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怡琳
摘 ? ?要: “學習性區(qū)域”是老師根據幼兒發(fā)展現狀和發(fā)展目標,創(chuàng)造豐富有趣的、多樣性的學習環(huán)境(活動區(qū)),提供有層次的活動材料讓幼兒在環(huán)境中有效、系統(tǒng)地進行活動,從而全面發(fā)展。作者根據幼兒園課題開展,將本班“編穿藝術”融入平常學習型性區(qū)域中,因為編穿藝術是中國民間藝術瑰寶中一個亮麗的品種。“編穿”集結了編和穿的技巧,它的方法種類繁多,圖案花紋也變化多樣、巧奪天工,是一種極富特色的傳統(tǒng)技藝。在幼兒園中進行的編穿活動既是一種游戲,又是一門藝術。幼兒學習編穿,可以促進大腦發(fā)育,培養(yǎng)觀察力、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及審美能力;有利于發(fā)展幼兒的小手肌肉活動能力,特別對手腦的協(xié)調配合,有極大好處;可以幫助幼兒深入了解祖國傳統(tǒng)的編穿技藝,使其為勞動人民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感到驕傲和自豪,并在活動中秉承中華民族文化和傳統(tǒng)美德,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感。這樣的活動將是送給孩子的一份終生受用無窮的禮物。在大班開展學習性區(qū)域活動中如何有效組織編穿活動呢?作者談談自己對大班編穿活動的一些實踐和組織策略。
關鍵詞: 學習性區(qū)域 ? ?編穿活動 ? ?實踐策略
一、初步實踐——編穿材料的投放
1.教師預設活動材料
教師要充分考慮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本班幼兒的實際水平,清晰地理解和把握階段性培養(yǎng)目標,有針對性地選擇、投放材料。即在材料投放時,必須對本班幼兒當前培養(yǎng)目標有清晰地理解和把握,并以此預設選擇、投放那些對幼兒發(fā)展有促進作用及幼兒有可能用到的材料,力求使材料滿足幼兒現階段的實際發(fā)展需要。例如:可以根據當下主題《我的祖國》編穿中國結,以及師幼共同探討孩子們感興趣的、與幼兒生活有關的話題,由淺入深、從易到難的要求進行投放材料。
2.教師投放相關半成品材料
首先,教師可利用家長資源,大家一起收集一些特色的編穿作品:如動物、提籃等。其次,有計劃、有目的地掛上和擺放這些精致的編穿作品吸引孩子們的眼球,讓他們置身于充滿編穿藝術氣息的氛圍中,盡情享受編穿藝術的視覺大餐,并陶醉其中。如在天花板吊編織珠簾、花籃、草編玩意兒;利用柜面木架擺放立體的編穿器具——塑料花瓶、藤籃等;在墻面貼上一些精美的編穿工藝——編織手袋、圍巾、草編玩具、中國結、紙編等;貼上關于編穿的寓意、用途、起源、發(fā)展等內容的圖片、文字資料。當幼兒對精美的編穿作品產生濃厚興趣時,他們會很急切地想知道關于編穿的知識、編穿的方法等,這樣就為順利開展編穿教學活動提供了很好的幫助。
其次,在活動區(qū)域里擺放一些編穿的半成品,鼓勵那些動手能力不夠強的孩子,按照已有方法繼續(xù)編穿,從易到難、從粗到精,循序漸進地學習、操作。這樣做的收效很明顯:不少幼兒能在老師的指導下,逐步學會“分解研究”半成品中的編穿方法,并通過自己的摸索、實踐,學會簡單的編穿方法,從不會編穿、害怕編穿變成喜歡編穿、學會編穿,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明顯增強。進行編穿活動時,投放一些編穿方法的示范圖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些能力較強的孩子自己看著示范圖,就能學會編穿的各種基本方法,大大滿足他們的成功感,更增加學習編穿的興趣和信心。
