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萍
【摘要】本文通過闡述從語文課堂教學中“實話實說”的定義入手,細致地分析了語文課堂教學中引進“實話實說”模式的積極意義,并結(jié)合自己的教學研究和實踐改革的經(jīng)驗淺析了語文課堂教學中引進“實話實說”模式的策略、環(huán)節(jié)和方法,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引進談話機制,提出了個人認為需要注意的幾方面。筆者還認為教師應該更多地致力于訓練學生多維思考的能力和培養(yǎng)學生人文主義精神。
【關鍵詞】小學語文;實話實說;課堂教學;思考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筆者認為在適當?shù)氖谡n環(huán)節(jié)中讓學生多講多探討,利用學生內(nèi)部的不同認識的彼此撞擊,碰撞出更多的知識火花,學生通過互相的辯駁、認同,吸取彼此的優(yōu)點,如表達上的長處,認識的深度與廣度等等,比起硬灌輸給他們知識,其效果顯然要好得多。在這種條件下,他們的學習是自覺自愿的,真正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
一、語文課堂教學中引進“實話實說”模式的積極意義
(一)體現(xiàn)著師生間的相互關懷
情感,英文的翻譯是feeling,它是一種自我的感覺。在國外比較先進、自由的教學理念中,十分講究這種自我的感覺。課程改革以來,教師十分重視在課堂教學中與學生的交流,注重學生的情感取向。因為大家都知道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以人的整體心理活動為基礎的認知活動和情意活動相統(tǒng)一的過程。沒有教師和學生的情感交流,無論我們設計出多么合理的教學方法,學生的學習效果也會因為教師給予的情感食糧過少而不會全力以赴地學習。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需要依靠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相互關懷來激勵學生更好地學習。這時,我們不單單是教師的角色,更多的是一種朋友、親人、專家、故人等多種形象的綜合體,在本著關心學生發(fā)展和提高的前提下,與學生相互影響著,相互關懷著,從而達到水乳交融、情深意切的地步。并通過這樣的教學積累幫助學生形成與人良好交往、合作、團結(jié)的精神。
(二)體現(xiàn)著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痹谔K教版教材提倡的“五重學習法”中,首當其沖的便是“重情趣”。學生長時間地保持學習能力和態(tài)度的動力來源于自己的興趣。學生的情趣完全來源于他們生活的世界。一個可愛的卡通人物形象、一句并不幽默的玩笑、一次充滿熱情的獎勵或者是一個微不足道的眼神,也許都能夠激發(fā)起學生積極學習的興趣。課堂教學中應該處處流露著學生學習的生趣;處處充滿著對智慧的挑戰(zhàn)和對神奇事物的探索;擁有教師和學生會心的笑聲;讓教師和學生的生命力在課堂教學中得到完滿的發(fā)揮。
二、語文課堂教學中引進“實話實說”模式的策略方法
將語文課堂教學以“實話實說”模式為核心,因此,要適當?shù)夭扇∵m合學生的對話情境,將學生“催眠”,在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情況下開展學習活動。筆者認為可以采取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進行操作:
(一)“情感”為投資,鼓勵學生參與狀態(tài)
我國古代著名作家劉勰曾經(jīng)說過:“情者,文之經(jīng)也?!苯處熥鳛檎n堂教學的組織者,唯有通過善于激起學生的情感,以情感為橋梁,實現(xiàn)學生與教學材料、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心靈溝通,才能產(chǎn)生對語言文字的共鳴。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將“情感”的投資,放在重要的位置。
這里的情感,并不單單是指教師對學生的關愛,而是指引導學生內(nèi)在學習動因,以情感為根本的教學手段、過程和目的。在教師充分發(fā)揮教材作用的同時,讓自己的情感和孩子的情感接觸,并相互影響,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想象力、感受對生活的體驗。
(二)“善誘”為手段,激發(fā)學生思考能力
孔子言:“教學之策,循循善誘。”這個道理大家都明白,但是在實際操作中面對存在各種不同層次差異的學生,我們教師的“善誘”,就要更加適應學生各自的需要。學生有其自身的社會地位和角色的特殊性。就社會地位來講,學生往往是存在文化上的不足和差異,但是正是這種差異,讓我們的教育充滿了無限的創(chuàng)新天地和生機。關鍵就要看我們的教師采取什么樣的策略了。
合適的誘導方式,可以讓學生積極開動腦筋,參與學習活動。這不僅有利于學生主動地、投入地進行思維活動,同時,也是提高學生自信能力的重要外在條件。只有當一名學生成為這節(jié)課中的主體時,他的學習才真正充滿了進步和希望。
三、引進“談話機制”時需要注意的幾個事項
(一)教師素質(zhì)的不斷提高
教與學的方式發(fā)生了改變,對于教師來講,也要跟隨時代的發(fā)展和教育需求,不斷地形成新的基本技能。因為教師的教育知識和技能不再是以知識的形態(tài)來呈現(xiàn)的,而是以行為的方式來表現(xiàn)的,這樣就對教師的素質(zhì)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不僅要成為一名具有“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善于學習、懂得合作、積極交流、善于傾聽的學習者、研究者、合作者的形象,還要具備語言幽默、思維敏捷、能言善辯的主持人的素質(zhì),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
(二)說與讀的輕重關系的擺正
蘇教版教材提倡“重朗讀”的教學方式。著名特級教師高林生老師認為:“‘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是最合適不過的道理,也是最需要采用的學習方法?!币寣W生學習得有收獲、得到發(fā)展,特別需要注重的是他的感受。而這種感受主要是通過學生自己的閱讀所獲得。
這里并不是說教師不提問,只是讓學生讀,而是希望擺正讀與說兩者之間的關系。筆者認為,就小學生而言,讀中的感受要比講、說來得重要。只有讓學生自己讀,在讀中感受課文的意境美,感受語言美、思想美,才能真正完成語文教學的任務和為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閱讀能力服務。
其實,對于一名教師來說,這些只是位置和角色的轉(zhuǎn)變,只是課程改革中表層的轉(zhuǎn)變,根本的轉(zhuǎn)變是教師自身的觀念變化和能力素養(yǎng)的提高。我們的課堂畢竟不是談話節(jié)目現(xiàn)場,不能一味追求那份輕松自在的效果,我們還負載著教育的責任。我們應該致力達到訓練學生多維的思考,培養(yǎng)學生人文主義的情懷的目的,真正地做到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而作出不懈的努力。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