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述旭
【摘 要】《品德與生活(社會)》的教學活動一定要從學生真實的生活源頭出發(fā),營造有利的學習環(huán)境,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感官去認識,用喜歡的方式去體驗。以活動為紐帶,用自己的大腦去思考,用心靈去感悟。只有這樣,才能使《品德與生活(社會)》的課堂教學真正做到回歸生活。
【關鍵詞】認識社會;體驗;感悟;回歸生活
《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基本理念告訴我們: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會做人是課程的核心,學生的生活及其社會化需求是課程的基礎,提高德育的實效性是課程的追求。學生的品德與社會性發(fā)展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學生的生活對本課程構建具有重要的價值。課程必須貼近學生的生活,反映學生的需求。小學生的特點是:“告訴我,我會忘記;給我看,我會記??;讓我參與,我才會明白?!币虼?,教學活動一定要從學生真實的生活源頭出發(fā),營造有利的學習環(huán)境,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感官去認識,用喜歡的方式去體驗。以活動為紐帶,用自己的大腦去思考,用心靈去感悟。只有這樣,才能使《品德與生活(社會)》的課堂教學真正做到回歸生活。教學中我的具體做法是:
一、創(chuàng)建平臺收集調查,使教學源于生活
新課程標準強調:《品德與生活(社會)》是學生生活或社會化的啟蒙教育課程,是一門從學生社會生活實際出發(fā),旨在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社會性發(fā)展的綜合性課程。對小學生來說,他們對品德與生活(社會)的認識還處于模糊的狀態(tài),對周圍的環(huán)境和氛圍還不是很在意,存在盲點甚至誤區(qū)。只有將生活實際和課堂教學相結合,才能讓學生真正地走進社會。如,在教學《安全伴我行》時,我結合本單元的教學理念,課前指導學生采訪父母長輩,看書報、電視,查資料實地考查,走向社會進行調查了解,課堂上結合自己的遭遇暢談交流。學生收集了許多有關防火災、防溺水、防觸電、防車禍、防遭遇陌生人等不安全因素造成嚴重后果的小資料,進一步加深了對“消除隱患防事故”的認識。使學生從小就樹立起安全防患意識,珍愛生命,健康快樂地過好每一天??梢?,教師的首要任務就是為學生創(chuàng)建平臺,通過收集、采訪、調查等活動,提高小學生的認識,真正使教學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讓《品德與生活(社會)》的教學回歸到學生實際生活中去。
二、創(chuàng)設情景參與其中,在教學中體驗生活
現(xiàn)在,我們使用的《品德與生活(社會)》教材,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是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教學中我們一定要憑借學生的生活實際,精心去創(chuàng)設一些生動的生活情景,激發(fā)學生的熱情,引發(fā)其思考,促使其參與,體驗生活的美好和快樂,爭取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生活體驗空間和社會實踐的機會。如,在教學二年級上冊《秋天的保健》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快地進入角色,喚起他們的情感,課堂上我讓學生進行情感體驗。教學一開始,我就安排學生觀看錄像,秋天氣候干燥,晝夜溫差較大,有些孩子容易感冒、咳嗽、發(fā)燒,甚至由流感病毒引起急性呼吸道傳染病而誘發(fā)肺炎或心力衰竭致死。小小的感冒,會威脅到寶貴的生命,給許多家庭蒙上了抹不去的陰影。觀后,學生會產(chǎn)生“身臨其境”的感覺。然后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大家一致認為預防的措施是:平時要講究衛(wèi)生、多喝水、不挑食、多吃水果蔬菜、通風換氣、注意氣候變化及時增減衣服、多鍛煉身體等。類似的活動情景還有:討論交流、情景模擬、角色扮演、小品話劇、教學游戲、參觀訪問、表演欣賞等,它有利于指導學生的生活,去培養(yǎng)各種生存技能??梢姡處熤挥性谡n堂上,努力創(chuàng)設一些生動有趣的、學生比較喜歡的生活情景,激起學生的積極熱情參與其中,才能在教學中讓學生真正體驗到生活帶來的樂趣。
三、走出課堂了解社會,讓教學走向生活
《品德與生活(社會)》課是一門以生活、社會為背景,以學生生活經(jīng)驗為基礎的學科,它是以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相結合的方式而進行的活動。因此,我們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開展社會性調查、社會性服務等課外活動,讓學生真正走向社會,認識社會,走進生活。例如,在教學五年級上冊《紅綠燈》一課時,我讓學生走出校門放眼于社會。上下學階段,留心觀察自己的父母是否遵守交通規(guī)則,若有不軌行為,你該如何對待?通過這樣的活動,不僅促使學生自己懂得遵守交通規(guī)則,同時也督促身邊的人改掉不良的行為和習慣,用自己良好的行為影響了社會。類似的社會活動還有:操場集會、圖書館看書、電影院看電影、乘坐公交車、參觀烈士陵園等。教育學生從小要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講究公共道德,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梢?,只有通過類似這樣的社會實踐活動,才能讓學生真正地走出課堂,走進現(xiàn)實生活,去認識社會,去了解社會。
總之,《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的教學源泉在于學生的社會實際生活。在教學中堅持不斷地探討研究,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引導學生去關注現(xiàn)實生活,親身參與社會實踐,才能培養(yǎng)出具有良好道德品德、行為習慣和社會實踐能力的人才,才能促進其全面健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