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茹
摘 要: 語文探究課是學生根據(jù)一定的題目,搜集、研究資料,得出結(jié)論,寫出探究報告的實踐活動。探究課能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對文學的興趣,訓練學生初步的研究能力。探究課分為把握探究方法、搜集資料、學習研究資料得出結(jié)論、寫出研究報告四個過程。
關鍵詞: 小學語文 探究課 教學方法
《新課程標準》提倡“自主、探究、合作性學習”,探究課的教學目的主要在于發(fā)展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愛好,形成學生的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精神,訓練學生初步的研究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讀寫水平。
一、在小學生中開展探究教學的意義
探究的過程既是學生學習的過程,又是其運用已掌握的知識、能力的過程,更是其發(fā)揮思維能力的過程,全過程主要發(fā)揮學生自己的能力。當然,教師要給予一定的指導。語文探究課的教學目的及訓練過程,主要在于形成學生訓練有素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在探究過程中,學生投身于有價值的活動,靠自己的努力獲得結(jié)果,同時獲得一種能力。因為在搜集資料、閱讀資料、分析、綜合資料的實踐中、練習中會有所收獲。語文探究課可以使學生的思維得到自由發(fā)揮,這里談的自由不是隨意亂想,而是一種靠學生獨立實踐的行為。要訓練學生的實踐能力,需把教師從眼手于教的“束縛”中逐步解放出來。當然,教育不是放手不管,教師要幫助考慮題目,提供有趣的材料、設備、工具等,以使學生能維持其獨立的實踐活動。
二、語文探究課如何搜集資料
學生的研究不能憑空想,一定要有根有據(jù)地說明問題,用資料解決出現(xiàn)的問題。如要介紹作家的出生年代、社會及家庭背景,就要讀該作家的傳記材料;如果是研究作品,就應該以作品為主,再搜集一些解釋、說明、評價該作品的有關材料;若研究某一問題,就要圍繞問題搜集資料。獲取資料的途徑可以是觀察、閱讀書報和雜志、訪問、回憶等。從哪一種途徑獲取資料,要根據(jù)學生已掌握的資料確定。如果學生對所研究的事物比較熟悉,能獨立回憶事實,就不必去觀察、訪問,主要靠良好訓練的記憶去回憶,要習慣于調(diào)用記憶中的材料。平時語文課和各科學習的內(nèi)容記憶在大腦中,會成為豐富的資料寶庫。教師要為學生研究的課題提供一定的參考資料,或給學生指出該課題應到什么地方找資料,切忌由教師或書本提供答案性的資料。作為資料的知識,是進一步探究的資源。教師為學生提供資料可以是一次性的,也可以根據(jù)學生研究的進度分幾次提供,這樣使學生遇到的困難可以及時解決。
三、探究課的教學要求
探究課主要由學生獨立進行研究,但教師必須進行認真指導。
1.探究課一般適合于高年級學生。一學期進行一到兩次即可,可以和作文課結(jié)合起來。開始時,一學期做一次,教師要多給予指導,使其成功,感到有收獲,增強信心,提高探究興趣,為以后的探究課打下基礎。當學生做過一、兩次后,要求學生盡量獨立完成。在研究過程中可以引用材料,切忌抄現(xiàn)成材料。
2.教師要出好研究題目。提倡學生自己擬題,開始時教師必須提供題目,由學生自己選擇。第一,題目要小型多樣,難易程度可以不同;第二,學生選題時要適當指導,根據(jù)學生的水平,使學生選的題目適合自己的能力。
3.探究課要把重點放在研究過程上。要獲得正確的研究結(jié)果,必須使學生在研究過程中真正活動起來,每一步都要自己去實踐,這樣才能提高研究能力。教師要指導的是活動過程。
4.在時間上要課內(nèi)、課外相結(jié)合。課內(nèi)安排適當課時,教師可做必要指導,但要循著學生的思路指導。大量研究活動可延伸到課外,在空間上校內(nèi)、校外相結(jié)合。
四、引導學生研究并分析素材最終得到結(jié)論
材料到手不能立即使用,必須先進行學習,了解材料內(nèi)容要點及表達的思想感情,摘錄與研究課題有關的部分。如研究某作家的作品,必須認真閱讀作品,理解作品表達的思想感情及語言表達特點等。
學習之后,要對學習結(jié)果進行分析、比較,綜合要點,得出結(jié)論。學生思維的分析、綜合能力要在語文課內(nèi)經(jīng)常訓練,使學生逐步掌握分析、綜合能力及比較研究方法。
通過這種比較的模式,就能使學生學會對知識的分類和系統(tǒng)化,不僅使學生學會知識歸類、表解、編提綱的閱讀方法,提高記筆記的能力,而且學會比較、概括的思維方法,提高邏輯思維能力。其實這就是初步的研究方法。
這樣,就能使學生的思維活動起來,而困難是對學生思維的刺激物,但又不是所有困難都能引起學生的思維。困難程度超過學生的已有經(jīng)驗,就會使其不知所措,影響其信心。困難的程度必須適合學生的已有經(jīng)驗,使其對處理這個困難有一定的控制能力。通過解決困難使學生有系統(tǒng)地進行思維,從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寫出研究報告
寫研究報告主要是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要教給學生寫報告的要求和格式,如先寫出題目,再寫內(nèi)容,內(nèi)容要分段或分章節(jié)。寫報告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在學習資料、分析資料過程中隨時記下學習結(jié)果,最后對學習結(jié)果加以概括,用文字表達出來,就是研究報告。
六、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過去,在傳統(tǒng)落后的教學方式中,一般都是教師教與學生學,基本上以教師講為主,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很難形成師生之間良好的互動與合作關系。新課改的推行,要求我們建立師生之間平等、合作與互動的良好關系。這在培養(yǎng)學生學習探究能力方面極為重要。因此,教師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目標設計及組織教學活動時,要與學生建立良好的關系,真正在學生學習過程中起到組織、引導、幫助和促進的作用。
總之,探究課的教學目的主要在于發(fā)展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愛好,形成學生的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精神,訓練學生初步的研究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讀寫水平。
參考文獻:
[1]張漢平.淺論語文教學中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
[2]鄭遠洋,唐世貴.提高語文素質(zhì)的幾點做法.
[3]焦順華.讓學生的個性放飛在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