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流動兒童進入城市后,往往對自己是城市人還是老家人有所迷惑。這種身份認同的困難將影響流動兒童的班級適應(yīng),并有可能使其學習成績下降,并易出現(xiàn)心理、行為上的問題。因此,有必要從群體身份視角下出發(fā),分析流動兒童的班級適應(yīng)情況,這將為進一步地設(shè)計流動兒童的班級適應(yīng)培養(yǎng)方案打下明確的理論基礎(chǔ)。因此,研究首先在梳理清楚群體身份認同概念的基礎(chǔ)上,對流動兒童的群體身份認同結(jié)構(gòu)、流動兒童的同伴關(guān)系和流動兒童的班級適應(yīng)情況三方面進行了探討,并最后做一展望。
關(guān)鍵詞:流動兒童;班級適應(yīng);理論依據(jù)
流動兒童是中國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下出現(xiàn)的“被動”人群。2013年全國婦聯(lián)發(fā)布的《全國農(nóng)村留守兒童、城鄉(xiāng)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數(shù)據(jù)表明,城鄉(xiāng)流動兒童規(guī)模達到3581萬。流動兒童大多隨父母務(wù)工進入城市,因此他們是被動進入城市。這種被動進入城市的狀態(tài)容易造成流動兒童社會融入困難和出現(xiàn)心理問題。研究證明,流動兒童是脆弱、敏感而自卑的,不愿意和他人交流溝通與合作,有被歧視的感覺。在較多負面情緒的包圍下,流動兒童還易出現(xiàn)負面行為,甚至是反社會行為。而流動兒童的父母大多為從事繁重體力工作的勞動者,故少有時間和知識幫助流動兒童解決心理和行為上的問題。雖然流動兒童和城市兒童同在一座城市,但他們的生活狀態(tài)和環(huán)境卻有天壤之別。特別是大多數(shù)流動兒童進入城市后,更多時間是在班級中。對班級生活的適應(yīng)性將直接影響他們的行為方式。但是,學者研究表明,流動兒童的社會適應(yīng)與其看待自己的方式,也即身份認同,是息息相關(guān)的。因此,有必要在梳理身份認同的概念基礎(chǔ)上,對流動兒童的班級適應(yīng)做一分析。
一、身份認同的視角分析
人類是社會性生物。因此,人類總是對群體組織有濃厚的情感依戀。一旦個體認定自己為某群體的成員后,他就會認為自己的命運從此以后和這個群體息息相關(guān)。例如,球迷會將自己所崇拜的球隊表現(xiàn)內(nèi)化,甚至會因球隊較差的表現(xiàn)而出現(xiàn)負面的生理、心理反應(yīng)。即使這些組織不存在實體,而僅是一些符號表現(xiàn)。但只要個體認同了它,就會保持著忠誠。身份從方方面面都影響著個體的行為。研究發(fā)現(xiàn),若個體在囚徒困境實驗中面對沒有群體身份的個體,他們通常會選擇和合作。但若他們知道自己面對的是外群成員,便會選擇競爭,這種現(xiàn)象便是群組差異。造成群組差異的原因是個體對外群成員的恐懼和不信任。同時,當不同群組(而非個體)在一起工作時,人們通常會認為外群體成員會在工作中作弊耍花招。這也為他們先發(fā)制人地展開攻擊找了個合適的借口。而且,人們還傾向認為外群成員會對自己做出侵犯行為。所以,人們也會差異地對待內(nèi)群和外群成員。個體在區(qū)分內(nèi)群和外群成員時,分類標準可用膚色、種族等先天標準,也可用職業(yè)、宗教信仰等后致標準。身份認同的實驗已經(jīng)證實兒童更愿意幫助內(nèi)群成員,甚至有貶損或傷害外群成員的傾向。人們傾向認為和內(nèi)群成員比較,外群成員道德觀較差而且不值得信任。同時,一旦人們發(fā)現(xiàn)外群成員處于不利狀態(tài)時,他們還會有幸災樂禍的心態(tài)。顯然,群體身份認同的差異決定了個體行為方式的差異,也決定了個體間的交往模式。
二、群體身份認同視角下流動兒童的班級適應(yīng)情況
1.流動兒童群體身份認同的結(jié)構(gòu)
流動兒童的群體身份認同決定了他們將以怎樣的方式去界定自己和面對他人。不同的身份選擇方式,也代表了流動兒童對“社交性”的認知和界定差異,也必然影響他們在城市生活中的狀態(tài)。造成流動兒童充滿負面心理狀態(tài)的主要原因是流動兒童進入城市后的社會認知沖突,其中一個表現(xiàn)便是流動兒童的身份內(nèi)化狀態(tài)。不同的身份內(nèi)化狀態(tài),將影響流動兒童助人行為的表現(xiàn)。這與流動兒童無法正常融入城市,無法正常認識自己的身份有莫大的關(guān)系。而已有的研究也表明,流動兒童身份認同的矛盾還會影響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并不利于其社會融合。