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婷
摘 ? ?要: 本文通過分析《基礎日語》的教學現狀,得出在新形勢下日語工作者應該從語言的實際應用能力和文化教學兩方面對《基礎日語》進行教學改革,并且結合教學實踐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旨在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關鍵詞: 《基礎日語》 ? ?教學改革 ? ?跨文化教育
《基礎日語》作為日語專業(yè)的核心課程,在培養(yǎng)學生語言能力與文化素養(yǎng)上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當前,我院日語專業(yè)使用的授課方法以注入式教學中心,授課內容以單詞語法教學為主,這一方法在培養(yǎng)學生的應試能力上有比較好的效果,但是在實際運用中就會出現異文化理解不夠,交際能力不足這一問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指出高等教育要著力培養(yǎng)本領過硬的高素質人才和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所謂的外語創(chuàng)新型人才,筆者認為主要表現在對語言的應用能力和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要求。因此,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十分重要。以下從語言實際應用能力的提高和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教學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1.語言實際應用能力的提高
要培養(yǎng)較高水平的日語應用能力,首先要尊重語言輸入、語言吸收和語言輸出等語言習慣。由于一直以來受到環(huán)境和方法的限制,再加上部分學生都不愿動腦,不愿開口說或者是羞于說外語,即使在語言輸入和吸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語言輸出的效果也一直不甚理想。在兩年的基礎日語教學活動中,筆者發(fā)現“90后”學生的主要特點是思維活躍,善于表演,對于各種活動積極性較高。結合這一特點,筆者將“角色扮演”、“繪圖教學”、“游戲教學”三種學生在其他活動中比較熱衷的形式代入日語課堂,以興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
1.1角色扮演
“90后”的學生大部分比較活躍,表演天賦也很強。針對這一特點,在文學作品賞析、日常會話學習這類課文中,采取角色扮演這一方法比起單純的朗讀和背誦達到的效果要更好。
文學作品往往語言比較富有美感,缺點是大多句子較長且具有一定的難度,不利于記憶。以《基礎日語3》第2課中的《起風了》為例。《起風了》是日本著名作家崛辰雄的名作。描寫了男女主人公相戀后,女主角節(jié)子卻身患重病,未婚夫對其不離不棄,一直陪伴左右直到節(jié)子去世的故事。課文節(jié)選的部分主要以大量景色描寫和男女主人公的對話組成,部分地方保留了日語古典語法。如果只是單純朗讀,則學生的收獲不大,如果全文背誦,對學生來講難度就很大。這里如果采取角色扮演法就會起到比較好的效果。首先將學生分為三人一組,男女主人公各一名,旁白一名(主要負責景色的介紹等),臺詞由學生在課文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修改。既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能力,又加深了學生對這篇文章的印象。
1.2繪圖教學
日語系的很多學生喜歡動漫,所以不論畫畫技術如何,大家對于畫圖都不排斥。針對這一特點,在一些有大段大段描寫的課文里面,采取讓學生根據課文描寫畫出圖畫的形式,比將其翻譯成中文更直觀也更容易理解。
以第1課第二部分為例。這篇文章著重描寫了一個年輕的街頭藝人的外貌。如果翻譯成中文就是“細長的眼睛,高鼻梁,薄薄的嘴唇,笑的時候會露出虎牙。穿著灰色的高領,外搭白色T恤,一條普通牛仔褲。黑色頭發(fā)長及肩頭,用綁帶綁著額頭”,這樣雖然很直接,但是不夠直觀??墒侨绻嫵鰜?,這個街頭藝人的樣子就會很清晰地展現在眼前。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畫圖,重新用日語對他的外貌進行一番描述,通過與課文對比,了解自己的不足之處,方便有重點地進行學習。
