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瑜
摘 ? ?要: 語感是語言能力的核心,語感能力直接影響學生聽、說、讀、寫各項技能的發(fā)揮,因此語文教學必須重視語感訓練。本文主要介紹語感訓練的幾條途徑: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品詞析句中提升語感,在聯(lián)想、想象中發(fā)展語感,在說寫訓練中實踐語感。
關鍵詞: 高中語文教學 ? ?語感訓練 ? ?訓練途徑
何謂語感?語感是人們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感受和領悟的能力,是理解一切文字的基礎。語感能力強的學生,聽課一聽就懂,說話、作文有條理,語言通順。朗讀課文能正確領悟作者情感,并通過恰當?shù)恼Z調(diào)、語氣準確表達;語感能力弱的學生,聽課聽不明白,說話連不成句,作文病句連篇,朗讀磕磕巴巴,添字漏字,更談不上語調(diào)語氣??梢?,語感能力直接影響學生聽、說、讀、寫各項技能的發(fā)揮,是語文教學必須面對的一個根本問題。
葉圣陶先生說:“語言文字的訓練,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訓練語感?!薄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讓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庇纱丝梢娬Z感訓練的重要性。
然而在現(xiàn)實的高中語文教學中,語感教學并未被所有語文教師真正理解和重視。老師的分析和學生的強記依然是不少語文課堂的主旋律,學生由于缺乏語感的培養(yǎng),久而久之,便失去了掌握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
那么,高中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語感訓練?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途徑入手。
一、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
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中,我們常有這樣的體會,語文教學從字、詞、句、標點、修辭、語法,一直講到結構層次、段落大意,這樣事無巨細,滴水不漏的授課方式費時又費力,學生學習收效甚微,久而久之還會產(chǎn)生厭學心理。究其原因,是違反了語文作為一門語言學科的內(nèi)在規(guī)律,因此我們必須返璞歸真,將氣力用在對文章的讀上。
讀,即朗讀或誦讀,是對美文的美讀,要求讀得感情充沛、抑揚頓挫、怡情動容。教師應善于范讀,長于指導,根據(jù)文章的內(nèi)在要求,準確安排停頓、處理重音、調(diào)控語速,把握語調(diào),讀出文章的情味。讓學生的耳與心同時感受美感,得到熏陶。反復誦讀,讓學生真正體會文章的起承轉合,感受文章的萬千氣象,真正從感性上、直覺上、整體上認識、占有、體驗語言材料,對語言材料進行主觀消化和吸收。
可以說讀是培養(yǎng)學生語感的有效途徑,通過朗讀或誦讀把無聲語言變成有聲語言,入于眼、出于口、聞于耳、記于心。從記憶角度看,文章讀了三、五遍,就能深刻于腦中,美詞佳句記得多了,寫作時自然流淌于筆端;從心理角度看讀比寫壓力小,精神負擔輕,而讀了幾遍后能記住一些東西,寫作文時還能用上一點,學習興趣濃厚了,所以學生能堅持下去;從理解角度看,古人早有“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的體會,可見良好的語感是在多讀成誦后養(yǎng)成的,而良好的語感一旦養(yǎng)成,學生的閱讀能力與寫作水平就會大大提高。
因此,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要多創(chuàng)造機會,以多種方式讓學生充分地讀。例如,語文版高中必修一“情動于衷而形于言”單元,所選的《赤壁賦》《陳情表》《項脊軒志》等都是文質(zhì)兼美的名篇。教學中一定要引導學生反復朗讀,在讀中體悟語句的精當、情感的真摯淳樸。此外,我們還要根據(jù)不同文章,靈活選擇不同的朗讀方式,如聽錄音讀、教師范讀、學生個別讀、小組讀與全班讀等,在讀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能力。
二、在品詞析句中提升語感
