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星星
【摘 要】歌唱對幼兒的成長發(fā)育有積極作用,歌唱可以擴展幼兒的肺活量,對兒童肺部發(fā)育和呼吸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幫助,也是兒童最容易接受的學習形式。歌唱能力亦是幼兒教師必備的重要職業(yè)技能。本文主要研究了在整個幼師聲樂教學中,如何通過有效的演唱訓練方法高效進行發(fā)聲訓練,從而提高幼師培養(yǎng)效率,為幼教事業(yè)輸送優(yōu)秀合格人才。
【關鍵詞】學前教育;訓練方法;聲樂教學
目前,很多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都是采用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來進行訓練,經過大量時間的真假混合聲訓練,很多學生可以演唱很多具有難度的聲樂作品。當學生走向崗位,發(fā)現兒歌的音域只在c1-d2時,學生內心矛盾,處境較為尷尬:如果用美聲唱法混合聲來演唱兒歌,風格迥異,兒童不接受;如果用“白聲”演唱,則演唱吃力。用什么樣的方法來演唱兒歌,用什么樣的音質打動兒童,成了幼師的課題;用何種演唱訓練方法即符合職業(yè)需求又兼顧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的學情,高效進行發(fā)聲訓練,是當前學前教育專家、聲樂教學工作者必須面對的問題。
一、三種主要唱法的比較
美聲唱法緣起于意大利,五四運動以后傳入我國,積極推動了我國的聲樂演唱事業(yè),是專業(yè)院校培養(yǎng)聲樂歌唱人才的訓練方法。美聲唱法的特點:“通、實、圓、亮、純、松、活、柔”。聲音通暢是美聲唱法的第一大標準,聲音結實、音量大、持久性強、具有穿透力,是美聲唱法另一顯著特征。美聲唱法在演唱時,強調身體放松,形成共鳴腔體,追求“金屬音”。在歌唱時,美聲唱法要求聲音注重表達,要具有線條感、對比性,對氣息量要求較大。
民族唱法從廣義上包括戲曲、曲藝、原生態(tài)歌曲等唱法,中國民歌在吸取了民歌、戲曲、曲藝傳統(tǒng)聲樂的精華上,又借鑒美聲唱法科學發(fā)聲方法而形成的歌唱方法。在聲音上,民族唱法具有“脆、甜、亮、圓”的特點,要求聲音寬廣,穿透力強。在歌唱上講究“以情帶聲,以聲傳情、聲情并茂”。
流行唱法源于西方,中國的流行音樂于上世紀30年代萌芽于上海。流行歌曲內容上貼近生活、通俗易懂,直抒胸臆。在音樂上講究簡單易唱,結構清晰,表演形式豐富。演唱上講究感情真摯,重視對歌曲感情的表達,聲音講究個性,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歌唱是聲音的藝術,歌聲是由聲帶振動傳出的,氣息量的大小決足了聲音的質量?!吧聘枵弑叵日{其氣”,“氣乃聲之帥也”,氣息對于歌唱是至關重要的,美妙的聲音練成的第一步是氣息訓練。在氣息訓練上美聲唱法采取的是胸腹式聯合呼吸法,力求氣息悠長、靈活,對氣息控制能力強。民族唱法采用的“腹式呼吸法”對氣息的訓練要求“氣沉丹田”。流行唱法除了在演唱“高音”和難度大的歌曲時,需要較強的氣息外,一般氣息較淺,氣息量較小。
在發(fā)聲上,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都需要獲得明亮、圓潤、豐滿的音色。在歌唱中打開牙關,放松下巴、聲帶閉合,在放松的狀態(tài)下歌唱,流行唱法較自然輕松。
在咬字發(fā)聲上,美聲唱法突出“母音”,聲音渾厚;民族唱法講究“字正腔圓”、“歸韻”要求字字清楚;流行唱法咬字突出口語化,比較自然。
在音量上,美聲唱法聲音渾厚有力,穿透性強,音量大;民族唱法聲音明亮、高亢,穿透力也很強;流行唱法在演唱上由于共鳴腔體運用較少,音量小,需要話筒擴大音量。
從音樂教育聲樂訓練來看,美聲唱法自從流傳到我國以后,涌現出很多杰出的聲樂教育家和大量的美聲唱法演唱人才。在美聲唱法傳入后,民族唱法汲取美聲唱法科學的發(fā)聲訓練,豐富發(fā)展和提高了演唱技術,深受大眾喜歡。這兩種唱法由于產生的時間早,在聲音訓練上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方法。流行唱法自上個世紀30年代傳入我國,隨著改革開放廣泛傳播開來。由于流行唱法強調個性化,沒有統(tǒng)一的規(guī)格,以致沒有太多的訓練法方法,至今尚未形成完整的培養(yǎng)體系和模式。