而劉欣構(gòu)建的流動兒童城市社會認同理論則認為流動兒童的城市社會認同是一個由內(nèi)及外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層次結(jié)構(gòu)。其中,流動兒童城市認同的最外層是行為趨同、中間是情感歸屬,而最內(nèi)在核心則是核心價值。因此,改變流動兒童認知時,不能夠簡單地局限在其外圍行為是否改變,更應(yīng)該從流動兒童的情感歸屬和核心價值來看。考慮到核心價值是群體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我們有必要探討流動兒童群體身份認同和同伴關(guān)系的相互關(guān)系。
2.流動兒童的同伴關(guān)系
另外一方面,流動兒童的群體身份認同也必然會影響其同伴關(guān)系。畢竟,和諧的同伴關(guān)系有利于流動兒童樹立起社會角色的正確認知。鄭友富和俞國良則認為同伴交往對兒童的身份建構(gòu)有重要作用。流動兒童之所以社會融入的狀況差,身份認同易模糊,其主要的原因是他們經(jīng)常出現(xiàn)“低人一等”的念頭。這樣的念頭使流動兒童在面對城市兒童時,往往容易出現(xiàn)自卑情緒,從而導致其不容易進入到城市兒童的群體中。雷有光也認為,正是由于流動兒童的邊緣化地位使其在同伴交往中處于不利的地位。雖然流動兒童渴望融入城市生活,和城市兒童成為好朋友,但由于他們的自卑情緒和弱勢地位,使其容易認為城市兒童是不友好的。最后,大多數(shù)流動兒童在城市融入嘗試受挫后,便會選擇放棄融入城市生活,轉(zhuǎn)向和其他流動兒童交往。范興華也認為,老家認同嚴重的流動兒童不愿意和城市人群接觸,甚至會排斥城市人群。而城市認同則讓流動兒童愿意融入城市中,愿意和城市兒童交朋友,有更親密的互動。
3.流動兒童的班級適應(yīng)
大多數(shù)研究都表明,流動兒童傾向于將自己視為城市的“外來者”。而研究者通過城市中第三方視野得出的結(jié)論也驗證了流動兒童對自己的定位和看法。其中,白文飛通過對社區(qū)居民和學校老師的調(diào)查中也從第三者的視角驗證了如上結(jié)論,他們認為在城市社區(qū)居民和學校老師的眼中流動兒童是進入城市的“外來人員”。儼然,流動兒童的群體身份認同符合身份傳播理論所認可的雙向評價原則。即,流動兒童目前的身份認同現(xiàn)狀一方面是由于其自身的原因造成,另一方面也是由社會整體的環(huán)境造成的。這種雙向影響必然造成流動兒童無法適應(yīng)城市生活,歧視知覺明顯,最終使流動兒童形成封閉式的小群體。
由于流動兒童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中度過,因此其社會融入較差的狀態(tài)最終必然延續(xù)在班級中。徐志剛認為流動兒童的身份認同危機也會延續(xù)到班級認同中,并形成危機。其中流動兒童班級認同危機主要有五個表現(xiàn):第一,與非流動兒童交往的貧乏;第二,班級活動的參與度不高;第三,班級歸屬感的缺失及各類心理問題的產(chǎn)生;第四,分割的個人群組出現(xiàn);第五,班級認同的轉(zhuǎn)移。在以上五個表現(xiàn)中第一點和第四點應(yīng)特別注意。目前,大多數(shù)接受流動兒童的公立學校都實行將流動兒童和城市兒童安置在一起的混合教學班級模式。這種模式原本的目的在于保證班級中成員結(jié)構(gòu)合理和多元,并促發(fā)流動兒童和城市兒童的相互了解與交融。但目前已有調(diào)查表明,在問及是否主動和城市兒童交流時,有28.9%的流動兒童表示僅“有時”會和城市兒童交流,18.2%的流動兒童表示自己“偶爾”會和城市兒童交流,5.9%的流動兒童表示自己“從來沒有”和城市兒童交流過。顯然,流動兒童的在班級中的表現(xiàn)有悖于班級劃分時教育理念設(shè)計的初衷。同時,班級中流動兒童和城市兒童欠缺的溝通將必然導致兩類群體間的誤解和分歧增加,最終也將造成彼此的相互疏遠。而第四點則意味著在班級中存在由流動兒童組成的亞群體。流動兒童在班級中無法獲得歸屬感時,他們便會轉(zhuǎn)而相互“抱團”形成可以寄托精神的班級亞群體。已有調(diào)查顯示:24.9%的流動兒童對城市兒童表現(xiàn)出了較強的敵意,并發(fā)出自強宣言或口號。所以,在班級中存在流動兒童的亞群體也是情理之中的。這種亞群體雖然可以使得流動兒童暫時找到依靠,但是從班級整體上來看,它卻可能會造成整個班級的分裂,甚至會出現(xiàn)流動兒童與城市兒童之間的對抗。
三、研究展望
綜上所述,分析流動兒童的助人行為時,從群體身份認同視角探討流動兒童的班級適應(yīng)具有深刻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在理論方面,群體身份認同作為連接群體背景和個體情景的恰當概念工具,使我們在研究班級適應(yīng)時能兼具微觀的個人研究層次和中觀的群體研究層次。通過群體身份認同概念使我們能夠在現(xiàn)實的班級背景下把握流動兒童的行為模式及同城市兒童相比較而言的行為差異。
