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傳新
摘 要:通過講授《華夏之祖》一課時的所見、所做、所感,闡釋了歷史教學要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傾向,更多地關注學生的發(fā)展。教師應主動與學生溝通、交流、對話,讓學生平等參與教學活動;轉變教育觀念,采用新的理念教學,引導學生加強對知識研讀的力度和深度,從而為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以及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打下扎實的基礎。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創(chuàng)造性思維
《華夏之祖》這一課的知識大多是我國原始社會的神話、歷史傳說,我們在教學時往往只是照本宣科,從整體上來說很難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那么,如何貫徹新的教學理念,該在哪里尋找突破口呢?
在學習“堯舜禹的禪讓”時,介紹完堯、舜、禹各自身上的優(yōu)秀品質而成就了“選賢與能”的“禪讓”后,按照慣例,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大禹治水十三年,三次路過家門而不入,說明了什么?”
這時一個聲音傳出來:“大禹太冷酷無情了!”
聲音并不大,但是由于意見的不同而顯得特別清晰。學生都聽到了,目光集中到李偉(化名)身上。
我先是一愣:這真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可仔細一想,是呀,如果按照常理或者站在家人的立場上來看,李偉說得還真沒錯!
當思維的火花突現時,我有點激動,我問李偉:“你為什么說大禹冷酷無情?”
李偉的臉都漲紅了:“大禹一定有家,他在外十三年,父母兒女誰來照料?三次路過家門而不回家看一看父母妻兒,不正說明大禹冷酷無情嗎?”
看他一臉憤憤不平的神色,我不禁為他思維的發(fā)散暗暗喝彩……
學生有了思維的空間,必須因勢利導。我首先表揚了李偉,他的臉又紅了,接著,我面向全體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假如你是大禹去治水,你會怎樣做呢?”
一個學生站起來發(fā)言:“我會像大禹一樣專心治水,不成功絕不回家!”
另一個學生說:“大禹做得很對,可如果像他那樣,我可做不到,我會想念親人的……”
接著有學生站起來反駁:“俗話說,忠孝不能兩全,我看……”
他的話還沒說完就被打斷了,課堂被激活了!連平時從來不舉手回答問題的學生都直接站了起來:“我佩服大禹,可他這樣做真的是不近情理,這是不是為說明大禹的大公無私而進行的夸張呀?”
又打開了一扇門!又開拓了一個思維空間!這時學生也索性離開了剛才規(guī)規(guī)矩矩的獨立思考,前后左右地討論起來。
眼看討論已達高潮,我趁熱打鐵,對學生說:“討論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不如把我們的觀點、想法寫一寫,最好結合一些生動具體的實例,然后挑幾篇有代表性、有說服力的,下一節(jié)歷史課大家評論,怎么樣?”
沒想到連語文課上都發(fā)愁寫作文的學生態(tài)度空前高漲。從距離下課不足20分鐘開始,他們聚精會神,運筆如風。
靈活開放的歷史教學需要教師因勢利導,給學生的思緒插上翅膀。我們必須引導學生加強對知識研讀的力度和深度,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在新奇中探索假定的角色,從而為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以及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打下扎實的基礎。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