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勇
【關鍵詞】 中學語文;多媒體;中學語文;學習興趣;想象力;情感體驗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20—0107—01
一、多媒體的運用,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能使學生產(chǎn)生一種學習的動機,多媒體課件成功地營造了一種樂學的氛圍,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能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例如:在學習《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時,可播放渡江戰(zhàn)役的影像資料,使學生在血與火中受到教育,了解祖國統(tǒng)一、民族解放背后有多少烈士拋頭顱灑熱血,給每一個學生帶來強烈的心靈震撼。這樣既激發(fā)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激起了學生更加熱愛祖國的熱情,形象鮮明地引起學生的道德情感的共鳴,使學生受到共產(chǎn)主義思想情感的陶冶,促進了共產(chǎn)主義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審美能力的提高。又如在《口技》這篇文章的導入中,利用多媒體播放相聲《洛桑學藝》,讓學生知道口技藝術是我國曲藝園地中的一朵奇葩,口技這種民間藝術具有悠久的歷史。更讓學生感覺口技的生動有趣,像磁鐵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強烈地叩擊著學生的心靈,激發(fā)起他們學習這篇文章的興趣。由“要我學”轉(zhuǎn)變?yōu)椤拔乙獙W”, 使語文課堂教學真正成為學生學習語文的樂園。
二、多媒體的運用,有利于學生理解句子和詞語的含義
《春》是朱自清先生有代表性的散文,在朱先生的筆下,一幅陽光明媚、春風蕩漾、綠意盎然的美麗景色躍然紙上。但如果單純地由教師講授此文,恐怕學生很難想象出這種景色如何之美,畢竟語言描繪出的東西是缺乏立體感的。而應用多媒體來講授此文,效果則截然不同,首先,讓學生欣賞幾首關于春天的樂曲,如施特勞斯的《春之聲圓舞曲》,在樂曲中為學生朗讀課文,讓學生在優(yōu)美的旋律中細細品味文章中綺麗的意境。然后,通過投影向?qū)W生展示一組春天的圖畫,給學生在視覺上予以沖擊,在講解過程中,隨時根據(jù)需要用多媒體演示比較有立體感的描寫性語言,因為,這篇文章寫了山水花鳥、小草果樹、蜜蜂蝴蝶、和風細雨等很多景物,用多媒體來演示這些畫面比用干巴巴的語言來描述要形象得多。最后,可給學生提供古人一些描寫春天的佳句(投影),如“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等等,讓學生反復朗讀這些佳句。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知識,也使這一課畫上了完美的句號。
三、多媒體的運用,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
語文教學不僅僅是從課文到學生接受的過程,它應是“課本——學生——感悟生活——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一個循環(huán)往復的過程。運用多媒體教學時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課本的作用,通過多媒體的作用來培養(yǎng)學生再造想像和創(chuàng)造想像的能力。如作文課上,投影漫畫《背影》,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分析畫面內(nèi)容,然后根據(jù)此畫面,分別用描寫、說明和議論的表達方式各寫一段話。學生寫完后,出示教師在投影預先寫好的三段例文,引導學生分析比較三段文字的不同之處,然后讓學生對照自己的習作,找出存在問題并作修改,再投影學生修改前后的習作,大家評評、議議。最后再讓學生結(jié)合畫面內(nèi)容,聯(lián)系自己實際,談感受,談體會。通過這樣的訓練,使學生很快掌握了描寫、說明、議論等表達方式的區(qū)別,同時提高了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寫作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又如:在教讀《范進中舉》、《變色龍》等故事性較強的課文時,也可使用同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張開想像的翅膀,理解人物和故事情節(jié),從而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四、多媒體的運用,可以誘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
語文教學是工具性、情感性、意境性、形象性的綜合體,選入語文課本中的課文大多是思想性、藝術性較強的精品,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感受和研討課文的美。如果單純地靠教師講解,很難達到這一目的,而且學生的理解有的是模糊的、抽象的。借助多媒體教學則能化抽象為形象,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情感的教育。利用現(xiàn)代教學手段可以給學生提供大量的視覺、聽覺形象,能使學生簡便、快捷地直觀現(xiàn)象,感受真切、自然,甚至可以身臨其境,如在都德的《最后一課》教學中,通過播放“普法戰(zhàn)爭”和“中國抗日戰(zhàn)爭”的相關影視資料,使學生進入由形象、色彩、聲音等混合構(gòu)成的國土淪陷氛圍,使教學過程情境化、趣味化、形象化,誘發(fā)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體驗,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并為豐富學生的表象,開拓學生的思維空間提供了物質(zhì)基礎。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