參考文獻:
[1]陳陽.流動兒童助人行為特點及促進:基于群體身份認同視角[D].遼寧師范大學,2015.
[2]陳陽.群體身份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7(03):371-376.
[3]鄭友富,俞國良.流動兒童身份認同與人格特征研究[J]. 教育研究,2009,21(05):99-102.
[4]劉欣.流動兒童的城市社會認同特點及其作用[D].首都師范大學,2013.
[5]雷有光.都市“小村民”眼中的大世界:城市流動人口子女社會認知的調(diào)查研究.教育科學研究,2004,20(06):27-31.
[6]范興華,方曉義,劉楊,等.流動兒童歧視知覺與社會文化適應(yīng):社會支持和社會認同的作用.心理學報,2012,12(05):647-663.
[7]白文飛,徐玲.流動兒童社會融合的身份認同問題研究:以北京市為例.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9,15(2):18-25.
[8]徐志剛.城市流動兒童的班級認同危機探討.教育觀察:上旬刊,2014,34(09).
[9]吳新慧.流動兒童社會融入狀態(tài)分析:以杭州市為例[A].浙江省社會學學會、浙江省林學院.秩序與進步:社會建設(shè)、社會政策與和諧社會研究:浙江省社會學學會成立二十周年紀念暨2007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浙江省社會學學會、浙江省林學院,2007.
[10]申繼亮.透視處境不利兒童的心理世界[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20-25.
作者簡介:陳陽(1980—),遼寧沈陽人,男,漢族,沈陽工程學院文法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社會心理學向。
項目信息:本文為遼寧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基金項目,遼寧省罪錯青少年群體社會管理機制創(chuàng)新研究(L11DGL01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The Class Adaptation of Floating Childr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oup Identity
Chen Yang
Abstract:After floating children immigrating to city, they usually confused the city people with hometown people. The difficulty of identity recognition will affect the class adaptation of floating children and make them fall behind in their study and evoke some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questions. So,its necessary to analyze the class adaptation of floating children from the group identity perspective. Thus, this study firstly combed and analyzed the concept of group identity. Based on that, these studies discussed the structure of group identity of floating children,the peer relationships of floating children and the class adaptation of floating children. Finally, it looked forward to some trends and issues.
Key words:floating children;class adaptation;theoretical basis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