學生閱讀易犯浮光掠影不求甚解的毛病。葉圣陶先生說:“一篇文章只讀一兩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須多揣摩?!币虼?,培養(yǎng)語感,應讓學生對課文中的關鍵詞、中心句、重點段,最能突出文章的中心,激發(fā)學生的情感的詞句反復推敲、揣摩、品味,使學生通過語言文字這座橋梁,與作者會面,和作者共享其中的情,認識其間的理,從而感悟語言文字表達的深層內(nèi)容及表達方式的精妙之處,準確地把握它的意義和情味,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正確豐富的理解和運用能力。
如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一句,為什么要用“瀉”字,能否改為“流”或“淌”?教學中,只有讓學生反復地比較揣摩,才能明白:“瀉”字在這里是最恰當?shù)模c“流水”的比喻十分協(xié)調(diào)。若用“流”有重復之嫌,用“淌”又會引起有聲的感覺,而月光是無聲的,這里的意境是寧靜,所以,用“流”與“淌”都顯得意味不足,無法生動、傳神地將那清澈的月光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而“瀉”字才是最精妙傳神的??梢妼﹃P鍵詞句揣摩品析能品出語氣神韻,領悟作者遣詞用句的匠心,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掌握語言文字運用的規(guī)律,領會語境,這些對語感的培養(yǎng)都極為重要。
三、在聯(lián)想、想象中發(fā)展語感
夏丏尊先生曾說:“在語感敏銳的人的心理,‘赤’不但解作紅色,‘夜’不但作晝的反對吧?!飯@’不但解作種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見了‘新綠’二字,就會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氣概等等說不盡的旨趣。見了‘落葉’二字,就會感到無常,寂寥等等說不盡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學在此?!保ā度~圣陶語文教育論集》)可見語感是基于生活經(jīng)驗,通過聯(lián)想、想象產(chǎn)生的。在教學中對聯(lián)想、想象應予以足夠重視。教師應引導學生發(fā)掘作品遣詞造句、運用修辭手法等所蘊含的聯(lián)想和想象,進而啟發(fā)他們進行相應的、多方位的聯(lián)想和想象。
如《荷塘月色》一文就充滿了聯(lián)想和想象,你想荷葉田田,遮滿塘面,塘中的水是不可能看到的,但作者斷定“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這是由葉子的“風致”引起的想象。詩人從荷葉、荷花想到流水,虛實結合,將月下荷塘之景描繪得極富風采。
文中作者連用三個比喻句寫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弊髡甙押苫ū茸鳌耙涣A5拿髦椤?、“碧天里的星星”、“剛出浴的美人”,為什么這樣比喻?教師應引導學生從荷花同這三者之間相似之處發(fā)掘這三個比喻句所蘊含的聯(lián)想和想象:淡月輝映下荷花的晶瑩剔透,自然像一粒粒明珠,綠葉襯托下荷花的忽明忽暗恰似碧天里的星星,荷花纖塵不染的美質(zhì)不就像那剛出浴的美人。由此,讓學生明白,作者是通過聯(lián)想、想象,把眼前之景描繪得形色兼?zhèn)?,透露著詩意的光芒。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擴展開去,讓學生模仿想象春草、夏雨、秋風、冬雪等各種景物,啟發(fā)思維,增強情趣,培養(yǎng)語感。
四、在說寫中實踐語感
語文學科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語感更是需要在實踐中錘煉而成的。有句哲言說得好:“語感是言語對象對人們語言器官長期雕琢的結果,是學習規(guī)范語言長期積淀的結晶?!薄伴L期雕琢”和“積淀結晶”,正說明了多說多寫多練對培養(yǎng)語感的重要性,也說明了培養(yǎng)語感的長期性和艱巨性。語感只有在“反復的歷練”中才能形成。語感訓練必須注重練習,包括練習說話、寫話、寫片段、寫文章。教師應做到有計劃、有指導、有檢查。首先保證課堂練筆落到實處,其次擴充課外練筆。只有讓學生將學過的知識流之于口頭,付諸筆端,才能夠記得牢,才能在表達上見成效。另外,要引導學生多仿作、多摘錄,學會學海拾貝、語林擷英,讓學生積淀語感材料,只有日積月累,才能做到“為有源頭活水來”。
總之,高中語文教學要增強學生語言文字的基本功,提高語文能力,就必須加強語感訓練。只有加強了語感訓練,才能讓語文教學達到事半功倍“其樂融通”的境界。
參考文獻:
[1]學習語法和培養(yǎng)語感——呂叔湘.
[2]葉圣陶論創(chuàng)作·寫作漫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