二、學前教育聲樂課程演唱訓練方法分析
(一)流行唱法的選擇依據
從兒童聽覺發(fā)展和欣賞角度來看,幼兒在5歲前外耳道比較嬌嫩,尚未骨化和愈合,12歲時聽覺器官才能發(fā)育完善。幼兒耳蝸對聲音的感知度比成人強,對噪音非常敏感。當聲頻較高、音量較大時,幼兒會出現害怕的心理。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在發(fā)聲上,對聲音亮度、音量、穿透力上追求質感,當幼師歌唱音量過大、穿透力強時,幼兒會明顯感到“不舒服”、甚至“害怕”。美聲唱法發(fā)聲上講求強弱起伏、聲音流動感強,在咬字上要求“豎立”,用此種方法演唱兒歌,兒童不接受。用民族唱法演唱兒歌,在發(fā)聲、咬字上較為教美聲唱法條切,但兒童還是不太喜歡。從學前教育學生音樂基礎入學程度來看,幼師生大多音樂基礎較弱,對音樂課程學習有為難情緒,教授流行唱法,學生容易接受,學習熱情高。從學生嗓子條件上講,美聲唱法、民族唱法要求嗓音條件要好;流行唱法沒有太多的限制。從以上幾點來看,流行唱法聲音是最適合兒童聽賞,適合幼師的聲樂訓練方法。
(二)流行唱法的訓練方法
氣息訓練:歌唱是建立在氣息支撐下的咬字、發(fā)聲,氣息訓練在聲樂學習中非常重要。好的聲音離不開好的氣息,好的歌曲表達更是離不開對氣息的控制運用。在實際訓練中,我們可以借鑒美聲唱法的氣息訓練方法進行訓練。在吸氣時,讓學生放松身體,感受肋骨張開,橫膈膜下沉,在嘆氣的狀態(tài)下發(fā)聲。讓學生把吸氣、發(fā)聲、收聲、換氣四個步驟做連貫,養(yǎng)成學生良好的發(fā)聲習慣。在建立自然的呼吸以后,就要鍛煉學生的肺活量了,肺活量大小決足了學生對氣息的控制能力。我們可以采用課上練聲曲、歌曲訓練,課下打嘟嚕、吹泡泡、慢跑等方式,對學生的肺活量進行訓練,提高學生對氣息的控制能力。
松弛訓練:歌唱要建立在松弛的基礎上,身體器官緊張會阻礙美妙歌聲的形成。在歌唱中容易緊張的器官主要有牙關、口腔、舌頭、喉嚨、下巴,針對這種現象,我們可以用林俊卿的“咽音練聲的八個步驟”中的無聲練習,進行張嘴,甩舌、放松聲帶等訓練,讓學生養(yǎng)成歌唱時喉部、面部、舌頭放松的習慣。
混聲訓練:混聲訓練就是指把真聲和假聲進行混合,形成音色統(tǒng)一的訓練。這一訓練避免了歌唱時中聲區(qū)圓潤、結實,高音發(fā)虛、緊張,聲區(qū)音色不統(tǒng)一的問題。在訓練時,可以采用閉口音“v”和開口音“ya”結合的練聲曲進行訓練,強調打開牙關,在打開喉嚨的狀態(tài)下連貫練習。
強音訓練:流行歌曲為了表達感情,聲音需要瞬間的爆發(fā)力,為了發(fā)出富有張力的聲音,強音訓練必不可少。對于強音,我們可以用跳音、頓音進行訓練。讓學生在頓音訓練中體會雙側肋骨的擴張與收縮,在跳音中感受腹部肌肉群的彈力。
真假聲換聲訓練:真假聲換聲訓練,是一種較難的技術,需要歌者對真假聲轉換自由,氣息控制能力要好。在訓練時,我們可以采取八度大跳的練聲曲進行訓練,使胸聲到頭聲進行轉換。
聲音控制訓練:歌唱是一種語言,是語言就有感情,有感情就有強弱。一首歌曲中,我們不可能用一種音量,一種情緒進行演唱,這就需要我們對聲音進行控制力訓練。我們可以采用分解和弦旋律的練聲曲,注重氣息流動,強拍、長音、重音的重點演唱進行訓練。在演唱歌曲時,要分析歌曲的結構,注意語氣、情緒、音量、音色的對比,注意旋律線的描繪。
三、結束語
流行唱法博大精深,作為一名從事學前教育的音樂教師,我們需要不斷研究和完善流行唱法的科學發(fā)聲體系,加快流行音樂的發(fā)展,讓這種自然、條切的唱法成為幼師聲樂訓練的有效方法,從而提高幼師培養(yǎng)效率,為幼教事業(yè)輸送大批優(yōu)秀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楊立梅.柯達伊音樂教育思想與匈牙利音樂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2]沈湘.沈湘聲樂教學藝術[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