)民間美術資源豐富,主要包括:隴東皮影、臨夏磚雕、天水雕漆、甘谷脊獸、蘭州刻葫蘆、裕固族刺繡、藏族服飾、夏河拉卜楞寺唐卡 、酒泉夜光杯等,為教學資料收集和選擇提供了比較便利的條件。經過反復比較斟酌,最后選擇了甘肅民間刺繡、甘肅民間剪紙、甘肅民間皮影、甘肅民間雕塑等五個大類為主作為課程內容,這些內容包括:慶陽香包刺繡、慶陽剪紙、環(huán)縣皮影、臨夏磚雕、蘭州刻葫蘆、儺面雕刻等不同種類的民間美術。之所以選擇這些內容,主要因為:一是這些民間美術品類是甘肅地區(qū)最具代表性的,有眾多關于它們研究的文章和著述,基本已經形成了比較系統(tǒng)科學的認識和觀點,為課程理論化、深入化奠定基礎。二是盡管品類不同,但其包含的民間藝術創(chuàng)作思想、創(chuàng)作心理、造型手法和特色,特別是它們顯現出的地域性特色和蘊含其中的文化內涵都表現出一致性,是共通的,利于學生體驗、感悟和領會傳統(tǒng)文化的意義。三是這些民間美術品類是最貼近學生生活的,最接地氣的。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接觸到較多的民間美術作品,加之多數是本地區(qū)的民間藝術品,易與學生產生親近感。確定這些內容,主要是想借助多品類的民間美術,拓寬學生視野,讓學生從不同角度體驗民間藝術的魅力,充分感受蘊含其中的文化意蘊,熱愛學習傳統(tǒng)文化。
再次,以實踐為主,對教學方式進行多元化設計。選擇了教學內容又應該采取怎樣有效的教學方法才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這也是相當重要的問題。懷特海曾精辟地指出:“學習過程存在一種從屬的應用性活動。”①■杜威認為真正的知識和富有成效的理解是探索和行動的產物,未被應用的知識是沒有意義的知識。對學生而言,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理論學習必須結合實踐體驗才可以完成知識結構建構,產生有效學習。藝術是十分感性的,在很大程度上靠學習藝術的人自己體會和感悟,這種感悟需要在具體情景中才能獲得最佳效果,即只有通過親身接觸才能獲得更多對藝術的認識和理解。
民間藝術的學習也一樣,如果能深入其中親自實踐,獲得的感受和認識就應更加豐富和全面?;谶@種認識,我們將實踐作為主要教學方法,并且針對不同教學內容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法,主要采取做、畫、演、觀、找等方法。
所謂“做”主要指在學習中以技巧學習和創(chuàng)作實踐為主的教學方式。主要針對課程中民間剪紙、版畫等內容,學生可以通過學習畫、剪、刻、印等方法進行實際操作,同時在創(chuàng)作中感受和體會心理狀態(tài)變化,把握造型和用線規(guī)律和特色,通過這一系列過程逐漸領會蘊含其中的文化意義。所謂“畫”主要是針對皮影造型和儺面造型賞析等內容,讓學生結合皮影、儺面造型的規(guī)律和藝術特色,根據自己對人物的認識和感知進行人物形象設計,并以臉譜的形式描繪下來?!把荨敝饕亲寣W生參與到民間藝術活動中,課程中關于皮影和儺面的賞析離不開它們依托的表演,鑒于此盡量提供一定表演空間和場所讓學生參與到相關表演活動中,在唱、念、演中進一步獲得對皮影和儺面造型的認識和感受,充分感受到奇特的藝術魅力?!坝^”主要指觀摩相關視頻材料,因為條件所限有些民間美術作品很難直接呈現在學生面前,還有一些民間工藝品制作方法的介紹要借助視頻材料,以便讓學生獲得更清晰的認識。另外,以開放課堂形式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民俗館等,以便同民間美術更近距離接觸。還有“找”就是自己發(fā)現身邊的民間藝術作品,一般是課前先提出要求,設定目標,讓學生在課余時間尋找身邊的民間藝術家,發(fā)現民間美術作品,收集整理資料并加以總結。主要是督促學生不斷發(fā)現和感受身邊的民間藝術,培養(yǎng)一雙真正發(fā)現美的眼睛。
當然整個教學活動中采取的教學方式是因時因地加以調整,以更符合學生實際和教學實際狀況,或者以動手為主,或者觀摩與動手相結合,或者表演和討論穿插,等等,總之就是為學生提供更寬松、更開放、更活潑,充滿動感的學習環(huán)境,期望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教學中不但重視教師指導、引導下的學生實踐活動,同時借助理論知識的介紹鋪墊和最終回顧、討論和總結,完成整個教學工作。
最后,全面考慮,對課程形式進行多元化設計。改變目前民間美術課程只注重課前準備及課堂教學設計的狀態(tài),充分考慮課后學生的拓展學習和知識鞏固。主要包括:第一,開發(fā)網絡課程。網絡課程是借助因特網或其他數字化手段進行的教育、教學活動,使學生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有計劃地自主學習和反復學習,加之信息含量巨大,更利于學生建立符合自己學術興趣和適應性強的知識結構。根據網絡課程明顯的優(yōu)勢,我們開發(fā)了《隴上民間工藝品賞析》網絡課程,與課堂教學同步呈現,一方面是將課程素材、作業(yè)完成、問題討論等通過網絡呈現,使課后拓展學習進一步深入,另一方面將大量甘肅地區(qū)的民間藝術資源(圖片、視頻)等納入其中,對有限的課堂教學起到輔助和補充作用。第二,建立了學校網絡藝術平臺。用于教學共享的藝術教育網絡平臺——《馨·漫步》,為學生提供了相當數量的藝術課程學習資源,以及大量有關藝術的圖片、音樂和文字等信息材料,特別是民族民間藝術的相關資料,擴大學生學習藝術的視野,拓展藝術教育渠道。第三,建立了藝術論壇群。利用群的方便、快捷等特性,教師與學生形成了一個相互溝通藝術信息,共同交流藝術心得,展示藝術作品的良好互動平臺,營造了自由、寬松、有趣的藝術交流氛圍,讓學生課余也能感受到藝術的存在和魅力。
