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皮亞杰的心理適應理論解釋了兒童面對外部環(huán)境發(fā)生改變的時候應該如何接受信息并調整信息。由于該理論強調了個體對外部信息的內部理解和編碼過程,因此特別適合解釋當個體面對新環(huán)境時行為表現的原因。有必要從心理適應理論角度出發(fā),對被動進入城市的流動兒童助人行為進行分析。
關鍵詞: 心理適應理論 流動兒童 助人行為
一、心理適應理論
皮亞杰認為隨著心理適應能力的發(fā)展,心理將具有較多格式。格式在個體外部行為中有所表現,同時是一種內部結構,能夠使個體對外部環(huán)境覺知并進行分類和整理。在規(guī)整過程中,形式不同但本質接近的動作序列將會被歸成一類,繼而被概念化。因此,格式被認為是個體認知發(fā)展的結構。格式的改變將促使個體在人生發(fā)展中的認知形成和變化。人生作為一個連續(xù)的生命發(fā)展歷程,成人的認知格式同幼年期間的格式并非是分割的。這個非分隔體現在同化與順應兩個重要認知過程中。
同化理論是皮亞杰適應理論的核心內容,它借鑒自生物科學中的同化概念。在生物科學中,同化概念指生物有機體將外部環(huán)境的刺激輸入到本體結構中,并在一定規(guī)則下轉換、吸收,成為自身結構組成部分的過程。皮亞杰將其引入到發(fā)展心理學的視野后,視為一個將外部知覺要素和刺激整合到原有格式或行為模式中的過程。同化作為認知過程的一個成分,是個體認識外部環(huán)境、接受外部環(huán)境的一種方式。同時,它也是個體適應外部環(huán)境、調整改變自我的一種形式。但是,皮亞杰更愿意使用順應說明格式的變化。區(qū)別于同化在原有分類基礎上進行整理和吸收,順應更加接近一種“創(chuàng)造”的過程。順應過程往往是一種對外部刺激的拓展性接受。當面臨新的外部刺激時,個體如果不能通過同化將其“消化吸收”,那么將創(chuàng)建一個新格式或修改原有格式以適合新的外部刺激。順應過程的出現意味著個體能夠更好地接受新實物,并改變心理結構。因此,在順應過程的基礎上,個體再次面對外部刺激物將啟動同化過程,更好地接受、整合新事物,并能夠從中汲取能量。所以,通過同化和順應兩個心理過程,個體才能夠在一生發(fā)展過程中和外部環(huán)境更好地互動,接受新生事物的同時,調整自我,不斷成長。
二、心理適應理論下的流動兒童助人行為
在“地球村”時代,似乎如從前一般在一個地區(qū)恒久不變的居住已經成了一種奢侈。無論是從宏觀層次的經濟、文化等角度出發(fā)還是從微觀層次的個人求學、就職等原因出發(fā),流動似乎成為了新時代人類的共同行為趨勢之一。然而,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不同背景下的人們既有文化、宗教和習俗的差距,又有生活習慣、思維方式和語言表達等方面的差異。對于任何一個人,到陌生環(huán)境中生活都是挑戰(zhàn)。對流動兒童而言,更是如此。在非自愿的前提下,隨著務工父母來到城市,面對和自己家鄉(xiāng)完全不同的情景,流動兒童如何更好地與外部環(huán)境互動成為擺在他們面前不小的難題。皮亞杰的心理適應理論給了我們一個全新的視角。特別是在我們將研究的情景限定在真實的班級情景中,探討對流動兒童助人行為的促進時,這便顯得更有實際意義。一方面,助人行為作為一種積極的行為,能夠有效增進個體間的正向社交體驗。另一方面,當流動兒童在班級群體生活中更樂于助人時,意味著班級生活適應能力不斷增強。繼而,這必然為其將來更好地融入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因此,受皮亞杰心理適應理論的啟發(fā),我們試圖通過系統(tǒng)的促進方案實施使流動兒童在班級中產生更多助人意愿及行為。同時,從班級整體助人網絡結構出發(fā),我們期望這種聚焦于整體班級助人網絡結構的促進方案設計能更好地促使班級中亞群體內部和亞群體間的助人行為更加完備充分。最終,達到整個班級中的所有同學間都能夠謙虛禮讓、互助和諧。這樣的研究思路使研究者在有效了解流動兒童是如何整合外部環(huán)境的信息的同時,更有效地把握其群體背景??梢哉f,皮亞杰的心理適應理論使研究者將外部環(huán)境和流動兒童置于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中。因此,在如此研究思路下,宏觀的社會文化背景因素、中觀的社會關系、群體身份背景和微觀個體層面的人格稟賦都將被綜合考慮。顯然,心理適應理論拓展了對流動兒童助人行為研究的事業(yè)和范圍,它使得對助人行為的研究不再簡單局限在一個狹隘的微觀個體視野中,而是強調外部環(huán)境和個體的統(tǒng)一性和整體性。正是這種同一和整體的強調將是研究者有必要將定量和定性兩種研究有效結合,進而保證在以調研數據為前提的分析基礎上,通過其他非量化資料加深對流動兒童助人行為發(fā)生機制的了解。
參考文獻:
[1]陳陽.群體身份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3:371-376.
[2]陳陽.流動兒童助人行為特點及促進:基于群體身份認同視角[D].遼寧師范大學,2015.
本文為遼寧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基金項目,遼寧省罪錯青少年群體社會管理機制創(chuàng)新研究(L11DGL01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