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嚴偉
[摘 要]通過幾個教學實例體現(xiàn)了學生、教師、教科書、文本之間的對話,學生在自主閱讀、自由表達中,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得到激發(fā),從而撐起思維的輕舟,向文章更深更遠處探尋,品味文章的芳香。
[關鍵詞]教學實例 閱讀對話 品味文香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5)190013
在閱讀教學中,如果脫離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或不能結合文本對句子進行解析,一味地照本宣科,或望文生義,機械肢解語意,就會造成語文課堂“原汁原味”的缺失,甚至有的時候顯得牽強附會,很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因此,教師就要善于引導學生,探“本”究“原”,深入語境理解文句,這樣才能品得文章深處的芳香。
一、結合選文原著,把握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的把握,需要從多方面進行。特別是學習長篇節(jié)選,更要結合原著,否則,就會理解片面,把握不準。其中有些問題或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因為有前因后果,只有結合原著,從整體把握,才能理解通順,把握得當。
比如,在學習《童年的朋友》時,學生提出了這樣的疑問:外祖母的黑眼珠兒為什么會閃耀著氣憤的光芒?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結合《童年》的內容理解:
在外祖母的家里,外公是個兇殘自私貪婪的人,性格粗暴而有病態(tài)傾向,有時甚至對外祖母拳腳相加;兩個舅舅不務正業(yè)沒有什么出息,經(jīng)常為了爭奪家產(chǎn)勾心斗角,對外祖母毫無孝道可言;她的女兒(我的母親)早早喪夫,后來再次落進婚姻的漩渦,直至被其吞沒……文中節(jié)選的部分是母親帶著我寄居到外祖母家,在船上梳頭時,外祖母難免會流露出煩惱和對生活得不如意,所以“她的黑眼珠兒為什么會閃耀著氣憤的光芒”就不難理解了。
教師因勢利導,引發(fā)學生討論并回答問題:本文的中心意在表現(xiàn)外祖母的樂觀堅強以及我對外祖母的感激熱愛之情,這樣寫是否與本文中心有沖突?
學生的答案馬上出來了:“‘我對外祖母很熟悉很熱愛,對她的關注自然就多,這是寫實的,顯得更真實?!薄霸凇锻辍芬晃闹校髡邔懥送庾婺笇Α业脑S多次及時的幫助,給了‘我無限的溫暖。外祖母在自己的處境已經(jīng)很不幸時,卻給了‘我無限的關懷,包括生活和精神上的,這是一般的老年人很難做到的,更可見外祖母的堅強樂觀,和本文的中心并不沖突。”“這是略寫,文中詳寫了我與外祖母的對話,從對話中可以看出她對我的無限的關愛、理解、寬容。”……
由于教學結合原著,所以學生理解得不至于很片面,也不會很牽強。
二、聯(lián)系上文內容,展開合理想象
但凡繪畫之人,都講究作畫時要適當留白,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和余地。這正如文章中的詳略處理,有的文字雖然用墨極少,但是如果能積極調動學生的思維,結合上下文,展開合理的想象,不但能大大豐富文章的內涵,對提高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也是極有好處的。
比如在《社戲》一文中有:“第二天,我向午才起來,并沒有聽到什么關系八公公柴鹽事件的糾葛,下午仍然去釣蝦?!笨墒巧衔拿髅鲗懙剑骸斑@老頭子很細心,一定要知道,會罵的?!?/p>
教師順勢提問:“船上的柴鹽少了,八公公注意到了嗎?”
生:“一定注意到了?!?/p>
師:“那他為什么沒有罵呢?聯(lián)系文中的內容,揣測一下,他可能會怎么想呢?”
學生激烈討論,并紛紛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在平橋村,男女老少都非常熱情好客,對于來做客的‘迅哥兒公公自然也不會吝嗇,何況只是一些柴和鹽?!薄八赡軙耄@班小鬼,肯定是餓壞了,才偷豆來我船上燒的。”“他可能會想,這班小鬼還真細心,在我船上燒豆吃,竟然沒有弄臟我的船?!薄八赡軙?,迅哥兒是城里來的貴客,也沒有什么好招待的,真是委屈他了。”……
三、抓住關鍵詞語,細細推敲琢磨
很多的文章,特別是大師級高手的作品,且不說整篇文章如何精妙,單就一個字一個詞,就于不露聲色之中“盡顯風流”。教師如果能及時引導學生,加以推敲琢磨,定有許多的收獲,而學生,也定會又一次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魅力,對語文的學習產(chǎn)生更多的熱愛。
學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雪地捕鳥”片段時,我曾這樣引導學生讀句子:“閏土的父親是小半天便能捕獲幾十只,裝在叉袋里叫著撞著的。我曾經(jīng)問他得失的緣由,他只是靜靜地笑著:你太性急,來不及等他走到中間去?!?/p>
教師引導:“靜靜地笑著”看似平淡,結合文中的內容,你能揣測一下當時的我的心理感受嗎?
學生馬上通過討論得出這樣的一些答案:“兒時的我很調皮,‘將磚頭拋到間壁的梁家去了,對捕鳥自然也很感興趣,但是自己卻不能,‘費了半天力,捉到的不過三四只。對閏土的父親自然羨慕不已?!薄拔也荒茏龅氖虑椋c土的父親卻輕而易舉做到了,在‘我看來,他太能干了。”“靜靜地笑,這是神態(tài)描寫,寫出了閏土父親的平靜。他并沒有為自己捉了太多的鳥喜形于色,反倒很平靜,這讓我愈加感到敬佩?!薄?/p>
因為抓住了人物的一個神態(tài),讓學生從“我”——一個兒童的角度出發(fā)進行揣測,就讀出了很多字面以外的東西,對指導學生字斟句酌,細細推敲很有幫助。
(責任編輯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