1.3游戲教學
有一些課文篇幅很長,同時具有一定的專業(yè)性,這一類的課文內容大多以了解為主。因此,適當采取一些游戲的方法既可以降低文章的難度,又可以使學生不那么抗拒它的專業(yè)性。
以第5課《風景和信仰》中的龍安寺為例。龍安寺是日本室町時代留下來的禪宗寺院,以院內的枯山水聞名。由于課文內容涉及日本歷史、禪宗文化等其他知識,僅僅單詞的朗讀,對學生來說難度就很大,何況還涉及很多文化背景,學生很容易望而卻步,不愿意看課文。在完成了單詞與語法的學習之后,課文內容的理解上采取游戲教學的方法,可以使學生的心情放松,在學習的同時享受日本文化。比如讓學生接力描述龍安寺的相關信息,一個詞一句話都可以,這樣學生會積極地回想課堂上所學內容,既是回顧又是一個重新學習的過程。通過全班同學的合力總結,實現了課文所定的以了解為主的目標。
2.跨文化交際中的日本文化教學
外語交流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所產生的相互作用,文化背景的不同會導致說法方式或者語言習慣的不同。因此,所謂的跨文化交際不僅要學習語言本身,更離不開對文化的理解。《基礎日語》課堂上的文化教學,不同于《日本概況》或者《中日文化鑒賞》這種以文化欣賞為主的課,是指在語言教學中包含相關文化講解,讓學生了解語言背后所代表的文化背景。
以日語中的人稱代詞為例。日語中把對家人的稱呼分為兩類,一類是對內,一類是對外。比如“母親”,對外稱為“はは”,對內則稱為“お母さん”。如果單純地進行這樣的介紹,學生就不會了解區(qū)別使用的重要性,覺得反正意思都一樣,口語中經常會出現混用的狀況。其實這種語言習慣不是偶然的,體現的是日本文化中的“集團主義”。它是日本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即重視自己所在的集體。同時,對于所屬集體之外,也劃分得很清楚。正是基于這種心理,才會有所謂的對內與對外兩種稱呼。在了解了這一背景之后,學生對于人稱代詞的印象會更深刻,使用的時候也會注意區(qū)別對待。
再比如日語中表示“大概”、“可能”、“左右”這一意思的表達方法特別多,感覺日本人說自己意見的時候都不是那么直接,而是有所保留。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常會產生困惑,比如為什么這種類似的表達方式這么多,有沒有什么特殊的意思,究竟什么時候使用才是最正確的。還有日語中的最基礎自我介紹,A:あなたはマイク·ミラーですか。B:はい、わたしはマイクミラーです。這兩個句子翻譯成中文的話就是“你是馬克米勒嗎”、“是的,我是”。在實際使用中,作為人稱代詞的あなた(你)和わたし(我)經常會被說話人省略。如果只是這樣告訴學生,那么學生的確會記住這個理論,但是口語表達的時候仍然會習慣性地將人稱代詞放上去。以上兩種語言現象,學生之所以無法正確表達,是因為只關注了語法的形式,沒有了解中日之間語言文化的差異,使用時仍然會按照中文的邏輯。
其實這兩種看似難理解的現象,體現的是日本的一種民族文化——“以和為貴”。日本地少人多,人與人之間的和睦關系顯得至關重要。在句尾加上一些“可能”“大概”這種表達方法的話,比起直接的斷定顯得語氣委婉,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沖突。弱化人稱代詞,減弱了人與人之間立場的對立,體現了“以和為貴”的思想。了解文化,有助于學生建立日語概念體系,提高學生恰當使用語言的意思。了解了這一背景之后,學生在使用上會更準確,更靈活。
3.結語
本文通過分析《基礎日語》的教學現狀,得出應該從語言的實際應用能力和文化教學兩方面對《基礎日語》進行教學改革,并且結合教學實踐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其中包括“角色扮演”、“繪圖教學”、“游戲教學”,旨在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以上兩個方面的教學改革,我只是結合教學經驗談談體會與感悟。今后,希望通過更多的實踐與調研,將其上升到理論高度,以便更好地服務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