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珺
摘 ? ?要: 高職語文教學要想做出真正的革新,教師必須重視學生使用能力的培養(yǎng),引導學生通過積極思考及親身體驗達到學習的最佳狀態(tài)。應積極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提高學習效率,基于工作過程,切實突出實用能力教學,從而實現(xiàn)教學效果最優(yōu)化的目標。
關鍵詞: 高職語文教學 ? ?教學改革 ? ?實用能力培養(yǎng)
傳統(tǒng)高職語文教學存在教學任務不確定、學習氛圍不和諧及學生參與不積極等問題而亟待做出改革。教師在實際教育過程中應基于工作過程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性學習,以有效強化其語文實用能力,進而能夠積極、自主地思考、勤于實踐和探索,其學習熱情及積極性得到有效激發(fā),從而能夠收到滿意的學習效果。
一、轉變既往教學觀念,重視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對于教育而言,培養(yǎng)學生專業(yè)能力及綜合素養(yǎng),使之為社會發(fā)展作出應有的貢獻是其最終目的所在,因此教學改革方向應側重于如何糾正以往被動學習、積極性不足的問題。對此教師應采取有效措施引導學生學會學習,而非偏重于如何教學。換言之,教師應基于學生學習特點設計課堂教學,認真組織課堂內容,真正做到以學生為課堂主體。當學生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得到充分激發(fā)后,其能夠積極學習知識,掌握技能,實現(xiàn)融會貫通,最終提高其綜合素質。首先應開展賞識教育,教師應對學生給予充分尊重,積極與之溝通交流,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應善于發(fā)掘學生的優(yōu)點,并給予相應的表揚和鼓勵,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從而激發(fā)其學習熱情與興趣。
二、重視改善師生關系,重在“合作”
傳統(tǒng)教學模式往往偏重于教師主導,而忽視學生主體地位,其一味講求單向灌輸,不重視發(fā)揮學生能動性。教師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對于學生的個人特點、興趣及思想等很難有所顧及,整個課堂活動中教師枯燥講述,學生也很難有聽講的興趣。筆者著眼于此點,重視改善師生關系,轉變以往師講生聽的單一模式,而將自己與學生視為一個整體,在課堂上帶領他們思考問題、探索答案。將彼此視為合作者,一同應對學習中遇到的難題。例如在講述余秋雨《白發(fā)蘇州》一文時,文章末尾一句:“我突然有點害怕,怕哪個門庭突然打開,涌出來幾個人:再是長髯老者,我會既滿意又悲涼:若是時髦青年,我既高興又不無遺憾?!惫P者針對性地提出了疑問:為何作者會因為長髯老者而涌現(xiàn)滿意而又悲涼的心情,而見到時髦青年又產生高興遺憾的心理,這樣的心理狀態(tài)彼此矛盾嗎?學生由此陷入深思,筆者講述了余秋雨散文的特點,點出了“他善于通過山水事物來探索人生真諦以及文化靈魂,并基于單純的視野拋出關于古老歷史文化的個人思考”,引導學生鎖定思考的重心,進而明確指出:若是長者,則說明蘇州的古意和韻味還在但悲涼的是沒有新人,年輕一代對這個不感興趣;若是時髦青年,則證明年輕人也受到了熏陶,并沒丟棄中國傳統(tǒng)的精華,但遺憾的是古樸的味道不在了,說不定往年能欣賞這些的老人們今日已無所尋覓了。學生對于作者民族憂患意識與睿智哲思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同時更易于掌握文章主旨。
三、合理選擇教學內容,重在“實用”
高職語文教學具有極豐富的內容,其教材涉及文學作品、寫作及聽說訓練,等等。對此,高職語文教師應盡量以具有較強實用性的內容為首選,以有效強化學生審美情緒,提高其文學品味及品德修養(yǎng)。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因此教師應結合學生接受能力及現(xiàn)有認知水平選擇教學內容,有效激發(fā)學生熱情與積極性,以吸引學生的話題及課堂主題為著眼點,選擇那些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及學習熱情的文學作品。例如抒發(fā)人生感悟的與人生價值、情感職場、時間等相關的文學作品,均可吸引學生注意力,同時在教師正確引導下也可使學生有所感悟和啟發(fā),指導其走向正確的人生道路。也可以古典文學作品為主,例如唐詩宋詞及各類古典散文等,都是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粹與典范,其形式、內容及意境均已臻于完美。引導學生賞析此類作品,既有利于傳承祖國文化,又使得學生語言品味得到提升,進而培養(yǎng)其審美情趣,如《詩經·伐檀》、屈原《涉江》、《前赤壁賦》、《勸學》等。
四、拓展語文活動,強調“綜合”
教師應組織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通過活動展現(xiàn)學生的個人能力,設計出一系列職業(yè)相關活動,引導學生快速切入課堂情境。例如在《失街亭》一文教學中,可指導學生分組討論問題“失街亭,誰之過?”;在學習《羅密歐與朱麗葉》及《雷雨》等話劇時,可以指導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完成整篇課文教學;或者利用課余時間組織語文活動,但應注意保持鮮明主題和充實的內容。此外,還可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結合職教特點及學生職業(yè)需求設計綜合性職業(yè)研究課題,例如模擬招聘、網絡輿情調查、食品現(xiàn)場推銷、會議主持、廣播采訪,等等。幫助學生營造“職場”氛圍,使之提前適應職業(yè)角色,從而強化其實踐活動能力。
參考文獻:
[1]鄒旗輝.論辯式教學模式在高職語文教學中的構筑與運用[J].教育與職業(yè),2014(17):148-149.
[2]侯敏霞.基于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構建“活動單導學”教學模式——高職語文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無錫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4(4):50-52,62.
[3]魏垂忠.立足于文本彰顯文學性提升人文性——五年制高職語文教學改革漫談[J].職業(yè),2014(27):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