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靚燕
摘 要: 初中語文課程教學應該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當中,提高語言運用能力,思維創(chuàng)作能力,與人溝通合作能力,同時要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真正實現(xiàn)教書育人的教學構想。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實現(xiàn)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當前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應該關注的方向。
關鍵詞: 德育教育 語文學科 德育滲透
學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或階級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tǒng)地對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影響,并通過受教育者積極的認識、體驗與踐行,使其形成一定社會與階級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動,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養(yǎng)受教育者的品德的活動。而學科德育則是在學科教學中進行德育,是教學的教育性客觀規(guī)律的反映,是教師教書育人職責的基本要求,也是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涓咚刭|人才的重要途徑。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是教師教書育人的必然要求,德育滲透是培養(yǎng)德智體全面發(fā)展合格人才的內在動力。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材應滲透思想品德教育,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蘇教版語文教材很好地落實了新課標的要求,其內容豐富多彩,蘊含深刻的德育知識。比如語文八年級下冊就有“詠物抒懷”“道德修養(yǎng)”“人生體驗”等符合中學生身心發(fā)展的文學內容,同時富含深刻的德育教育內容。教師應認真鉆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內涵,把德育教育貫穿于語文知識的分析中,使學生得到啟發(fā),受到熏陶,在學到知識的同時,提升修養(yǎng),這對整個國民素質的提高有極大的作用。如何在語文課堂中進行德育滲透,我總結了如下幾點。
一、在語文學習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教育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也是語文德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教師要在引導學生學習語文課文時,挖掘愛國主義素材,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堅定學生愛黨、愛國的政治立場。在蘇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第一單元“長征之歌”中,不管是《七律長征》、《老山界》還是《草》,這些文章或通過敘事,或通過抒情,表達了紅軍在長征中不怕困難、堅持不懈,以及偉大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語文教師在讓學生理解這些精神內涵的同時,應增強愛國主義教育,讓學生更加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學習,將來用自己的知識和智慧報效祖國。其實,適合注入愛國主義教育的文章還有很多,如《展示華夏文化魅力》、《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神州”五號飛船航天員出征記》、《沁園春·雪》及七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的“歌詞三首”《我的中國心》、《在希望的田野上》、《黃河頌》,等等,都包含深深的愛國情懷,我們在“授業(yè)解惑”的同時應“傳道”,讓學生在語文課上學習文學知識的同時,增強愛國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團隊協(xié)作教育
新課標指出:傳統(tǒng)教學以教師為主,學生為輔,但新課程應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改變過于強調接受學習的狀況,帶給學生合作的機會,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精神和責任感,發(fā)展交往與審美能力。所以,我們更應該在語文教學中鍛煉學生團隊協(xié)作能力,在協(xié)作中增進友誼。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課文都適合運用小組合作方式,所以教師要精心選擇。比如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口語交際:做一回小記者,可以把班級里的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協(xié)作完成采訪任務,在過程中大家相互探討,相互幫助,取長補短,真誠溝通,在團隊中各盡其能,增強合作意識,提高自己在團隊中的處事能力,為將來踏上社會奠定基礎。在蘇教版語文初中階段的六冊書本中,像這樣能鍛煉學生合作精神和團隊意識的材料還有不少,例如九年級上冊的專題訓練:“廣告多棱鏡”、九年級下冊的專題訓練“系統(tǒng)思想與統(tǒng)籌方法”的收集和運用等,都能讓學生在學習語文專業(yè)知識的同時,互相溝通,互相理解,在共同的學習目標中,增進友誼,提高團隊協(xié)作能力。
三、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環(huán)境保護教育
