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京濤
摘要: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師生都深感煩惱的一部分。正因為這樣,所以小學作文教學任重而道遠。這不單單是因為考試中作文所占的比重很大,更是因為作文水平直接關(guān)乎著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在新課程改革的大潮中,在新高考能力的培養(yǎng)語文分值被提高到180分的情況下,語文教學越來越受到重視。小學作文教學必須要與時俱進,努力改進。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 ? 作文教學 ? 教學反思
從小學到高中直至大學,都有教師反映學生的寫作水平差,有個別大學生甚至連畢業(yè)論文都不能順利完成,可想而知,他們對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有多么差。究其原因,就是寫作的基礎(chǔ)沒有夯實,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較低。在我任教的班里,有一部分學生總感覺作文難寫,每次寫作文都胡亂應(yīng)付了事,顯然得分不會高,平時作文練習的積極性也不高。小學正是打基礎(chǔ)的時期,也是提高寫作水平的最重要階段,如何讓學生樂于寫作文,樂于用筆記下自己的喜怒哀樂,是教師應(yīng)該進行思考的問題。
一、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
當下,多數(shù)語文教師是這樣進行作文教學的:作文教學按照教材的編排,比如這一單元要求記人,教師就安排學生寫一篇記人的作文;下一單元要求寫事,教師就安排學生寫一篇寫事的作文。也就是教師沒有明確的計劃和目的,只是被動地聽從書本的安排,這樣造成的后果是學生針對每一類內(nèi)容都練過,但都只是蜻蜓點水浮皮潦草般地接觸一下而已,至于效果如何,有多少學生的作文有待提高,有多少學生的作文需要認真修改等問題,教師則不聞不問。因為許多教師自己心中沒有明確的目標和計劃,只是認為練習寫過就可以了。
所以,作文教學首先要反思的就是教學有沒有明確的計劃和目標。新課程標準中有針對小學生習作的明確標準。其中三年級到四年級要求學生:1.留心周圍事物,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愿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2.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像,注意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nèi)容寫清楚;3.能用簡短的書信便條進行書面交流;4.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5.學習修改習作中有明顯錯誤的詞句,根據(jù)表達的需要,正確使用冒號、引號等標點符號。五年級到六年級要求學生:1.懂得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2.養(yǎng)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3.能寫簡單的記實作文和想像作文,內(nèi)容具體,感情真實,能根據(jù)內(nèi)容表達的需要,分段表述,學寫常見的應(yīng)用文;4.修改自己的習作,并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做到語句通順,行款正確,書寫規(guī)范、整潔,根據(jù)表達需要,正確使用常用的標點符號;5.習作要有一定速度。教師應(yīng)該把這些標準牢記于心,用以衡量自己學生的作文水平,如果每個學生都能達到這個標準,那么這個階段的教學任務(wù)才算完成。再者有了明確的目標,就可以圍繞目標制定相應(yīng)的計劃,實施相應(yīng)的策略。
二、反思教學策略
(一)少講技巧,多寫多練
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手段太死板,教師總是在布置作文之后先講一些寫作的套路,告訴學生不能這樣寫、不能那樣寫,結(jié)果導(dǎo)致本來就不知作文為何物的小學生一下子就云里霧里,一句話也不敢寫了。所以,對于小學作文,教師不能講太多要求,否則就是對學生的限制,應(yīng)鼓勵學生大膽想、大膽寫,完全做到“我手寫我心”。
(二)少批評,多些耐心
小學生寫作文有錯誤是正常的,糾錯的過程就是成長的過程。教師必須允許學生犯錯,他們只有在錯誤和改錯的循環(huán)中才能學有所得,并且在犯錯中得到的長進才是印象最深、記得最牢固的。初學作文,有學生把“開頭空兩格”錯誤理解為“開頭空兩行”,交到我面前時,我意識到了學生的錯處,但我沒有指責她的話,而是耐心地分析了正確的段落格式,直到她明白為止,并鼓勵她要認真地完成作文。后來這個小女生的作文一直很好,成了班里的作文小組長。
還有一個小男生第一次作文就出現(xiàn)了多個錯別字,我意識到必須從一開始就要遏止住他這個毛病,我認真地給他圈起來并一筆一劃地改正。在課上,我沒有指名道姓地批評他,而是給學生講了一個醫(yī)生誤把“食指”寫為“十指”而使病人失去所有手指的故事,學生聽了很震驚,明白了寫錯字的危害,紛紛檢查自己作文中還有沒有錯字。而那個小男生也把作文中的錯字都認真地改了一次,并且保證再也不寫錯字。我趁著這個時機告訴大家,防止寫錯別字的方法很簡單,只要有一本《新華字典》就可以了,它是不會說話的“老師”,只要我們有耐心,一定會徹底消滅錯字。學生接受了我的建議,從此,很多學生養(yǎng)成了查字典的好習慣。
(三)少模仿,多修改
固然我們的教材里有許多語言規(guī)范、優(yōu)美的文章,將它們作為范文為學生的寫作引路是很好的。但是,我們的目的是“學生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像”,所以教師可以帶領(lǐng)學生欣賞、品味文中的好詞好句,讓學生理解作者語言的準確性和生動性,體會作者是如何來抒發(fā)自己豐富的情感的。而不要讓學生全篇模仿例文的結(jié)構(gòu)和內(nèi)容,否則學生的寫作思路就被固定化了。要讓學生大膽地去寫、去想象,懂得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是沒有固定模式的。
“好文章是修改出來的”,而不是模仿出來的,因此不要懼怕學生寫無章法的作文,只要能寫出真實感人的內(nèi)容,那就是可塑之才。要知道,玉只有經(jīng)過雕琢才能成為潤滑的玉器,但前提是它必須是閃著特殊光芒的玉,如果只是光澤一般的石頭,即使再圓滑也無濟于事。
三、反思作文教學中情境的創(chuàng)設(shè)
一般情況下,教師認為作文課上不需要創(chuàng)設(shè)情境,只要確定好寫作內(nèi)容,說明了寫作要求就可以了。但在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這樣的作文課學生沒有寫作的靈感,自然覺得作文難寫,長時間在這樣的狀態(tài)下“被迫”寫作文,也難怪沒有了寫作的興趣。
課程標準中多次強調(diào)學生應(yīng)養(yǎng)成關(guān)心周圍事物的好習慣。為了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我曾經(jīng)創(chuàng)設(shè)了這樣的情境:先讓幾名學生站到教室外邊去,然后讓他們的同桌描述一下這幾個人的衣服是什么顏色,有幾個圖案、幾個扣子等,結(jié)果沒有一個完全說對的。通過這個小實驗學生明白了什么叫留心觀察,增強了認真觀察事物的意識。
總之,小學作文是基礎(chǔ),這個基礎(chǔ)能不能牢固,關(guān)鍵要看教師的重視程度和教學方法。在新課程改革的大潮下,我們小學語文教師要一改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大膽創(chuàng)新,使學生的作文水平快速提高。
參考文獻:
[1]梁發(fā)榮.談中學作文教學中的幾個問題[J].學語文,2011(3).
[2]張熙.要注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試談中學作文教學[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