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文慶
摘 要 語文教學改革對現(xiàn)代文的教學改革應該是豐富多彩、百花齊放的,但對文言文教學改革涉及不多。放眼初中文言文課堂教學,從內容上仍停留在對字、詞、句子的翻譯上,從教學方式上仍以教師串講,學生記錄為主。由于初中學生生活經(jīng)驗有限,對文言詞語積累較少,學生理解不深刻,所以隔一段時間再來復習時,學生便遺忘了很多。因此,認真研究文言文教學,探討符合文言文教學特點的方法和規(guī)律,從而提高文言文教學的效率就迫在眉睫了。
關鍵詞 初中語文 文言文 誦讀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2-0090-02
回顧多年來的初中語文文言文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效果,可以發(fā)現(xiàn)以往的文言文教學存在著一定的誤區(qū):往往只是教師在黑板上逐字逐句翻譯,學生在書本上逐字逐句記錄,師生之間只是在機械地按部就班,在這個過程中忽略了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發(fā)散思維能力。經(jīng)常造成的結果就是,學生會因為晦澀的文字和冗長的解釋而對文言文望而生畏,不能體味到其中蘊涵的意義,更不用說在學習中找到樂趣,繼承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等目標了。結合以往的教學經(jīng)驗和自身的小范圍的實踐,我認為目前初中語文文言文的教學應該推陳出新,尤其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激發(fā)興趣,營造氛圍
抓住學生思維的興趣點,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求知的內驅力,以促使學生進入積極、愉快的學習狀態(tài)。在導入新課時,教師應該注重根據(jù)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合理的情境,營造良好的氛圍,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通常我采用以下形式:
(1)以故事傳說引出課文,激發(fā)興趣。如《木蘭詩》一文,花木蘭的故事是家喻戶曉的,讓學生講講他們知道的木蘭的故事,談談對人物形象的看法,學生在把握歷史背景及花木蘭的故事后,對《木蘭詩》所表達思想內容的理解也會簡單快捷得多,特別在背誦時會輕松許多。
(2)以成語名句引出課文,激發(fā)興趣。如“溫故知新”、“豁然開朗”、“三顧茅廬”等成語,課前可讓學生預習這些成語的本意、引申意及出處,增強學習《論語》、《桃花源記》及《出師表》等課文的興趣。還可以引導學生掌握文中的成語。
(3)以精美語段引出課文,激發(fā)興趣。文言名篇都有精彩的語段,或長于描寫,或重于敘述,或偏于議論,教師把這些精美“點心”拿出來先讓學生嘗一口,嘗到“甜頭”后自然可輕松地組織新的教學活動。
二、反復誦讀,領悟內涵
現(xiàn)代文學習尚需多讀,更何況文言文學習。現(xiàn)在初中學生學習文言文沒有語言背景,這更需要多誦讀。首先,要讀準,文言文中有很多的字與今天的讀音不同,意思也不同,讀準還應做到準確斷句,準確斷句直接影響到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其次,要反復誦讀,只有通過反復誦讀,才能不斷積累詞語的用法和重要的語法現(xiàn)象,掌握文言文內在的韻律和節(jié)奏感,才能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才能讀出文章的韻味來。
目前收錄到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或是個人抒懷,蒼茫大地誰主沉浮之慨嘆;或是山川秀麗,江山如此多嬌之流連;或是民間逸事,民風淳樸純凈之敘述;或是諄諄教導,一家一言之教誨??傊渲胁粌H傳達了本身所要表述的故事,還經(jīng)常會涉及到文化背景和美學渲染。如果只是生硬地背詞誦句,其間的文學和美學意味則往往會遺失。這就要求學生不能只是狹隘地將文章割裂開來,要宏觀地對文章進行把握,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讀。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睆闹锌梢钥闯隼首x的重要性。通過朗讀,可使學生在未接觸細枝末節(jié)之前對文章進行俯瞰,在此基礎上也更容易把握文章成文的背景和其所抒發(fā)的主旨。同時在誦讀的過程中還可以認識生詞,熟練斷句,可謂一舉兩得。
三、精當分析,加深理解
一篇文言文,學生不能僅僅停留在句子的翻譯上,還需要我們對課文進行精準的分析,通過討論分析,加深學生對課文內涵的理解。
對于文言文,可以根據(jù)作者思想感情的發(fā)展變化來進行分析,或根據(jù)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來進行分析。對文章進行分析,一定要突出重點,切忌面面俱到,泛泛而論,一定要使學生真正學有所得。
四、“因材施教”和“因文施教”有機結合
因材施教是兩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來的,旨在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給予其不同的教學方式。一直以來這個觀念都在影響著教師們并且成為大家努力的目標。由于學生多、課時少、教師精力有限,往往很難做到“因材施教”,大多數(shù)情況下只是在課堂上用一種方式教所有的學生。文言文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契機,可以把“因材施教”和“因文施教”結合到一起。這是因為學生們可以根據(jù)自己興趣的不同針對不同的文章成立自己的興趣愛好組,橫向比較來看,同一篇文章可以在不同的興趣小組中找到不同側重點的解讀;縱向來看,不同的文言文都可以在這樣的自我學習、互相交流探討的方式中得到詮釋。
(責任編輯 陳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