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希望,環(huán)境保護的好壞將取決于他們所具備的環(huán)境知識和環(huán)境知識水平的高低,對保護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有決定性的作用。我國《語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新課程要使學生具有初步的科學和人文素養(yǎng)以及環(huán)境意識?!庇纱丝梢姡Z文課也要滲透“綠色”教育。如蘇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有“人與環(huán)境”單元,單元提示中說道:“大自然是奇異美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鳥一獸,和諧的自然組合,構成了人類生存的最佳環(huán)境。在本單元,你將傾聽大自然的呼聲,譴責愚氓的惡行,慨嘆智者的無奈……”《都市精靈》、《幽徑悲劇》、《明天不封陽臺》等都能讓我們從課文與現(xiàn)實的對比中,提高學生保護環(huán)境的危機感和緊迫感,從而激發(fā)他們保護環(huán)境的熱情和行動。因此,在教會學生語文知識的同時,應把環(huán)保教育滲透其中,教會學生保護自然,保護野生動物。在環(huán)境保護已成為人類謀求生存和發(fā)展的重大課題之一的今天,語文教學應結合當今社會實際,注重培養(yǎng)學生環(huán)境保護意識,為培養(yǎng)跨世紀的環(huán)保人才打下基礎。
四、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熱愛科學的思想教育
21世紀的現(xiàn)代社會需要公民具有更多的現(xiàn)代素質,現(xiàn)代語文學科在塑造青少年學生現(xiàn)代人格的過程中應滲透科學教育。科學教育是現(xiàn)代教育的一個核心,是現(xiàn)代人的思想素質、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心理和身體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也是語文課程所應承載的教育使命。科學精神回歸語文課程,就是要轉變課程理念,樹立科學性與人文性互融的語文課程觀;改進課程內容,增加語文課程的科學含量;轉變教學方法,在教師分析講解與學生的自主探究中滲透科學精神;轉變課程評價觀念與方法,注重評價學生對待學習的科學態(tài)度。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關注科學”,告訴我們要在語文中學科學,在科學中學語文。在本單元,有《斜塔上的實驗》、《叫三聲夸克》、《夢溪筆談》等,議論文的知識點固然重要,但與此同時應精心引導,激發(fā)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培養(yǎng)學生熱愛科學的情感,提高學生科學素養(yǎng),在新世紀的今天,這點尤為重要。
五、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中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正處于逐漸形成的階段,在此階段對其進行正確引導,將對他們的一生起到極為積極的作用。我們要運用語文教材中的優(yōu)良資源,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培養(yǎng)。蘇教版語文初中教材,作為一種文化載體,可以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所以教師應深入挖掘教材內涵,發(fā)現(xiàn)適合滲透價值觀教育的資源。例如蘇教版八年級下冊《陋室銘》,就要讓大家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劉禹錫不慕名利、安貧樂道的高尚情操。另有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都能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讓學生學會憂國憂民,學會堅強面對人生中的困難與挫折。而《敬業(yè)與樂業(yè)》、《多一些寬容》又能教會學生做人做事有責任心,對人對事有寬廣的胸懷……能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道德素養(yǎng)的教育,才是真正的素質教育。
六、在語文課外時實踐活動中進行德育滲透
語文課外活動與課堂教學有密切聯(lián)系,是課堂教學的必要補充。語文課外活動有兩個特點:一是豐富多彩,二是生動活潑。能充分調動學生學語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語文教學出現(xiàn)生動活潑的局面。另外,它能加深學生課內所學的知識,開闊他們的文化科學知識眼界,滿足和發(fā)展他們在各種知識領域中的興趣,培養(yǎng)他們自學的能力與習慣及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實際的能力;它能激發(fā)學生刻苦鉆研的精神,是課堂教學的重要延伸。在課外活動中滲透德育教育,更易于被學生接受。例如“保護野生動物的一次活動”,要讓學生學會保護野生動物的同時,增進友誼,加強合作精神,“社會熱點問題研討會”,可以讓學生在熱烈的討論中,明辨是非,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等等。學生在這些課外實踐活動中,不僅能加深對語文知識的理解,更能培養(yǎng)良好的品質和優(yōu)秀的道德情操,讓語文課展現(xiàn)“工具性”,也展現(xiàn)“人文性”。
當然,在中學語文課堂中滲透德育教育的方式還有很多,如課外閱讀訓練,作文訓練,名著閱讀,等等,教師都能將德育教育滲透其中。語文課不僅要承傳自己祖國綿延不息的文化,而且要通過教學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巧妙選定滲透角度,將德育教育融入語文教學之中,寓德育于語文教學之中。這樣,不僅可以陶冶學生情操,培養(yǎng)學生高尚品質,而且可以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深刻體會到學科教學與德育工作相結合的益處。既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言運動能力,又提高學生的品質修養(yǎng),促進學生更全面地發(fā)展。十年樹木,百年育人,語文教師應持之以恒地將德育滲透于語文教學中,讓語文教學真正做到教書和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