二、有效實踐——編穿材料的運用
1.學習各種工具和材料的基本使用方法
教師首先要注意根據大班幼兒身心發(fā)展的年齡特征,有選擇地引導幼兒學習一些工具和材料的基本使用方法。不論是平面編穿活動還是立體編穿活動,首先引導幼兒了解和認識制作工具的特征及用途,并學習使用方法。只有讓幼兒在學習過程中掌握各種工具和材料的基本使用方法,才能幫助幼兒形成技能,并將技能遷移到手工制作活動中。所以,制作手工時,可讓幼兒先思考,發(fā)現問題所在,然后用確切、淺顯的語言講解制作步驟,讓幼兒通過自己的思考,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技能技巧。
例如:學習編辮子,編辮子在所有編穿活動中看似簡單卻非常實用。編辮子是民間流傳的一種最基本的編織技能,為了讓幼兒學好這一本領,我提供不同色彩的繩子讓幼兒編辮子,通過將繩子固定在架子上,有助于幼兒操作,通過經常性練習,幼兒精細動作得到發(fā)展,編出來的辮子更加精細。而且經過老師多次指導和經常練習,幼兒逐步掌握了編辮子的方法,興趣也提高了,這樣為接下來更有難度的編穿活動預設了一個很好的鋪墊。而架子是可以隨時移動的,課間或自由活動的時候,幼兒就會自己練習。特別是秦夢陽、龐涵等幾個小女孩常常一有空就跑到編織區(qū)練習編辮子,在班上陳雨嘉的動手能力不是很強,可她經過不斷練習,居然最先學會編辮子,當她拿著編好的辮子給我看時,我還真有些不敢相信。再如學習編穿花籃,首先讓幼兒觀察所用的花籃器皿,讓他們發(fā)現彩色紙是在器皿上間隔編穿的,并且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設計不同顏色,從而選擇不同彩條進行編穿花籃,使每個幼兒編出來的花籃都與眾不同。但在編花籃時我還發(fā)現大多數幼兒沒有堅持到底的決心,只憑一時新鮮、好奇,不能保持持久的積極性。這就需要培養(yǎng)他們一定的獨立性,而獨立性不是一朝一夕能養(yǎng)成的,需要對幼兒進行反復強化和持之以恒的引導,使幼兒萌生獨立愿望,并將愿望轉化為獨立做事的能力和習慣。引導他們“做事要有耐心、恒心”,慢慢地,很多幼兒終于改掉了壞習慣,能堅持完成編花籃的任務。
2.教師在活動過程中靈活調整編穿材料
隨著幼兒對編穿活動的需求增大,原有的一些簡單材料已不能滿足幼兒的愿望,于是,就要不斷對原有材料進行調整,適當增強材料對幼兒的挑戰(zhàn),在材料投放中,對原有材料進行部分調整,是對原有材料的提升和創(chuàng)新,也是對幼兒的一個新挑戰(zhàn),而且意味著有新的任務吸引幼兒。我們在孩子們學習了打結:平結、網結、活套結后,投放一些編網袋、糖果袋、漁網等材料,讓幼兒觀察學習編織,孩子們都很喜歡,積極性很高。通過編、結、織、盤、排列、拼插等多種方法,讓孩子們在操作中掌握各種編穿技巧,漸漸地,孩子們還能制作一些小飾品,如手鏈、根據主題內容制作中國結等,我們則可以進一步投放一些小珠子,讓孩子們將珠子編穿在手鏈中,通過孩子們自己的設計,加入珠子后編出來的手鏈也是各不相同的,漂亮極了。還能把手鏈投放到其他區(qū)域中,如大戲院的表演者需要首飾則可以來編織區(qū)購買,使其他區(qū)域活動多了一份趣味性和互動性。而老師只需要一些言語指導和手部動作的操作指導,盡量讓大班幼兒自己動手,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把發(fā)揮幼兒的創(chuàng)造力放在首位。另外,針對一些動手能力比較薄弱的幼兒,老師則需要主動和他們一起進行編穿活動,鼓勵他們多動手,逐漸從簡單的物體過渡到復雜的物體,盡量讓每一位幼兒都能感受到編穿成功帶來的喜悅。
