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璽
摘 要: 初中政治在整個教學中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不僅關系到學生的道德品質的形成,更影響到學生價值觀的樹立。隨著新課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發(fā)展,一線教學人員應該積極探究適應課改的教學方法,高效組織政治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本文從改變教師的教學觀念,實現(xiàn)教與學的目標相統(tǒng)一:采取多種方式優(yōu)化課堂導入;利用多種手段豐富課堂教學;注重政治知識點的遷移四個方面,談談如何適應新課改的各項指標和要求,力求在汲取傳統(tǒng)教學精華的基礎上探究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學習初中政治。
關鍵詞: 初中政治 新課改 教學方法
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是接受者,而這種接受大多是被動的,忽視學生思想和個性的發(fā)展。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全面推行,新課標、新教材對政治課教學提出全新要求。面對新課改,如何適應新課改的各項指標和要求,值得思想政治教師深思。筆者認為,要貫徹新課程教學的理念,適應新課改的要求,課堂上可以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一、改變教師的教學觀念,實現(xiàn)教與學的目標相統(tǒng)一
政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拘泥傳統(tǒng)的單一機械的教學方法,而是要適時地改革傳統(tǒng)方法,如果條件可以則應該充分利用多媒體的教學手段,融入豐富的手段,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只有這樣才能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新的教學方法。同時,身為青少年的初中生們,正處于身心發(fā)展的高峰階段,也是情感、態(tài)度、思維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所以教師應該按照新課改的目標,考慮初中生的認知能力,結合教材內容,采用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主動接受教學內容與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以實現(xiàn)教與學的目標相統(tǒng)一。
二、采取多種方式優(yōu)化課堂導入
課堂導入是課堂教學的主要環(huán)節(jié)之一。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老師不想辦法使學生達到情緒高昂的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tài),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tài)度,而給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彼?,教師上課開始就要注意通過導入吸引學生注意力,以引起學生對知識的興趣。要設計好一節(jié)課的導入,必須認真發(fā)掘教材內涵,了解學生思想實際和生活實際,并善于把二者更好地結合起來,一個好的導入要盡量做到合理、自然、循序漸進。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聯(lián)系生活,導入新知;利用圖片、歌曲、視頻等方式導入新課;采用講故事、說時事等方法導入,等等。
三、利用多種手段豐富課堂教學
1.巧設情境?!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學習內容感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為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在展示情境時,如果只是簡單地講述,學生缺乏情境體驗,效果就不會理想。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經常保持情境的新穎和變化。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還可以借助現(xiàn)代技術教育手段,用形象、直觀的表現(xiàn)手法,如圖表材料情境、漫畫情景、動畫情境、視頻情境等傳達抽象、艱澀的學科知識,增加課堂容量。當然,不論何種形式,只要能夠服務于教學,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給學生帶來感悟新知的情感體驗,都可以采用,而不能只拘泥于一種形式。
2.巧設問題。課堂提問是組織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是實施啟發(fā)式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一個好的問題,不僅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而且能迅速集中學生注意力。如在講授“一國兩制”時,如果很直接地問:“什么是‘一國兩制’?它的提出有哪些重大意義?”則盡管這些問題很重要,但還是會因為過于直接、平淡而不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欲。若能變換角度,巧妙提問,則效果會更好。比如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具體問題,并層層設問,學生會被一個個感興趣的問題吸引住,積極地查閱教材或聯(lián)系實際做分析說明。這時,只要教師加以引導,需要解決或弄懂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因此,巧設問題,可以較好地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
3.引入時事。教師應該樹立一種“時事教育貫穿教學全過程”的教育理念,采取多種方式滲透時事,讓時事教育熱點聚焦于學生的每一個時刻。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日常收看新聞聯(lián)播等時事新聞,了解國內外時事,全面接觸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領域知識。當今社會資訊發(fā)達,青少年易于接受新鮮事物,尤其是網絡媒體對他們影響之大難以估量。因此,教師要允許學生在課下通過網絡搜集相關信息,學習新知識,采用他們感興趣的信息獲取方式,就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4.始終貫徹理論聯(lián)系實踐的教學理念,教學中充分利用生活經驗。政治課程是對學生德育的基礎性課程,如果在教學過程中融入實際經歷,則學生會對此產生興趣,進而加強教師與學生的交流,學生也會講述自己的經歷,從實際角度教育學生,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與信任。而且,貼近生活實際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領悟其中隱含的做人的道理。另外,教師可以發(fā)掘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分析總結,幫助學生重建人生觀和世界觀。
四、注重政治知識點的遷移
政治知識是學生的思想支柱,是開展其他學科學習的基礎之一。政治知識點的遷移與拓展的教學法,以政治知識的網絡構建為基礎,因此教師首先要幫助學生構建一個比較系統(tǒng)和全面的基礎知識的結構框架,讓學生具備知識點的遷移與拓展的結構脈絡。然后采用關聯(lián)發(fā)散思維的方式重新編排教學內容,從學生認知的發(fā)展模式出發(fā),提出知識拓展的方向。這樣,通過政治知識與生物知識的結合,讓學生對政治知識的了解更深刻,對生物知識也有突破性認識。
總之,新的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政治課堂,教學方法只是可被定義為教師培養(yǎng)學生的一種手段,學生懂得高效的學習方法和掌握對人生的認知規(guī)律才是政治教學的最終目的。因此,在政治課程教學過程中,要本著“因材施教”的教學目標,對學生開展層次教學,通過對學生差異化的培養(yǎng)讓學生一起進步,共同提高;要善于應用生活中的素材,深化政治知識,讓學生懂得學習與實踐結合的學習方法;要給學生提供知識遷移與拓展的方向,從而促進學生學習全面進步與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