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
[摘 要]數學實驗課是課改后的教學創(chuàng)新活動課,學生通過參與實驗活動,經歷觀察、實驗、猜想、證明等思維過程,發(fā)展合情推理和演繹推理的能力。教師應當從問題情境、問題探究、問題討論三個方面著手,讓小學數學實驗課落到實處,提升數學實驗課的教學效能。
[關鍵詞]小學數學 數學實驗課 教學效能 思維提升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23-087
在小學數學日常實驗課教學中,大部分教師會認為實驗課的重點就是做好實驗。其實不然。筆者認為,數學實驗是一種課堂探究活動,教師應當從問題情境、問題探究、問題討論三個方面著手,帶領學生層層探尋,深入問題的核心,領會數學的本質。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實驗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數學實驗之初,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創(chuàng)設有效的問題情境,使學生迅速融入實驗活動,較快完成實驗任務。
例如,教學蘇教版“認識毫米”時,我先出示信息:“鉛筆的內芯大約是1毫米,世界上個頭最小的家鼠身長約19毫米,蘋果手機的厚度大約是8毫米,從這些信息里你能發(fā)現新的長度單位嗎?對于毫米,你想知道什么?”學生由此提出了自己的問題:“什么時候用毫米作為測量長度單位呢?毫米和厘米、分米有什么關系?”由此,我讓學生帶著問題展開實驗:出示一支嶄新的鉛筆,先讓學生估測到底有多長,然后進行實際測量。學生分組估測,認為鉛筆長14厘米或者16厘米,也有小組估測為15厘米或者17厘米。到底多少厘米呢?學生展開實際測量,發(fā)現“結果大約為18厘米,因為在17厘米的刻度后,還有一個5的刻度,不足1厘米”。如何表示呢?學生由此自然而然地想到了用5毫米來表示,很快學生又有了新問題:毫米和厘米之間是什么關系呢?該如何用厘米表示這個5毫米呢?由此展開探究,最終獲得認知,一根鉛筆的長度為18厘米5毫米,就是18.5厘米。
通過情景創(chuàng)設,讓學生自主提問,根據問題展開實驗,不但激發(fā)了學生的實驗興趣,而且讓學生把握了實驗的目標和方向,從而提升了課堂教學效能。
二、巧妙運用學具,組織有效實驗
教學中,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將教材內容和有效的活動結合起來,巧妙運用學具,既讓學生理解數學概念的直觀呈現,又使其獲得深刻體驗。
例如,教學蘇教版“長方形的面積”時,我借助殘缺的學具讓學生自主實驗:“先讓學生估計長方形的面積,估計后為了驗證是否準確,學生進行實驗操作:將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紙片進行拼擺,看能否擺滿?!贝藭r出現問題:小正方形的紙片數量不夠拼擺長方形的面積,該怎么操作呢?學生采用了不同方法,有的空出了一些位置(如圖1),再求出這些正方形的面積數量的和,就是長方形的面積,列示為4×5=20(平方厘米);也有的想出更好的實驗方法:只用4個紙片,分別擺在長方形的長、寬各邊就可以求出面積(如圖2);還有的使用折紙法折出4行,然后用5個紙片擺滿一長邊,就可以知道長方形的面積(如圖3);還有學生認為可以不用紙片,只要量出長和寬的長度,即長為5厘米,寬為4厘米,就能夠得到長方形的面積。
教師故意設計了短斤少兩的實驗工具,讓學生產生“用最簡單的方法”這一需求后自主探索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體驗自主實驗帶來的數學感悟。
三、加強歸納討論,提升實驗效能
數學實驗的目的,是要讓學生通過交流和探究,獲得思維提升。在小學數學實驗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引導,帶領學生展開歸納和討論,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提升實驗效能。
例如,教學蘇教版“梯形的面積”時,為了讓學生運用轉化思想解決梯形面積的計算問題,讓學生將梯形剪成兩個三角形,或者把兩個同樣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并思考:“如何進行梯形面積的推導呢?”學生認為,可以根據已知圖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出梯形的面積公式,由此分為兩種方案:第一種是將梯形轉化為三角形,推導出“上底×高÷2+下底×高÷2”。此時引導學生討論:“可以化簡嗎?為什么?”學生認為,根據乘法分配律,能夠進行化簡,結果就是“(上底+下底)×高÷2”;第二種方案是將梯形轉化為平行四邊形,引導學生思考: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面積有什么關系?學生認為,梯形面積只有平行四邊形的一半,由此可以推導出梯形面積就是“(上底+下底)×高÷2”。
通過教師的有效引導,學生在討論中進行歸納,從數學實驗中獲得了直觀的數學感悟。
在小學數學實驗課堂中,情境的創(chuàng)設是有效實驗的開端,學具的巧妙運用是關鍵環(huán)節(jié),最終的落腳點是討論和歸納,教師要緊扣這三個方面,讓學生既能夠動手,又能夠動腦動口,全面提升數學實驗課的教學效能。
(責編 金 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