三
通過近幾年教學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首先,將甘肅地區(qū)民間藝術的豐富資源引進學校藝術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欣賞甘肅民間藝術,了解甘肅歷史文化及傳承規(guī)律的環(huán)境,創(chuàng)設了良好的了解、體驗和感悟民族文化藝術的平臺。同時,為學生從這一角度體驗、感受和享受藝術創(chuàng)設了新的空間,既有利于推進甘肅與其他地區(qū)文化藝術的交流與溝通,又為民族民間藝術的研究、繼承和發(fā)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其次,將不同民間藝術以適當形式納入學校藝術教育體系中,不斷提煉和完善,形成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課內課外相結合,情景與體驗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受益良多。有同學認為通過自己創(chuàng)作作品和比較分析,終于對哪些作品好,好在哪兒有了進一步認識;有些認為對甘肅地區(qū)特有的一些民間紋樣的特征和內涵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有些認為對如何欣賞這類作品有了較深的感受,有些學生要求教師再介紹一些制作方法,等等??偟目磥?,這門課程受到學生的歡迎,成為學校一門較有特色的藝術課程。
第三,通過本課程建設和教學探索,促進了學校其他民間藝術課程建設和實踐,我們以民族民間藝術資源開發(fā)為基礎形成的各類民間藝術課程,通過多種教學方式和手段在教學實踐中不斷運用和總結,強化了課程間的關系,形成了一個層次較為清晰,具有一定邏輯性的民間藝術教育課程群,充實了學校藝術教育體系,多角度強化了藝術教育效果。
第四,借助網絡技術開發(fā)的藝術學習平臺,為學生提供了相當數量的藝術課程學習資源,以及大量有關藝術的圖片、音樂和文字等信息材料,特別是民族民間藝術的相關資料,擴大了學生學習藝術的視野,拓展了藝術教育渠道。
四
教育教學活動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各方面因素的變化都會影響教學活動的成效,因此應該不斷結合這種改變加以調整。隨著教學實踐不斷進行,一些問題逐漸顯露,需要我們認真分析和解決。
首先,如何將甘肅地區(qū)民間藝術這些豐厚的資源嵌入音樂欣賞、美術欣賞、網絡藝術、藝術美育等相關課程模塊之中,有點有面地嵌入其中,讓學生對甘肅民間藝術的文化生態(tài)與藝術地理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因為這種了解必須建構在藝術學知識體系之中,學生才能將民間藝術中的藝術精髓內化于心,使民族文化藝術教育在新時期在傳統(tǒng)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成為可能。
其次,因為參與教學工作的教師沒有專門從事民間美術研究的,對于民間藝術一方面研究不夠深入,另一方面實際接觸比較少,導致知識結構和教學能力仍存在不足,因此在教學和研究過程中更多地仍停留在對民間藝術表象的關注,缺乏對其深層次文化內涵的研究和關注,不利于引導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學習和了解。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供機會使教師深入研究民間藝術,從民間藝術中汲取更多有益的營養(yǎng),豐富民間藝術理論知識,擴展自身知識儲備,提高民族文化素養(yǎng),是需要關注的問題。
最后,目前計算機網絡技術與教學設計的結合僅限于如何將欣賞內容用媒體技術呈現出來,缺乏課后網絡技術如何發(fā)揮更大作用的探索,無法展示更多優(yōu)勢,達到預期效果。即與藝術教育教學需要相適應的計算機網絡知識和操作等應用整體能力不足,缺乏對多媒體技術的進一步挖掘和創(chuàng)新,對信息的合理利用不能真正達到教學要求。
注釋:
①付殿英.遙遠而有震撼的回音—懷特海的教育思想及其深遠意義.外國教育研究,2004,12.
參考文獻:
[1]毛攀云.地方高校如何講述民間藝術——以梅山民間藝術為例.高教探索,2015,5.
[2]閆莉.高校美術課程引入本土民間美術教育改革的分析.美術教育研究,2015,2.
[3]劉紅,孟凡春 .多元文化視角下的課程與教學.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3.
[4]寧小麗.高校美術專業(yè)中的民間美術教育——以豫西民間美術為例.美與時代(上旬刊),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