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奇
摘要:課堂提問,是一門語言藝術,是教學的核心。課堂提問要盡可能寬廣些,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和心理需求,同時教師的提問一定要注意度,不能提出過于簡單和難度太大的問題。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教學;提問;技巧
小學數(shù)學課堂的教學是非常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能力的重要階段。因此,這一階段的數(shù)學課堂教學提問尤為重要。小學的數(shù)學內容并不復雜,但它旨在培養(yǎng)學生形成靈敏的邏輯思維能力。數(shù)學課堂提問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觸發(fā)靈感的重要手段,我們必須有針對性地在提問上進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充分利用課堂提問對學生的學習產(chǎn)生積極作用。下面筆者就將自己的一些拙見分享給大家。
一、創(chuàng)設良好的課堂提問氛圍
教師在課堂上的舉手投足對學生的學習情緒和思維都有一定的影響。所以教師應努力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形成和諧的課堂提問環(huán)境。教學中,教師既要對學生嚴格要求,又要尊重他們的人格。當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教師態(tài)度要親切溫和,讓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觀點,認真傾聽學生的回答,即使學生的回答是錯誤的,也不要輕易打斷學生的發(fā)言。對于學生錯答,可以先讓其他學生評價,在學生充分發(fā)表意見后,老師再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但同時不要忘了給他鼓勵性的評價。如果學生回答有困難,老師要鼓勵學生繼續(xù)思考,抓住時機給予適當引導或提示,從而讓學生正確理解問題,做到問中有導,導中有引。如果平時教師對答錯或不會回答的學生隨意訓斥甚至挖苦,不僅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而且造成學生對回答的懼怕心理,再也不敢回答。
二、巧問,引導學生舉一反三
數(shù)學知識內在聯(lián)系十分緊密,每個新知識建立在舊知識的基礎上,而新知識是舊知識的延伸和發(fā)展,它們內在的共同因素為學生掌握新知識架起了橋梁,因此,教學中要注意充分利用新舊知識的連接點,促使學生由此及彼,由未知轉化為已知。例如在三年級下冊教學數(shù)學廣角一一生活中的數(shù)學時,活動之一:師問:用三張數(shù)字卡片2、6、7擺出不同的三位數(shù),能擺幾個?動手擺一擺。(學生動手擺一擺。)生:能擺6個。師:為什么這三張卡片能擺出6個不同的三位數(shù)?生:因為卡片上的數(shù)字不同,每一個數(shù)字與其它兩個數(shù)字可以組成兩個不同的三位數(shù)。師:說說看都組成了哪些數(shù)?師:同學們真行!如果是換成2、0、7能擺出幾個不同的三位數(shù)?立即有學生回答,生A:6個。生B:4個。師:為什么是6個?為什么是4個?動手擺一擺。(學生擺一擺后,)師:現(xiàn)在請擺得4個的同學把你擺的數(shù)字讀給我們聽。生:207、270、702、720。師:請剛才認為可以擺6個數(shù)的同學把你擺的數(shù)字讀給我們聽。生:只能擺4個數(shù)字。師:為什么?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生:0不能放在百位上。師:0為什么不能放在百位上?生:因為這里的百位是最高位,0不能放在最高位。師:0為什么不能放在最高位?通過以上的教學提問設計,學生在不停的思考和實踐中學習,既弄清了本節(jié)課的知識,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探索能力。
三、提問要深入淺出,化難為易
一個難的大問題,可以科學地分解為幾個容易的小問題,步步誘導,讓學生在快樂的學習中解決難題。設問要結合學生年齡、研習課題、能力實際,使他們回答問題時可望又可及,既不因為問題過難而使學生望而卻步,甚至挫傷學生思考和回答題的積極陛,也不因為問題過于簡單而使學生驕傲自滿,思維惰性滋生。
比如:在教學三角形內角和的內容時,教師用課件出示一個等腰直角三角形,師問:這個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生:180度。師:把這個等腰直角三角形等分成兩個三角形,每個三角形的內角和各是多少度?有學生立即回答:90度。師:怎么得的90度?生:180度的一半等于90度。師:這樣計算對嗎?(課件演示等分成兩個直角三角形的過程。)通過觀察和思考,生:各是180度。師:說說你是怎樣想的?師:畫一個任意三角形,把三個角剪下來拼一拼,你能拼成什么角?這樣由淺入深的引導提問,可以使學生茅塞頓開,思維順暢,學生更清楚的知道三角形內角和都是180度,與三角形的大小、形狀無關,這樣深化知識的提問,步步入深,引人入勝,即啟迪了學生智力又幫助學生找到解題的關鍵。此外,還要善于根據(jù)實際情況,調整問題的難度,切人的角度,提問的方式,以把握知識要點,訓練重點和教學進程。
四、通過靈活的提問,讓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
這一部分我們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教師在提問時,只起到輔助的作用,作為引導,幫助學生進行思考。我們還是通過“植樹問題”來進行分析。教師可以先提出三種不同的問題,已知條件不變,將問題分別改為:“兩端都要栽樹,需要栽多少棵?”“如果只栽一端,需要栽多少棵樹?”“如果兩端都不栽,需要栽多少棵樹?”在已知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問題發(fā)生了改變,就會產(chǎn)生不同的計算結果。這時,就是對于教師提問的要求了。教師的提問已經(jīng)不可以局限于某一種情況,要靈活多變,對于學生自己計算出的多種結果,教師要予以不同的點評和問題的指出。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要預想到多種情況的發(fā)生。當然,課堂教學本身就是師生互動的環(huán)節(jié),這就需要教師即便是無法及時的應對學生的提問,也要進行靈活的課堂提問轉變。另外,教師在對學生提問時機的掌握上,也需引起重視,大多時候恰當?shù)奶釂栍葹楸匾?。當教師在進行提問之后,如果學生的回答是錯誤的或者與理想答案還有偏差,這時教師要盡可能地按照學生的思路往下計算,當出現(xiàn)問題時,學生自己就會發(fā)現(xiàn),這時教師再恰當?shù)貛椭鷮W生理清思路,弄清原因,公布正確答案,這樣可以讓學生印象更為深刻,從而對知識的把握更為牢固。
總之,為了更好地適應新課改對于小學數(shù)學教學的要求,我們必須更好地完善我們的教學,作為教師,在課堂提問階段要更加注重對于學生能力以及對于知識重點的切入,在提問的時候更加注重實效,更加具有針對性,從而更好的保障學生在最初接觸數(shù)學的時候就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以及正確的思維模式。