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鎖方
摘 要: 課堂提問看似平淡,卻蘊藏著很多的技巧和意義。小學數(shù)學課上,如果提問得當,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將會得到很大的提高;如果提問不當,只能讓學生疲于應付教師的問題,使學生的學習效果大打折扣。本文將結(jié)合作者的教學實踐和經(jīng)驗談談小學數(shù)學課堂提問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 小學數(shù)學 課堂提問 有效策略
課堂提問是教學的主要手段之一,有效的課堂提問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通過課堂提問,學生能回憶、分析、對比、綜合各種問題,提高自己的素質(zhì);通過課堂提問,教師能有效掌握學生學習的情況;通過課堂提問,教師與學生能更好地溝通和交流,從而搭建一個更好的信息反饋平臺。在此筆者就從以下方面談談小學數(shù)學課堂有效提問的策略。
一、課堂提問要有趣味性
小學生好奇心強,愛玩、好動,這是他們的天性,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不能無視學生的這些特點,而是要想辦法利用學生的這些特點,讓它們更好地為教學服務。如果一堂課上,教師的問題平平淡淡,學生的學習欲望必然不會強烈,這樣的課堂提問是失敗的。所以教師要設計出符合小學生心理特點的有趣問題,從而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這樣學生才能在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中學習與進步。下面舉個教學中的實例分析一下。
教學實例:在教授蘇教版小學數(shù)學五年級下冊“圓的周長”時,筆者是以這樣的問題形式進行導課的:動物園里舉行了一次賽跑比賽,山羊和小牛選擇了不同的場地,小羊選擇的是圓形跑道,小牛選擇的是方形跑道,當比賽結(jié)束后,裁判很快就算出了小牛所跑的距離,但是裁判用了很長時間都沒算出小羊所跑的距離,你們知道這是為什么嗎?大部分學生陷入了沉思。有的孩子說,只要算出圓的周長就知道小羊跑的距離了。但是怎樣計算圓的周長呢?老師接著問。這時又有一個孩子說,用米尺量。教師接著引導:這樣的測量方法在理論上可行,但是用在實際生活中卻比較費力,今天老師就教給大家一種新的計算圓的周長的方法。這樣的問答既有實踐性又有趣味性,讓學生在無形中學到了數(shù)學知識。
二、課堂提問要有靈活性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雖然我們預設了很多問題,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隨著學生和教師的互動,課堂上又會生成許多問題,因此面對這樣的情境,我們的課堂提問要具有靈活性。這樣,我們的教學才不會死板,學生的思維才能更活躍。
比如,在教授蘇教版小學數(shù)學三年級上冊“認識分數(shù)”時,筆者是這樣提問的:先讓學生拿出一張折好的1/2紙,然后提問:你們是怎樣表示1/2的呢?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師提問:為什么折法不同,其中的一半仍然是這個長方形的1/2呢?因為都是一半了。教師繼續(xù)問:能不能用嚴謹?shù)恼Z言表達?都是把長方形紙平均分成2份的。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一步步地說出了“平均分”這個概念,在引導過程中,教師的提問靈活、連續(xù),將學生的思維慢慢引到本節(jié)課中。
三、課堂提問要有邏輯性
教師設計的問題應符合小學生的思維發(fā)展規(guī)律,也就是所提的問題要有一定的邏輯性。只有課堂問題的設計具有邏輯性,學生的思維才能朝著由淺入深的層次發(fā)展,那樣的問題既不會太突兀,又能使學生對數(shù)學的認識逐步深入。
比如,在教授蘇教版小學數(shù)學五年級上冊““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時,筆者是這樣設計課堂問題的:1.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個已學過的什么圖形?2.拼成的圖形的底是原來三角形的哪一條邊?3.拼成的圖形的高是原來三角形的什么?4.三角形的面積是拼成的圖形面積的多少?5.怎樣表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6.為什么求三角形面積要用底乘以高再除以2?這樣的提問不僅具有邏輯性還具有啟發(fā)性,學生在教師問題的引導下,不僅能逐漸理解和運用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還能發(fā)展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所以,課堂問題的設計要符合學生思維的規(guī)律,要有邏輯性。
四、課堂提問要有探究性
在課堂提問中,如果問題設計得過于簡單,就會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教學效果也達不到預期;如果問題難度過高,就會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會使學生產(chǎn)生挫敗感。因此,在課堂問題中,我們要先激起學生的學習欲望,然后再將問題的難度慢慢加深,讓學生的知識在原有的基礎上慢慢形成、鞏固和提高,最終達到教學目的。
比如,在教授蘇教版小學數(shù)學五年級上冊“小數(shù)的除法”時,筆者是這樣設計問題的:先讓學生計算“10.25÷125”,再讓學生計算“10.25÷12.5”,然后提問:1.這道題與以前學過的小數(shù)除法有什么不同?2.你怎樣把它變?yōu)槌龜?shù)是整數(shù)的除法計算?3.如果商不變,被除數(shù)應該怎么辦?這三個問題慢慢打開了學生的思路,提高了學生獨自探究問題的能力。
五、課堂提問要有人文性
在課堂中,我們與學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我們不能每天擺著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子要求學生這樣那樣,而要知道,在課堂中學習氛圍越融洽,學生的表現(xiàn)才會越積極。所以,在教學中,我們不僅要關注優(yōu)等生,更要關注中等生和學困生,讓他們在和諧的關系中學習、進步、發(fā)展。
這個教學案例是發(fā)生在筆者的課堂教學中的,在教授“圓的周長”時,筆者導完課,剛想進入正題,結(jié)果有個學生把手舉起來了,說:老師,我能不能說一說自己的想法。這節(jié)課,我們提問吧,你來回答。每次都是你提問,我們想換一種學習方式。當學生講完這些話的時候,那一刻,筆者才意識到,原來我們的學生更想在課堂上展現(xiàn)自己,更想做學習的主人。那節(jié)課,我把學習的主動權(quán)統(tǒng)統(tǒng)交給了學生,他們提出的問題,雖然很簡單,但是是自己想出來的,真的很可貴。問題從“圓的周長與什么有關系”開始,當問題提出來以后,我說:機會先留給大家,我最后再說自己的。當問題討論到最后,學生已經(jīng)把問題分析好了,也就是“圓的周長和直徑、半徑有關”。這樣的課堂,不僅活躍了氣氛,還突出了課堂的人文性和關懷性,讓學生在毫無壓力的情形下完成了學習。所以,課堂教學中要關注人文性,提問也應該具有人文性。
參考文獻:
[1]周玲.小學數(shù)學課堂提問技巧初探[J].學周刊,2011(01).
[2]董丙領.精心設計問題 把握提問技巧[J].成才之路,2009(32).
[3]黃耀偉.小學數(shù)學課堂提問藝術(shù)的探討[J].小學數(shù)學教育,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