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鴻
摘 要: 學習歷史不僅為了解過去發(fā)生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的能力。本文主要探討如何在現(xiàn)有條件下,掌握新課程理念,深入貫徹實施新課程要求,轉(zhuǎn)變教學觀念,改變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打造真正有效的歷史課堂教學。
關鍵詞: 問題策略 教學素養(yǎng) 高中歷史教學
進入新世紀,研究性學習方式作為一種全新教育理念,已滲透于基礎教育所有學科、活動中,無疑成為我國當前教育的一道亮麗風景線。歷史教學并不是單純地傳授知識,而是通過教學活動對歷史因果的分析,歷史人物的介紹和評價,培養(yǎng)學生分析批判能力,獲得正確的歷史觀念。那么,如何有效進行歷史課堂教學?
一、現(xiàn)行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指出:“在掌握歷史知識的過程中,既有能力訓練,又有對史學方法的了解和運用,更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體驗與培養(yǎng)。掌握歷史知識不是歷史課程學習的唯一和最終目標,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養(yǎng)的基礎和載體?!睔v史課最忌上成教化式的“政治課”,歷史課最本質(zhì)的學科特質(zhì)是“用事實說話”,“歷史需要的是具體事實的挖掘和比較充分的自由討論”,許多歷史教師在頭腦中都有這個概念,但實際教學中,教案雖制定了三維目標,但有時仍偏離教學目標,偏向重視知識與能力,輕視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2.教師備課時只注重備歷史教材、教法,不備學生,只想到如何教,沒想到學生如何學。只考慮教的程序,在課堂運作過程中低效進行,不能在預設和生成之間求得平衡,或者忽視學生學習主體性。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不夠,平時課堂上教師包攬?zhí)?,自我表演較多,學生主要是接受者,主動參與少。就是在歷史公開課上也有這樣的痕跡,為了整節(jié)課“熱鬧”、“互動”、“探究”、“合作”,所提或設計問題集中在認知記憶方面,問題設置簡單又過多,沒有啟發(fā)性,思維力度不夠。
3.教師在課堂教學上不恰當?shù)剡\用多媒體輔助手段,變相以多媒體課件為中心。許多教師認為課堂上不用課件不足以體現(xiàn)出新意:課題用課件播放,重要知識點和重要信息用課件播放,教學過程用課件展示,作業(yè)、訓練題在課件中顯示,甚至訓練、推演的結果也在課件中演示,等等。一堂課,師生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課件演示上,重要的歷史教材研讀被淡化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生自主學習活動沖淡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削弱了。
二、新課程歷史教學策略
1.提高教師的教學素養(yǎng)。在新課程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取向,教師尤其歷史教師應該始終堅持正確的歷史觀和積極的價值觀,并且善于抓住有利教育時機,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和教育,真正形成有效的歷史課堂教學。教師不僅要傳授基本學科知識,更要教給學生用于統(tǒng)帥這些知識的基本結構,這樣學生可以用結構理解知識,還可以利用結構整理知識以便識記、回憶和保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把教法與學法聯(lián)結成一個有機整體,即在具體操作時,教師“批判”歷史問題,不應該僅僅滿足于如何條理、歸納、概括、總結一共有多少個要點,要更注意講“我是怎樣想的”,“根據(jù)什么想的”,“想到了什么”,等等。把教師的思維過程展示給學生,讓學生體味、思考,并在潛移默化中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組織小組辯論、集體討論,然后以紀要的形式記錄活動全程,寫歷史小論文等。從而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素質(zhì)全面發(fā)展,豐富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
2.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個性。隨著新課程進一步實施,新高考方案必將不斷完善,教學方式的轉(zhuǎn)變越來越傾向于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理念。尊重學生,發(fā)展學生個性。新課程在學習方式上強調(diào)“自主、合作、探究”,課堂上不主張教師完全掌控學生的學習過程。在完成必要教學任務的基礎上,課堂教學應該尊重學生的獨特性和差異性,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品質(zhì),使不同個性學生得到發(fā)展。教師要善于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引導學生關注同一事物不同方面的聯(lián)系、不同事物的相互聯(lián)系,從而對事物完整性有一個清晰概念。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啟發(fā)學生思維,并對此多做鼓勵性評價。這樣,如果學生思維過程無誤,則會與其他學生思維接近,給其他學生以啟發(fā);如果思維有誤,則可針對要害予以糾正,同樣會給其他學生以影響。教師課后與學生對話,了解學生的課堂感受和認知效果。教師在課后還要進行自我反思,針對教學反饋的信息對教學過程進行反思,尋找不足,探求更好的教學方法和策略。
3.合理使用多樣化教學手段。盡可能使用多樣化和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在歷史課堂教學中,要合理地、創(chuàng)造性地應用現(xiàn)代化教育技術資源,對各種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優(yōu)化,幫助學生獲取歷史信息,培養(yǎng)解讀歷史信息的能力。多媒體課件再好,也僅是輔助手段,不能沖淡教學主題,絕不能過分依賴。使用多媒體時一定要板書,向?qū)W生展現(xiàn)思維過程。在具體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必須堅持好的傳統(tǒng)做法。語言表述要嚴謹、科學,堅持“上課,起立”、“板書課標題,板書要點”、“復習舊課,導入新課”、“反饋,練習,作業(yè)”等常規(guī)課堂的基本環(huán)節(jié)。教學環(huán)節(jié)應該是相對完整的。即使課堂上生成了有價值的問題要展開討論,在討論過程中也需要“板書、講解、看書”甚或“練習”等。
4.引導學生學會學科間的整合。當前學科整體性和綜合性趨勢日益明顯,要使學生具備綜合知識結構和智能結構,歷史課堂教A學必須體現(xiàn)相互滲透的綜合性原則。歷史與地理、政治、信息技術的整合都能在《歷史必修I》中體現(xiàn)。以往歷史教學中,教師會適時使用一些地圖和圖片,但在現(xiàn)實課堂中,大部分學生對讀圖不得要領,然而現(xiàn)代教育技術手段解決了這一問題。當?shù)貓D、圖表、圖片等伴隨美妙的音樂在銀幕上動起來時,以往枯燥的讀圖活動變成了十分輕松、愉快的事。如《太平天國運動》一課中,采用多媒體課件講授太平軍的進程,同時需要結合地理知識。太平軍建立理想社會的政治思想對我們今天構建和諧社會也有所啟發(fā)。
總之,新教材是大家嘗試的過程,教法不一,但必須教會學生學習、教會學生合作,使歷史貼近現(xiàn)實社會,使課堂回歸生活,使他們學會不過分自信自己的觀點,也不盲從別人的觀點,這是歷史教育與現(xiàn)實生活之間的又一座重要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