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菲
摘 要: 教育一直是亙古不變的主題,伴隨時代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教育改革朝著可持續(xù)發(fā)展、科學化的方向前行。其中義務教育是我國一種特色的教育形式,其開展的目標是為了提升人群的整體知識水平,小學時期是義務教育的入門時期,由于這段時期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尚未形成完整體系,要保證教育的有效性,首先需要對教學方法進行探究。研究新課程理念下小學語文教學的探索,對我國小學語文教育有重要的意義。
關(guān)鍵詞: 新課程理念 小學語文教學 教學探索
作為一門語言科目,語文科目在我國教育體系中的核心地位是十分明顯的。小學時期是語文學習的初步時期,學生在這段時期顯示出其優(yōu)勢,即語文學習本身就是一個感染的過程,這與學生自身的感性思維完全相符,可以有效降低學習難度,從而強化學習效果。筆者就新課程理念下小學語文教學展開探索與分析。
1.目前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1.1缺乏針對性,引導不足。
缺乏針對性是目前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普遍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兩個極端:一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味追求教學進度,“以教學而教學”,導致教學引導性不足,最終學生學習的目標難以實現(xiàn);部分教師十分注重教學活動,在教學過程中各種引用章典,看似內(nèi)容豐富,實際無法體現(xiàn)教學的目標,導致學生學習陷入盲區(qū),學習效果自然不好。
1.2忽視趣味性,動力缺少。
其實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都離不開興趣的影響,特別是學生的求知和好學能夠反饋給教師,增強教師的教學欲望和成就感,是一種良性循環(huán)。但是目前很多小學教師在語文教學時忽視了其中的趣味,特別是應試教育背景下,教學趨于功利化、形式化。久而久之,學生與教師的耐心都被消磨殆盡,導致學習與教學都缺乏動力。
1.3無視科學性,方法落后。
教學方法落后是一個普遍性的問題,特別是“死記硬背”的學習觀念已經(jīng)深入人心,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遵從這一套“死辦法”,導致教育本身缺乏科學性,方法的落后將導致學生即便強行記住了知識,但是學習效果始終不好,更不用說學以致用[1]。
2.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原則
2.1引導性。
任何科目的學習都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語文也不例外。簡而言之,小學語文教學的核心就是思想的感染,因為這段時期學生具有較強的可塑性,能夠達到事倍功半的教學效果。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體現(xiàn)有效的引導,幫助學生樹立準確的學習目標,讓他們能夠朝著正確的方向展開學習。
2.2趣味性。
對于教師來說,教學效果是最重要的。小學時期的學生雖然有較強的接受能力和敏銳的觀察力,但是活潑好動的天性讓大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缺乏定性,特別是對于枯燥的“灌輸式”教育,學生的興趣已經(jīng)完全喪失,自然達不到學習效果。趣味性是語文教學中需要遵循的一個重要原則。
2.3高效性。
效率不僅是教師教育與學生學習需要遵循的原則,而且是目前社會任何行業(yè)的追尋的最終的目標,在語文教學中需要體現(xiàn)出高效性,即利用課堂與課余時間,采用合適且科學的方法,強化教學效果。這樣一方面可以滿足教學進度的需要,另一方面與學生的發(fā)展目標相一致[2]。
3.新課程理念下小學語文教學策略
2.1巧用多媒體,強化教學引導。
對于目前時代特點而言,信息化技術(shù)已經(jīng)貫穿到各行各業(yè)。對于教育來說,以往的“粉筆加黑板”的舊有教學方式已經(jīng)無法適應時代的需求,特別是對于小學語文教學而言,教師要巧用多媒體技術(shù)優(yōu)勢,強化教學的引導效果。例如:在《刻舟求劍》這則寓言故事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首先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相關(guān)寓言動畫視頻,讓他們從動畫中人物的表情、動作和語言,了解寓言中真實的寓言,然后通過課堂教學,讓他們進一步學習,即拓展學習,同時可以讓學生對于文中寓言的隱含意思進行表述,提高他們對于寓言學習的理念能力,強化效果。
2.2推行生活化,鼓勵觀察學習。
生活化是目前最新的教育理念,其本意是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讓學生學會觀察生活,同時從生活中獲取知識和感悟,提升他們的思想理念和體悟。例如在《北大荒的秋天》一文的教學中,教師首先可以讓學生說說秋天家中會買哪些水果,一些學生回答:秋天家里會買石榴、柿子、山楂、香蕉,而教師則可以進一步進行生活化提問:秋天有很多水果,還有什么呢?一些學生提出有中秋節(jié);還有一些學生說秋天有月季花和菊花,然后教師可以利用目前教學的時節(jié),如果正好處于秋季,則可以開展戶外教學活動,而一些學生則可以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秋天有楓葉,還有南飛的大雁,是豐收的季節(jié),等等。最后再開展課堂教學,由于思維已經(jīng)拓展開來,學生對于文章的理解和領悟會加深,有助于提高他們的興趣[3]。
2.3因材施教,強化教學效果。
因材施教是目前我國教育所提倡的理念,對于小學語文教師而言,也需要貫徹和落實,對于小學語文來說,因材施教可以通過正常的課堂教學實現(xiàn)。例如:在《富饒的西沙群島》的文章教學中,教師可按照學生的學習能力將他們劃分為三個層次階段,進而開展教學,即(1)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閱讀課文找出文中生詞,查詢字典了解意思;(2)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了解文章大意,并以自己的話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3)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思考文章的寫作方法,同時思考及回憶自身比較熟悉的景物,并以此為題,寫一篇類似的文章。另外,因材施教的面向?qū)ο蟛⒉皇枪潭ǖ?,如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若已經(jīng)完成了本階段的文章學習,則可以進入下一階段,即了解文章大意,并以自己的話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通過層層遞進,能夠有效滿足各類學生,甚至是同一學生的不同階段的學習任務和目標。
小學語文教學不是一個簡單的教學過程,除了要突出引導性、趣味性和科學性以外,教師還需要有足夠的耐心和細心,通過循序漸進的教學,保證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楊萬嶺.新課程理念下小學語文教學策略探究[J].新課程學習(中),2014,12(12):08.
[2]張春艷.新課程理念下小學語文教學的探索[J].現(xiàn)代閱讀(教育版),2013,01(01):223.
[3]王棟.新課程理念下小學語文教學之我見[J].學周刊·學術(shù)研究,2015,04(04):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