3.運用簡單的兒歌、口訣、掌握編穿技巧
如果幼兒沒有掌握必備的技能技巧,那么即使有感受和創(chuàng)作沖動和靈感,也表現不出來。教師就可以掌握時機,在幼兒感覺有需要的時候,將學習技能技巧轉化為需求,讓幼兒感到有必要學,從而主動學、樂意學。例如:“在學習編中國結時,我們就可以把編穿的過程轉化為兒歌:雙繩雙錢結的編發(fā)——四條繩子做游戲,同色繩子結對子,紅色繩子畫個6,尾巴從下變圓圈。綠繩搭在圓圈上,相交地方固定好(用珠針扎在繩子的相交處),綠繩來變小魔術,鉆過紅繩小尾巴,壓紅繩鉆圓圈,壓綠繩鉆圓圈,變完魔術松一松(拔起珠針扎在操作板的旁邊),輕輕整理輕輕推,變出一個雙節(jié)錢”。通過兒歌,幼兒比較容易掌握這種編穿方法,而且前后順序不容易弄錯。最后把完成的作品給大家展示欣賞,在稱贊中幼兒獲得了很大的滿足感和成功感,對編穿活動的興趣也越來越濃了。
三、深入實踐,有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編穿活動
編穿教學的目的是希望幼兒學得有價值,更希望編穿藝術在幼兒心中扎根、發(fā)芽,在幼兒學習編穿技能的同時,不知不覺間把傳統(tǒng)編穿技藝與實際應用聯系起來,使編穿技能充分發(fā)揮其藝術魅力。
首先我們有目的地確立研究編穿活動目標:通過趣味編織活動拓展幼兒的多元智能。針對不同年齡的幼兒在動手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上的不同特點,遵循內容由簡單到復雜、力度由弱到強的操作原則。其次教師根據幼兒的已有生活經驗確定活動內容,對材料的選擇、投放注意豐富性、操作性、啟發(fā)性、探索性、思維性,并充分考慮不同幼兒的興趣與能力,對具有不同智能發(fā)展的幼兒有所挑戰(zhàn)的內容。
1.編穿活動內容與實際生活相結合
①利用棒針、絨線進行傳統(tǒng)絨線編織。
②利用粗細不等的各類線和鉤針等附件進行網狀編織。
③利用絲帶、布條等進行布藝、結構編織。
④利用稻草、麥秸等農村天然材料開展趣味編織。
2.編穿活動內容與主題活動內容相結合
當幼兒學會了基本編穿方法后,我就有針對性地開展了一系列手工制作活動,并把材料投入到相應的游戲區(qū)域,根據主題相關內容開展游戲活動,如制作編織愛心袋、線繡立體畫、美麗的珠串、漂亮的手鏈、好看的花籃紙編活動等,幼兒都表現得十分積極和投入。特別是制作美麗的珠串時,我們結合“新年到”的活動,用制作的串珠裝飾活動室,當孩子看到自己的作品掛在活動室中那么漂亮,都很雀躍。我們還根據一些傳統(tǒng)節(jié)日內容派生出有趣的編織活動,如春節(jié)編織樂(中國結)、端午編織樂(編織粽子)、開漁節(jié)(漁網)春天柳條節(jié)、秋天稻草節(jié),等等。這樣一來,不少孩子還不停地問我,什么時候繼開展編穿活動。在他們看來,編穿手工的作用還挺大的,能把編穿手工制作出來裝扮我們的生活,真是件美妙的事情。充分展現幼兒的編穿作品,讓他們的“杰作”得到別人的欣賞,這樣可以大大增強孩子們學習編穿技藝的動力、信心和恒心。
3.編穿活動內容與游戲區(qū)域活動相結合
