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彩霞
摘 要: 大學英語教學目的之一是提高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以適應社會發(fā)展和經(jīng)濟建設的需要。本文在探討語言與文化不可分割的關系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當前大學英語文化教學狀況,提出一些具體建議及對策。
關鍵詞: 大學英語教學 文化導入 教學建議
1.概述
英國社會語言學家拜拉姆(Byram)認為:“語言是學習文化的最豐富的源泉?!保↙anguage is the richest source for studying culture)那么大學英語教學應該包括英美文化教學,在提高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同時增長英美文化知識。
《新視野大學英語》教學大綱強調通過該課程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譯等能力,幫助學生打下扎實的語言基礎,提高英語文化素質,以適應社會發(fā)展和經(jīng)濟建設的需要。本課程大綱的重點和難點是加強學生對課文的文化背景知識的學習和提高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課程教學要求明確指出,“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是大學英語的教學要求之一。
然而當代大學生的英語文化交際能力遠不及他們的語言能力。很多學生可能擅長使用語法規(guī)則,但當處于真實語境中時卻不能正確表達自己的想法。一些學生把漢語直譯成英語,他們犯的語法錯誤很多可以被本土英語國家的人理解,然而由于忽略文化因素而造成的語言錯誤卻不能被忍受,并常常被理解成惡意的。所以,文化差異已成為跨文化交際過程中沖突和問題產(chǎn)生的主要原因。因此,大學英語教師要盡可能利用地語言載體,在對學生教授語言的同時,進行文化素質培養(yǎng),讓學生在大學英語課堂中了解西方科學技術、社會文化等知識,增強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是大學英語教學的重點之一。
2.文化導入的理論基礎
語言不僅是一種形式,而且是一個民族文化的過去和將來。語言蘊含豐富的文化,而文化的發(fā)展也得益于語言。
薩丕爾(Sapir,Edward;1884-1939),美國人類學家、語言學家,代表作《語言論》。他認為語言不是本能的行為而是社會的習俗?!把哉Z是一種非本能的,獲得的,‘文化的’功能”。他對語言本質的看法突出了語言“文化的”功能。他主張:“語言的背后是有東西的。而且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所謂文化就是社會遺傳下來的習慣和信仰的總和,由它可以決定我們的生活組織?!睆奈幕祟悓W角度出發(fā),薩丕爾認為語言或是人類文化中最先發(fā)生的一部分。人類之所以會有文化,而其他動物設有文化,其原因除腦力的差異以外,便是語言能力的有無,故語言對于文化的關系極為重大。
英國語言學家Byram認為學習另外一種語言和文化不是一個復制說母語同齡人的社會化過程,而是把學生的能力發(fā)展成為跨文化能力(1989)。他強調文化意義的習得是語言習得的一部分,涉及直接經(jīng)歷外國文化,就像說母語的人一樣經(jīng)歷。Kramsch認為如果語言被當成社會實踐,文化就成了語言教學的核心。文化意識能夠提高語言水平,也是語言熟練程度映射的結果。
既然已經(jīng)意識到語言和文化的緊密關系,大學英語教師更應該在英語語言教學過程中導入文化教學,把語言點解釋和文化教學結合起來,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3.文化導入的具體建議
1996年,薩丕爾指出每種語言都給它的使用者強加了一種世界觀。所以,在講授課文時,教師應該不僅講解語言點、解釋句子意思,更對他們進行文化導入,這樣學生才能深刻理解課文,了解作者的世界觀?!缎乱曇按髮W英語讀寫教程》的大部分課文能夠使學生了解許多英語國家文化知識。對于詞匯、句法及語篇等語言知識所蘊含的這些文化知識,大學英語教師可以和語言點的講解結合起來傳授給學生。
3.1詞匯中的文化信息
英語詞匯蘊含豐富的文化信息。同一個詞在不用的文化中可能表達不同的意思,所以在講授語言的過程中,教師必須特別注意詞和短語所隱含的文化意義。單詞的暗含意義和它的明示意義一般不相同。對暗含意義的忽視很容易導致詞不達意,一句無辜或善意的話語可能被解讀成荒誕的或者有冒犯意味的話。如該教程第三冊的第一單元“Love Without Limitations”(愛無限)中“index finger”中的“finger”一詞具有很深厚的文化意義?!皌o keep one’s fingers crossed”(使食指和中指保持交叉的狀態(tài))這個手勢有點像十字架的形狀,英美人認為這樣做可以得到好運氣,這個習語的比喻意義是祈求好運。“to give sb.the(middle) finger”(向某人豎起中指)則表示輕蔑或惡意。
3.2語篇中的文化信息
在語篇教學中,加強文學語言教學,通過文學作品學習語言,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讀懂原文的基礎之上對作品的時代背景及主要人物作深入分析,使學生準確把握作品內(nèi)容,增強對所學語言國政治、經(jīng)濟、歷史、社會、科學、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文化知識的學習,提高閱讀理解及運用語言的能力。如該教程第三冊的第一單元“Love Without Limitations”(愛無限),這篇文章看似在描述兄弟之情,作為哥哥,作者在照顧腦殘弟弟的同時也充盈了自己的生活和內(nèi)心。作者后來好像輕描淡寫地提到“September 11th disaster”(9.11事件)及其影響,學生才意識到文章由真摯的兄弟之情引申到整個美國民族之間的大愛。所以教師在教授這篇文章時,應該讓學生了解“9·11事件”的過程及其對美國人民的影響。如第三冊的第四單元“Five Famous Symbols of American Culture”(美國文化的五大象征),教師在講授自由女神像、芭比娃娃、《美國哥特式》、野牛鎳幣和山姆大叔的同時,也要引導學生在課下了解更多美國文化象征。又如第五單元“Grateful Hands”(優(yōu)雅的手),作者一直在描述一位受人尊敬的老婦人的手,試圖透過這雙手解讀美國人對死亡的看法,孤獨死去卻給身邊的人自由,而自由正是美國人所追求的精神。再如第七單元“Bill Gates”(比爾蓋茨),教師可以給學生導入美國的教育文化。
當然,幾乎每篇文章在某些方面都和某些社會文化知識相聯(lián)系,這些文章在教學時都需要教師進行文化導入。所以,大學英語教師在講授這些課文時,必須導入相應的西方文化知識。否則,學生不能真正理解文章所蘊含的深層意義,甚至會造成跨文化交際困難。
4.結語
語言對于跨文化交際來說,非常重要。薩丕爾-沃夫假說認為不同語言里所包含的文化概念和分類會影響語言使用者對于現(xiàn)實世界的認知,也就是說不同的語言的使用者會因語言差異而產(chǎn)生思考方式及行為方式的差異。理解一種特定文化的成員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有助于外語學習和跨文化交際,所以學習一種語言和學習它的文化不可分割。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世界已經(jīng)發(fā)展為地球村,人們非常容易地參與跨文化交際??缥幕浑H變得越來越重要,所以教師必須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文化背景知識與語言緊密相關,是教師講授課文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大學英語教師在講授課文時必須導入相對應的文化知識,使語言學習和文化學習同步進行,以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侯琰婕,丁穎,閆順玲.淺析跨文化傳播中的差異文化[J].甘肅科技縱橫,2008(37).
[2]胡文仲.跨文化交際概論[M].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1999.
[3]束定芳,莊智象.現(xiàn)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4]田德新.外語教學中的實際文化背景知識[J].外語教學,1992(1).
[5]王立非.現(xiàn)代外語教學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6]王勇.在語言教學中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J].國外外語教學,1998(4).
[7]王振亞.社會文化測試分析.文化與交際(論文集).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