《指南》指出:材料投放應數量充足、種類盡可能全面,滿足每個幼兒的游戲需要。編織活動中完成的編織品,既有相當數量,又有豐富的品種,可運用到學習活動、區(qū)角游戲活動、戶外游戲活動等各類活動中,且有的編織品可運用到多個活動中。如編織的“小蝌蚪”、“蝴蝶”、“金魚”等,不僅可以在區(qū)角游戲中運用,而且可以在講故事《小蝌蚪找媽媽》、《小貓釣魚》等時運用,編的網袋等既可以在區(qū)角游戲中拼搭成小舞臺又可以在戶外活動時讓幼兒玩網小魚的游戲。我們還將幼兒制作編織的愛心袋投放到編織展臺進行展覽義賣,不僅豐富幼兒的游戲活動,更顯得編織活動不枯燥,促進編織坊與其他游戲區(qū)域之間的互動。種類豐富又可一物多用的編織品緩解了幼兒園里普遍存在的投放材料不足的現象,豐富了幼兒活動材料,有助于激發(fā)幼兒對活動的興趣。
四、以編穿活動為載體尋找家園共育的途徑
1.充分讓家長了解我們開展編織活動的意義
溝通是讓家長了解編織活動目的的最好方法:“只有認同,才有真正接納和支持?!狈艑W后,鄒賈悅小朋友的奶奶來接孩子時,向我問起了孩子近段時間的學習情況,在和她奶奶的交談中,我提到了正在開展的編穿活動,并就這一活動的目標和鄒賈悅小朋友在活動中的表現詳細談了一下。她奶奶非常贊同我們組織這一活動,并表示一定會支持和配合我們開展活動。
2.引導家長關注編織活動并保持密切地聯系
在開展編織活動的同時,我利用“家園直通車、家園聯系冊、家長接送幼兒時間”做好家園聯系工作,取得家長的配合,向家長介紹編穿活動的內容。家長看到后曾多次主動向我詢問自己孩子在活動中的情況,為活動有效實施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比如:可讓幼兒家長在家指導幼兒創(chuàng)造作品,也可請家長把他們曾經做的一些編織作品拿到學校給幼兒看,把經驗傳授給幼兒。有的家長利用休息時間到書店買了關于編織方面的書,然后回家和孩子一起學編;有的家長根據自己小時候的記憶,把一些簡單的編織方法教給自己的孩子。讓我深有感觸的是我班的顧睿昶小朋友,剛開始學的時候,他對編織活動一點兒也不感興趣,總覺得太難而不敢嘗試。他媽媽得知這一情況后,在家給了孩子很多鼓勵和幫助。一次放學后,我驚奇地發(fā)現他正蹲在架子邊學編小辮,我走到他身邊,他也渾然不知。在媽媽的幫助和自己的努力下,終于學會了編小辮。實踐證明,只要善于利用各種資源,充分了解幼兒的生理特點和心理需求,就能有效組織幼兒開展編織活動,并在活動中取得可喜的成果。
對于編穿,對教師來說是一種邊學習邊實踐的過程,通過這一學期的實踐,幼兒對我國優(yōu)秀民間藝術有了進一步認識,并對民間藝術越來越感興趣,同時,在不知不覺中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通過編穿活動,幼兒初步感受到我國的民風民俗,對民族民間藝術中蘊涵的美有了進一步的體驗。既培養(yǎng)了他們“愛祖國、愛家鄉(xiāng)”的情感,又培養(yǎng)了鑒賞美、表現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既陶冶了性情,又培養(yǎng)了動手能力?!熬幋边€在進行著,希望在這樣的民間藝術教育活動中,使幼兒的整體素質更進一步、更和諧地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姚玉蘭.淺談主題區(qū)域活動的組織策略.
[2]朱全華.幼兒編織活動極其教育價值開發(fā)研究.
[3]林艷芬.讓傳統(tǒng)編穿藝術在幼兒園教學中綻放異彩.
[4]秦元東,陳芳.如何有效實施幼兒園主體性區(qū)域活動.
[5]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解讀.
[6]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